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喜欢恶作剧,怎么办?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陈欢欢

单位 | 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

不久前,在德州市一个小男孩在一辆汽车的前后两个车牌上贴了三张小卡片遮挡住了车牌号,导致司机上路被处以扣12分,罚款200元的处罚。 “熊孩子”惹祸,司机付出了惨重代价,着实令人惋惜。

生活中熊孩子恶作剧事件也是比比皆是,熊孩子恶作剧引发的不良后果屡见不鲜。上个月一个小女孩2岁的生命在长沙某小区戛然而止,竟也和“熊孩子”的恶作剧有关系。这个小女孩在和两个男孩一起玩耍进入了电梯,电梯原本是在9楼,其中一个小男孩却蹦跳着点亮了18层的按钮,并把两岁的小姑娘故意抱进电梯,带到了18楼楼顶。谁想到顶楼的护栏失修,小女孩恐惧中一脚踩空,从18楼坠楼身亡。

造成熊孩子恶作剧频发的原因,一是大人们面对熊孩子的恶作剧,总觉得无伤大雅,甚至津津乐道,觉得孩子是聪明可爱,从侧面助长了孩子恶作剧的“气焰”;另一方面孩子对恶作剧的认知不够,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同样,熊孩子恶作剧的行为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孩子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而家长就要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就熊孩子恶作剧事件而言,当孩子恶作剧时,家长的一笑了之或似嗔还喜的态度让孩子觉得恶作剧并无甚不妥之处,甚至是炫耀施展自己才智和能力的一个机会,于是会变本加厉,通过不断捉弄他人来获得自己内心的满足甚至家长的称赞。而要改变熊孩子恶作剧,家长对熊孩子的恶作剧就不能不闻不问,而是要加以制止和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观。要引导形成良好的行为和认知习惯,强调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促使“熊孩子”对自己有正确和有效的评估。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者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熊孩子”纯粹的认为恶作剧好玩儿,并没有意识到恶作剧带来的潜在危险和危害,于是会屡屡捉弄他人。而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熊孩子不断的恶作剧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正因为恶作剧是不假思索的,所以熊孩子的许多错误的想法、不理性的思考、荒谬的信念等,可能存在于他们的意识或察觉之外。

所以面对熊孩子的恶作剧,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帮助孩子自我了解,自我控制,让孩子辨别出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外在监督,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实时监督,不断给予指导和纠正,通过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相结合,减少“熊孩子”恶作剧行为,从而减少其引发的不良社会后果。

社工客睦邻学院活动推荐:@深圳

手工串珠 X 黑暗桌游 X 时尚达人课堂,还有少量名额  | 活动报名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两个更熊的家长,所以远离熊孩子,从家长做起。青少年服务要多从从家庭系统层面干预才更有成效。欢迎分享有关青少年服务的案例或经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