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都市”,怎样的“史”?|高翔·早茶夜读683

683 | 读城记2020

为什么是“都市”,怎样的“史”?

文/ 高翔

30+,整个的商人,半个作家和诗人

本月读城主题阅读图书是日本斯波义信的《中国都市史》,阅读经验很不好。临近交稿期,恰好出差,书不在手边,所说感受或许已经走形。

从开始读,就不明白为啥叫“都市史”,而不是“城市史”。记得译者后记里说本来要翻译成“城市史”的,后来改了。就更云里雾里。跟着大家读了一个月,还是不明白为啥是“都市史”,或许是自己的中文阅读能力确实需要很大提高吧。

就我自己的理解,包括汉语词典里的说法,城市是规模比乡村大、人口比乡村集中、以工商业和非农业为主的聚落。可见对比之中,始终有一“乡村”在。而“都市”是指“大城市”。但是按这标准,细察全书,在书里的很多例子,如汉口镇、佛山镇等,绝对算不上“大城市”。

清末珠三角一带的简易戏棚

努力贴近作者思考,发现他总是致力于打破学界对中国历史上城乡二元结构的认知,不主张单纯从行政角度去思考中国城市的组织结构。或许正因为这样,用“城市”就会觉得总是因袭了“城乡对立”的二元旧辙?

另外,城市城市,有城有市,或者先城后市,或先市后城,城是市的防备,作为防备的城墙,也是作为行政单位的城市的边界。城市这个词所体现出来的行政角度,是不是太明显了?所以才非要坚持“都市”一词,来表示所论述的客体,不一定有“城”,不一定自行政角度,自上而下而设?

作者在序里说,这是一本通俗读物。读完全书,始终不能认同他的看法,这本书一点都不通俗,无法给读者对于“中国都市的流变”或者“中国城市的孕育发展的过程”有一较清楚的印象。

我想,这一阅读感受部分来源于翻译得比较差,类似于机械的译文,部分来源于作者的写作框架。部分来源于作者的过于简略而主线不清的叙述。

先说翻译,本书有很多语言是直接从日语硬译的,大量的被字句,过于冗长的主语,头重脚轻的句式结构。令我一边阅读,一边恨不得做个中文修改老师。

再说写作框架。所谓的“史”,尤其是中国的都市史,应该从前到后,从萌芽到发展、茁壮、变形,看出中国都市的生长流变来。不管是经济史背景的作者,还是考古史出身,只要是写“史”,写的读物名之为“史”,总应该有历史的框架。我这个读者对这种书具有“历史学的”阅读期待。

但是这本书,第一章历史论,用来讲历史,第二章结构论,用来谈自己独到的观察,以及所观察出的特有结构,第三章的分批论述不同的都市个例。这太不像都市史了,很像几段论的为了阐述某个观点而作的硕士博士论文。

用作历史讲述的第一章,太短。发明理论,有不少洞见的第二章,缺少历史的历时性眼光,只有大而化之的论述,第三章又是不同的个例叙述,每个叙述足够激动人心,足够有魅力。但是这种魅力更多地由不同都市的自然生命而引发,与作者的关系,总感觉不大。

最后说作者的叙述方式。读完这本书,感觉很别扭,知道了一些观点,了解了一些优秀案例,但是主线不清楚,历史变化的迹象很模糊。可能作者为了通俗,丢去了很多史料的叙述,但是我感觉更多原因是他叙述语言中脉络不清晰,具有日语天生的含混阴翳和暧昧。

继续说下去,似乎要对日语来个盖棺论定,这种语言是不是就只适合做文艺语言,不适合做学术语言。似乎也不是,比如最近推出的《讲谈社中国历史》中的语言叙述,都比较明朗清晰。

讲了这本书我不喜欢,是不够的。这叫只有破坏性,毫无建设性。所以推荐两套脑子清楚的书。一套,已经说在上段了。另一套是《哈佛中国史》,该书六本,除一般的政治史之外,每本内部皆有不同其他主题,如讲元明的书中,分为气候、经济生态、家庭关系,思想信仰、物产丰饶等。讲清代的书,分社会、商业等。

有兴趣者,每册书只读城市、商业、经济的部分,顺流而下,就庶几可知中国都市之生与变。如第五本元明一书,第5章,中间论述临清、沙市的文字,可与斯波义信书中第三章对看。

今晚二条

锦衣卫的宿舍里

汪曾祺感受到了全世界的凉

“全世界都是凉的,就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去同质化与求异质性| 收获了不该有的安慰| 身在异乡非异客| 苟晶只是破坏了神话,你们就受不了啦?| 无根的高密县| 如果给你一个岛,你会怎么设计呢?| 家乡的小镇也是都市啊| 大都市?城中村?| 水的流淌,联结在一张大网之中| 运河带来了明珠| 都市倾慕与乡村倾慕,谁还不是讲故事的好手| 从唐节度使想到城镇化| 从江南百景中,窥见中国的城市生活| 城市这本历史书会说话吗?| 外来人口“建群”刺激都市活力| 慢行的加两| 小鑫的北京故事| 观察城市演变的广角与微距| 我为什么找不到读城的电波?| 当代城市规划的困境| 从百雉之城到激流都市| “农村表弟”升格记| 一座北方县城的城镇化记忆| 稍不留意,馒头就会散落一地| 寻访之旅和读城之思|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