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名”惹的祸
李镇西老师撰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一流医院收治的都是最难治的病人,而好学校招收的却是最好教的学生?在新教育论坛,作为李老师的追随者,曾与他有过不多的交流。李老师在文中说:谁能回答我?谁又能破解这个难题?我想说,我能回答,但不能破解。我的答案是:都是“名”惹的祸。
医院收治最难治的病人,最直接的获益是“名”,因为攻克某种疑难杂症,医院有了名气,医生成了名医。同样道理,学校招收最好教的学生,最直接的好处也是“名”,因为成绩优异,学校成了名校,教师成了名师。有名即有利,名气越大,利益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医院救死扶伤的医者之心,更不怀疑学校教书育人的师者之心。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名利的诱惑之大,足以让医者之心和师者之心乱了方寸。
好医院听说哪里有个特殊病例,赶紧收进来,认真研究;好学校听说哪里有个优秀学生,赶紧招进来,精心培养。如果说这是医者之心和师者之心的表现,那么,他们为何对普通病人态度冷淡、对普通学生漠不关心呢?虽然不是全部,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在某些地区,还特别严重。医院因拒收患者而引发的医患矛盾,并不鲜见;名校掠夺优质生源的战斗,也是愈演愈烈。差异如此之大的选择性态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治病或育人无关,最主要的目的是——出名。
想出名,对于个体来说,无可厚非,做医生的想当名医,做教师的想当名师,不是很正当的追求吗?但作为行业来说,特别是作为民生基石的医疗行业和教育行业,却不能以此为宗旨或以此引导从业者。医院鼓励医生当名医,医生就会选择最有可能让自己出名的患者;学校鼓励教师当名师,教师就会选择最有可能让自己成名的学生。于是乎,就有医院收治最难治的病人,学校招收最好教的学生,这类的怪现象。二者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名”惹的祸。正因为如此,进好医院看病和进好学校读书,对普通人来说,则是难上加难。
教育改革风起云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名师,可以这样说,中国基础教育正在经历一个名师辈出的时代。但是,这些名师究竟在教育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的话,很容易把教师引入一条“争名逐利”的发展轨道。如果所有教师都争当“名师”,中国教育就能振兴吗?说实话,我对此表示怀疑。
教育界最吊诡的事情是,一方面要求教师淡泊名利,一方面鼓励教师争当名师,搞得教师人格分裂,不知如何是好——该淡泊还是该争取?已经成为名师的坐在台上对着想成为名师的大谈淡泊名利,谈着谈着,淡泊名利就成为口号,就把淡泊给淡化了,只剩下名利。
前几天,一位以制造名师和名校著称的记者锒铛入狱,让人们对盛名掩盖下的巨大利益黑洞,产生无限遐想。与此同时,各种各样、各个派别的名师、名校活动,依然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制造名师和名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在这部产业机器搅起漩涡中,不少学校和教师,渐渐地迷失的教育的方向。
其实,把医院和学校类比,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医院是个什么地方,看病的地方,那就应该“看病不看人”,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要一视同仁。学校是个什么地方,育人的地方,那就应该“育人不育分”,不管你是高分还是低分,都要一视同仁。可怕的是医院“看人不看病”了,比这更可怕的是,学校“育分不育人”了。
总之,都是“名”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