外婆和姥姥打起来了,你帮谁?

 01 

看到这样的题目,你肯定会觉得奇怪,外婆和姥姥是一个人啊,怎么会打起来呢?

外婆和姥姥确实是一个人,但在沪教版的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书里,她们真的“打起来”了。

原来,书里收入了李天芳的散文《打碗碗花》,文章里面的“外婆”,全部被编者改成了“姥姥”,引起了网友的强烈质疑!

对此,上海市教委的答复是,“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笔者特意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发现确实里面注明了外婆是方言。

是不是方言孩子们就不应该学,课本里就不应该有?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02 

对于孩子学习普通话,笔者有切身感触。

关于儿子从小要不要学老家的方言,我和妻子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妻子从小说普通话,不赞成儿子学方言,而我则认为,学习方言并不影响将来说普通话。

小时候学方言,上学了自然会说普通话,而小时候直接说普通话,长大了很可能没有机会再学方言,相当于少掌握了一样技能。

最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儿子没有学会我们这里的方言,这一直是我心里比较遗憾的事情。

 03 

本地有很多家眼镜店,老板都是江浙一带的南方人。

他们多年在这里经商,居然都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我们这边的方言。

如果不仔细辨别,就连我们本地人都听不出来。

与本地人相处,会本地的方言,显然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

此时,方言已经成了他们谋生的本领之一。

我常常想,如果将来儿子回老家考个大学生村官啥的,他那一口普通话,其实并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很多时候,方言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纽带,在方言区不会说方言,很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

 04 

其实我们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方便交流。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就曾指出:

“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是不是要禁止或者消灭方言?自然不是的。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周总理讲的这个道理,到现在仍不过时。

事实上,现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方言的文化传承问题,在大力推广普通话进校园的同时,“方言进校园”同样也在逐步开展。

尤其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基础教育部门纷纷制定有关政策,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青少年乡土文化教育。

其中,启动最早、发展最快者为福建闽南地区,江苏、上海、湖南等地随后也推动了有关工作。

显然,方言在校园里并不应该被排斥,孩子了解一些本地以及外地的方言,对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都并无坏处。

 05 

还是回到刚开始那个问题,就算“外婆”不是普通话词汇,也没有必要全都替换成“姥姥”。

我们在课堂上用普通话当然没有问题,但对于名家的文章,最基本的一点还是尊重原著。

正如有网友调侃的那样,把李天芳原文里的“外婆”改成“姥姥”,和把“外婆的澎湖湾”唱成“姥姥的澎湖湾”一样荒唐。

其实,对于文章中的“外婆”,编者只需要在保持原文不变的基础上,在课文后面加一条注释即可。

这样,既不破坏原文,又让孩子们学到了方言知识,一举两得。

现在的这种作法,看似是在严格遵守普通话规范,实际上是有些走极端了。

作者:遗君明珠,教师,自媒体平台作者,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微信公众号: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欢迎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