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饭
烫饭
作者:李广生
每天晚上八点半,都要跟住在老家的父母通个电话。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所幸身体健康,他们之幸,更是我辈之幸。不能堂前尽孝,就打个电话,弄点虚头巴脑的伎俩。
“吃了吗?”这不是废话吗,谁家这么晚不吃饭。“吃了。”父亲的口气从来都这么平和。“吃的啥?”还是废话,你管得着人家吃啥吗,吃不好你也不去给做。“烫饭。”“又是烫饭?”“烫饭好吃。”“吃多少?”“一人一盔儿。”电话两端,父子俩同时笑了起来。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一个年近半百的准老人。
烫饭是个什么玩意?我有责任记录一下,恐怕再过几年,后来人就不知道这种美食了。很简单,就是剩菜或剩菜汤和剩米饭倒在一起,加点水,放到锅里一咕嘟,汤汤水水的,冒着热气。烫饭其实也可以叫做汤饭。
剩菜和剩菜汤两个老人视若珍宝,每次我抄桌子,他们总要是叮嘱一句——“菜汤留着。”留着干嘛?做烫饭呗。有几次我给倒掉,总招致他们抱怨。再后来看我端着菜汤出去,老太太就蹒跚跟在身后,恐怕我给糟蹋了。曾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们,吃剩菜和菜汤对身体不好。父亲不以为然,他的理论是“好东西都在汤里呢。”他讲究以理服人,母亲才懒得跟你讲理呢,她说:“你们怕死别吃,我们不怕!”一个有理有据,一个视死如归,你还说啥,那就留着呗。
说实话,我也喜欢吃烫饭。连菜带饭带汤,热乎乎一大碗,再来棵大葱,捧着碗,嘎嘣一口葱,呼啦一口饭,美得要死。不喝酒,只是吃饭,我更愿意把菜倒在饭里,搅拌在一起吃。类似于烫饭。我的理由是,既然到肚子里也要混到一起,干嘛不在碗里就直接混合?后来看到一则笑话,大致意思是:吃到肚里变成屎,为啥不干脆吃屎。听着挺恶心,但逻辑上无懈可击,我就不敢再用那个理由了。夹口菜,吃口饭,太浪费时间。吃饭确实耽误时间,我一直想,如果把吃饭的时间都用来教研,会不会……吃相不好,公开场合我会收敛一些,毕竟是老师,而且是教研员,用餐礼仪总是要讲的。素养,今天一个朋友特别跟我讲了素养的重要性。他肯定我在单位食堂用餐的表现,一个词可以概括:文雅。说我有贵族气质,很纳闷,会不会是调侃?
有人把吃剩菜剩饭视为节俭的美德,其实我不这么认为。既然是勤俭持家,干嘛要有剩菜剩饭,少做一点,做多少吃多少,一点不剩,不是更节俭吗?其实,真正的节俭不是吃剩菜剩饭,而是不制造剩菜剩饭。有一次在饭店吃饭,剩了一大桌,朋友打包,说不能浪费,借着酒劲我说了句实话:怕浪费点那么多干嘛?朋友却说我好歹不知,好心当成驴肝肺。
美德有时候会变成某种借口,反而助长不好的行为。因为可以打包,就无所顾忌的点,最后造成浪费。如果不允许打包,而且不允许剩,反而不会造成浪费。不要总把美德挂在嘴边,美德有时候很虚伪,而且很阴险。
现在的年轻人(年龄界限可以划到80后),很少吃烫饭,因为他们没有剩饭剩菜,即便有也倒掉。上点岁数的人,说他们糟蹋粮食,那是冤枉他们了。倒了几次之后,他们就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了,那就会吃多少做多少,或是吃多少点多少,不造成剩菜剩饭。他们反而更节俭。你到80后家里的厨房里看看,窗明几净,连个剩米粒都没有;你到我们这些70后家里的厨房看看,左一盆剩菜,右一盆剩饭,冰箱里还塞得满满的。明明不吃也要留着,留到变质之后才心安理得的倒掉。好像这样才能证明自己节俭。总的来说,号称节俭的70后糟蹋的东西比号称浪费的80后要多很多。
“斗是没挨过饿!”看着孩子倒剩菜剩饭,老人们都会这样说。别以为这是一句气话,其实很有道理,而且是科学道理。饥饿不仅会给人的大脑,而且会给人的身体留下记忆。挨过饿的人总担心吃不饱、不够吃,大脑和肠胃同时提醒他多准备食物。不剩下,他们觉得心里不安;不吃到肚皮圆,他们不觉得饱。吃口饱饭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最近看一个名人的演讲,说他研究民国那段历史,发现那时候人们过得很幸福。这纯属扯淡,卖儿卖女,连肚子都吃不饱,谈什么幸福!饥饿给中国人留下太深刻的记忆,已经进入到基因中。骨子里对饥饿的恐慌让我们狼吞虎咽,让我们点菜点了一大桌。有人说这里有中国人好面子的原因,确实如此。面子是什么?面子就是我能吃饱肚子。所以世界各国人民都觉得大肚便便是很有派头的样子。人类的基因中依然保留着动物对食物的最原始的渴望。世界越来越好,人类对食物的依赖性会越来越低。迟早会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后人看到我们今天发在朋友圈里的聚餐照片会莫名其妙:这些人是不是傻呀,弄那么一大堆吃的,猪也吃不了那么多啊。
你的生活方式,包括你的思维方式,都带着祖先和环境的烙印,这是你很难摆脱的。所以,对于别人的生活,尽量少的指责。白天不懂夜的黑,他之所以这样,自有他的原因和道理。天天教训这个、教训那个,指导这个、指导那个,告诉男人别油腻,告诉女人别自恋,这样的人最好离他远点,这样的文章也少看为佳。就像老树在一次演讲中说的:凡是认为自己很牛逼的人都是傻逼。
但一想到父母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吃烫饭,心里还是有点难受。本周他们连续三个晚上吃烫饭,两个晚上挂面汤,而我每天在食堂大鱼大肉的。“烫饭好,热热乎乎的多好。”电话里父亲这样说。
幸福有不同的解读,每一种幸福都值得尊重。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