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上自行车,像骑上了去新世界的自由|史瓦·早茶夜读550

550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骑上自行车,像骑上了去新世界的自由

文/ 史瓦

38岁,中学历史教师。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之读城篇,我是史瓦。
本月主题“文学这股‘京’气神”,三月过半,读了听了十几篇读友的文章,越来越迷茫?感觉从凤梨领读还是从书出发看民国北京,后面读友有些是读书,有些是阅己,有些是乡愁,有些是批判……当然,这种“迷茫”主要是我自己怎么来完成作业而论,读友们篇篇都有趣。
问了领读者凤梨,说可以放开手脚来和大家聊聊。不受束缚,那就好。读友们都谈了不少,好像留给后半月话题不多?感觉大家都在寻找京味儿:居住、饮食、语言、戏剧……衣食住行在京城。服装的讲究还是挺有趣的,找机会琢磨琢磨,也希望读友们开发呀。聊聊出行吧,交通路况之前凤梨提了一嘴,意犹未尽哈。八月主题“穿越北京”等不及了!
今儿主要聊聊交通工具。像曾经北平《骆驼祥子》的人力车,只在日本奈良街头看到过。今天北京更多见到的是三轮胡同游。前门大栅栏的叮当车恢复好些年了,有轨电车。大家还是常坐公交地铁逛北京。对了,北京出租的哥侃大山也是特色呀,挺有意思。从足球能谈到联合国,从卤煮能谈到环境保护,神侃!我还是选择骑行,不为绿色出行,或摇不上号,关键在于自由!
我住在海淀区知春路,北三环外。从小是黄庄、中关村一带长大的,算是西郊土著。儿时的记忆里,去趟西单都要挤公交车大半天才到,这叫进城。最美好的记忆是坐在老爸的二八大杆后座,听着老爸吹起口哨猜歌名,就这样度过小学时光。初中先是挤公交,天天和时间赛跑,也和肉盾较量。夏天一身臭,冬天挤成渣。个小儿尚且还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身高马大再加上书包,每天的上车下车就要经受各种苛责:小孩儿别拱了!你这学生这么大包!嘿,踩我脚了,找抽呀!诸如此类,厚着脸皮过了初一。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迟到罚站也就在所难免。初一的暑假在家学了骑自行车,打开了新世界!从此,自由自在,不受束缚!
初高中都在海淀,知春路到海淀南路,东西往返了六年。大学在师大,开始向南移动,每天沿着学院路一路而行,路东是北土城(不是咱们读邻老哥哈),元大都城垣遗址。四公里的路极速十分钟杀到,带着同学们早起跑操一年。除了上学通勤外,和大学哥们儿一起四处淘书占去了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海淀图书城、北大周末书市、报国寺、潘家园等等,还经常去五道口的城中村书贩家里淘宝。一辆破单车,方便又不怕丢。有时候不锁,都没人待见。
工作后进城了,在东城区交道口工作,每天通勤路线就是越过抓狂的西直门立交桥,迎着朝阳沿着北二环一路高歌猛进。德胜门孤峰独立,钟鼓楼遥相呼应,贝勒府旧貌新妆,雍和宫香火鼎盛……披星戴月的一天天,人车一体,贴地飞行。在城里的胡同骑行溜达,也是周末乐趣所在。
换了工作,结交了新朋友,单车也从老爸的“二八大杠”变成了公路弯把。周末或小长假,三五好友相约郊游也是说骑就骑。西至潭柘寺、妙峰山,北达十三陵、雁栖湖,东向大运河,南边想去琉璃河。骑友们也是迎来送往,随着年龄、家庭等因素,一个人独行成为常态。看过罗新老师的《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想着骑行“外八庙”,也曾带着学生和家长沿着十三陵骑行游学,揭开尘封岁月,青春飞扬当下。
骑行北京,从西郊到内城,从京城到京郊,越过水泥森林,重回乡土深处。待到春花烂漫时,走起!
作者原题:车轮下的北京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还原教育部科员周树人的上下班路况|沈从文的凤凰,我的北京 |我知道的不多,“胡同就是fashion”| 假如北京是一颗洋葱 |别了,广和居;别了,安乐居!|东交民巷走一走 | 在北京破壳的痕迹 | 夜晚,北京地下的噪音 | 树人哥,北京不是你的家|胡同里一朵外来的蘑菇 |大风吹好了青春期抑郁|北京哪儿哪儿都挺好,为什么不去?|病治好了回哪儿啊?回北京吗?|是何等热爱 让我从南追到北|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