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王瑶教授为什么说自己是清华的,不是北大的?
阅读邻居第49期
时 间:2016年9月24日下午2时~5时
地 点:读易洞书房(东五环外豆各庄)
人 物:杨早、邱小石、绿茶、董冬冬、白水、凤梨虾米、半价优惠、子瑜、Susu、Sarah、魏强
绿茶:
我推荐詹宏志的《旅行与读书》,詹宏志这个人不知道大家了解不了解,他几乎是从事媒体、出版的人偶像级的人物,几乎把媒体人或者出版人能做的事情,他一个人全做了,从出版、媒体、电影、电视一系列,包括互联网。读这本书,你发现这个人怎么有那么强的精力和能力能够完成那么多,一个人可以实现的东西。但是其实他写东西也很厉害,他几乎每一部书,在台湾的各种好书评选中都有收获,这本书也是去年开卷十大好书之一,他之前的书也看过一些,但这本我特别喜欢这本书。读书和旅行这两个事也是我最喜欢的项目,而且我觉得他牛的一点就是,他在这本书里面就把读书和旅行这两个事情揉和的天衣无缝,那种巧妙,让我很惊讶。他是一种写小说的手法把他的阅读,他的旅行,以及他的生活柔和在一起,非常完整的一个讲述方式,这是让我很欣赏的,我看了前面的三篇,每一篇都让你有非常多回味,而且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阅读量之大,对这种知识的糅杂能力超强,这也是他能把这一系列的东西玩转的原因。
书里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大意是,所有我想知道的东西都能通过读书来找到它的出口,这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我觉得这的确是在他身上有特别充足的体现。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身上也是,如何去修复自己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以及从阅读中找到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一种知识储备。读这本书你会觉得很舒服,同时你会觉得很崩溃,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啊。
susu:这个太有体会了,我某一段如果出差的时间多,那在飞机上的时间就会比较多,那读书就多一点,因为只有在那一刻没有人打扰,比如飞深圳一趟,按照我的阅读速度,“旅行与读书”这样的书可能能读一半,往返差不多就读完了。
绿茶:我现在在国内出差或者旅行我更愿意坐高铁,那个时长特别适合,在飞机上打扰太多,你刚坐好,准备看,送餐,送饮料,在高铁上一坐,基本上到上海五个小时,一本书就看完了,特别好。
杨早:如果碰到丧尸呢?没法看书……
半价优惠:上半年我读过詹宏志的书,了解他,是因为当时一个朋友发了一个他的采访链接,我读了以后觉得他的回答特别好,我就开始搜这段采访从哪里来的,这个人是谁,搜到《他们说》,我顺藤摸瓜把他好的书都列出来了,买了五六本,我读过一本《绿光往事》,他的文笔和写故事的能力超强,第一次读就觉得这个人涉及面广。
susu:有一部分人本身就是天才,其实你再怎么努力也是追不上他们的。
半价优惠: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全部在读书,他的阅读量超大。
Sarah:
我没有从事IT工作。我最近读了东野圭吾《解忧杂货铺》,作者一直是写推理小说,但是这本是最新的书,不是推理小说,也不算心灵鸡汤,讲的是暖暖的穿越时空的故事,由来自未来的人引导过去的人。我一口气读完了,觉得对生活还有对事物的看法,挺有新的启发。我觉得可以推荐给大家,这个作者很受欢迎,我很早就听说了作者的名气,不过直到现在才拜读他的作品。我的感受大概就是这些。
杨早:
我推荐这本《学府与政府》,这个书的副题叫做“清华大学与国民政府的冲突及合作”,1928到1935这8年的事情。中国现代大学来说,北大跟清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渊源,北大从京师大学堂这么一路过来,是代表中国自身教育现代化的努力,清华一开始是庚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堂,后来慢慢收回主权,一开始就是不归中国政府管辖的学校。所以清华的前期是相当于中国的教育殖民地,殖民地当然有殖民地的好处,殖民地有殖民地的问题。比如说1919年“五四运动”前闻一多在清华的校刊上发文章批评清华学生只重英语不重国文,一天到晚喜欢看好莱坞的电影。1928年以后一开始清华是由教育部和外交部共管的,后来又慢慢交给教育部管辖,慢慢的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大学。
而恰恰在这个转换当中,老清华在短短几年成长为世界级的名校,这样一个过程比北大要短的多,当然清华也比北大富得多,当时有一句话叫“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女孩在择婿的时候要选择清华的学生。到了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个学校联合成为西南联合大学以后,在里面清华的作用比其他两个大学的作用大,在昆明主事的是清华校长梅贻琦,西南联大传说的故事里面清华的教授占了大部分,清华一开始就有更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教育思路,然后慢慢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大学的主流模式,当然后来有一些变化,比如说1952年清华的文科全部砍掉,变成工科学校,这是一个转向。
上次我们在做活动的时候,我导师陈平原也回忆说,我的太师父王瑶先生直到临终前,还强调说“我是清华的,我不是北大的”。换句话说,他从学派角度来说是宗承了闻一多、朱自清那一派。所谓清华学派,即使是这个学校被拆分了以后还是存在的,在中国大学现代史当中,清华的作用是隐含在一些东西里面,到现在仍有传承,老清华的传统在中国的大学里仍然有它的遗传。我跟凤梨都算是这一脉中人,到底哪些是来自清华的大家可以自己思考。
所以我觉得像清华这样一个大学,它跟政府的关系其实又是很重要的东西,因为你不能完全没有政府的支持,但是又不能完全和政府合为一体,因为清华不是中央大学,不是北京大学,但也不是燕京大学,清华跟政府的关系我觉得是另一种类型,就是一个洋人手里诞生的东西,它跟中国政府之间那种欲拒还迎,若即若离的关系。
到了联大期间三个校长一起,派到重庆去要钱的是谁,是南开校长张伯苓。到处走来走去参加政府活动的是蒋梦麟,北大校长,真正主持联大的是清华的梅贻琦校长,而梅贻琦校长是把大学制度、教授评议会这一系列的制度贯彻得特别扎实。所以他到台湾,也只有他到台湾仍然当清华大学的校长,把清华这一脉在台湾有传承下去了。
绿茶:西南联大的时候更西式些,更像清华。
杨早:那个时候体制延续清华的更多,学生的风格来说也带有很强烈的西式的色彩。后来有一个说法,是沈从文访美的时候说人家问他,为什么南联大八年造就的人才比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造就的人才还要多,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大家可以想想,杨振宁也是那个时候造就的。现在西南联大快成为神话了,但是联大的校史在中国大学史的参照意义和榜样作用绝对是存在的。
(未完待续)
本期编辑:杨早
阅|读|邻|居
微信号:yuedulinju
读不孤 必有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