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口,妈妈和儿子神同步一幕,暴露了8亿国人的“怪病”
要让孩子在四年级之前养成读长篇文字的习惯。
“如果一个孩子在四年级前没有养成读长篇文字的习惯,那么他可能终身都会难以形成这样的耐心和能力。”
这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
老师有感而发事出有因:传说中的“题都读不明白”又重现江湖了。
以及,参加分秒必争的考试,连题都没耐心读完就开始作答而导致分数一塌糊涂的学生大有人在。
让家长闻风丧胆的“三年级现象”,也充分用事实印证了这位老师的担忧和论断。
'三年级现象'是近年来教育圈的流行语,是对部分学生集体性在三年级成绩大面积下降和滑坡的总结概括。究其原因还是阅读能力差——
● 数学:大量文字的应用题取代了简单的记忆型基础计算,题读不懂读不透,完全做不对;
● 语文:大段落文字阅读和作文上场,再也不是认几个拼音识几个字就能考高分的。
也难怪评论区炸出一堆家长和老师,表示心有戚戚焉。
简单一句话,阅读不好,成绩不佳。
2020年的几位高考理科状元也用事实说话,理科成绩差距并不大的她们,最终依靠语文20分多的分差,以压倒性优势脱颖而出:
湖北理科状元唐楚玥语文146分,
江西理科状元尹天骥语文143分,
河北理科状元邢雨菡语文140分
……
还是一句话,得阅读者,得语文高分继而得高考天下。
然而,中国大部分未成年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时间又是怎样呢?
看看去年和前年的数据吧——
第十七次国民阅读调查对未成年人阅读量的分析发现,2019年0—8周岁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9.54本。
2019年0—8周岁儿童家庭中有亲子阅读习惯的家庭占比94.3%,平均每天仅花24.98分钟陪孩子读书。
2019年0—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2.92次。
近四成(37.1%)家长半年内至少带孩子逛一次书店,32.7%的家长在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
孩子阅读时间匮乏的原因五花八门,但有位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陪女儿去上钢琴课时偶遇的一对母子。
课间休息时,那个看着也就六七岁的男孩,一只手握着手机,另一只手的食指间隙性上划,每隔五六秒滑动一下。
男孩目不转睛盯着屏幕,并未看到我们迎面走来,一下子撞在我肩膀上,可他似乎毫无察觉,继续往前走,手指继续滑动,脚步七拐八拐。
我瞄了眼他的屏幕,嗯,是某音没错了。
男孩妈妈随后跟过来,两人一起等电梯,我扭头观望的那一刻,这个妈妈也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点亮后的界面跟儿子一样,某音。
母子俩刷视频的动作神同步,我顿时觉得有些好笑,也有些无奈——
这一幕,恐怕是很多家长和孩子打发闲散碎片时光的常态。
高浓缩的内容+浮夸的表演+热闹的场景,在最短时间给人以最强烈的视听冲击,短视频的这些特质,让它成为现代人消磨时间的利器。
据《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所述,截至2020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18亿,日均使用时长110分钟。
而这场“短视频成瘾症”,早就传染到了稚气未脱的学龄前孩子身上:
说好五分钟后就去看书睡觉吃饭,我先看个两分钟的视频;
看完这一个,手指下意识地机械操作再来一个;
哎呀这个不好看,下一个可能更好玩……
就这样无限循环滑动屏幕,刷着刷着,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
首先要肯定的是,短视频丰富了课外生活,令人感到放松愉悦,这一点谁刷谁知道……
但对孩子而言,它带来的更多是毁灭性负面影响。
被透支被损害最严重的,是注意力和思考能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双“能”选手——
欲罢不能,思考无能。
因为本质上,短视频是靠吸引流量变现的软件,比起传递知识,更看重的是:怎样才能把用户留在界面上不停地浏览,时间越长越好。
你以为看短视频的孩子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就觉得他很专注,在思考?
大错特错。
早在2004年,华盛顿大学就有研究发现,3岁前孩子每多看一个小时电视,7岁时就会多出10%的可能产生注意力障碍。
2008年,美国学者海尔斯发现,人类阅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模式——超级注意力,它对印刷文化传统的深度注意力模式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由此产生了一个深刻的阅读认知代沟。
海尔斯写道:
认知方式的变化可见于两种注意力模式“深度注意力”(deep attention)和“超级注意力”(hyper attention)的对比之中。
深度注意力特点是长时间集中于单一目标之上,其间忽视外界刺激,偏好单一信息流动,在维持聚焦时间上表现出高度忍耐力。超级注意力的特点是焦点在多个任务间不停跳转,偏好多重信息流动,追求强刺激水平,对单调沉闷的忍耐性极低。
根据海尔斯教授的分析,新的“媒体一代”或“数字原住民”热衷于“超级注意力模式”,甚至他们的大脑生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视频一秒一帧,甚至间隔更短,画面迅速闪动,孩子被迫机械接收信息,根本来不及给大脑时间思考和反应,整个神经都高度紧张去接收高能刺激的视听觉冲击。
这样的特质就意味着,短视频的内容,不会像传统视频内容以及文字那样,给予观众可以挖掘的线索和思考的空间,只是一味打直球,接连不断地输出爆点,甚至可以牺牲故事的合理性。
长期浸淫下去,孩子会习以为常,丢失掉对事物发展逻辑的敏感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会对有挑战的难题丧失兴趣。
更可怕的是,这样又短又快又强烈的冲击,是枯燥的文字阅读远远无法比拟的。
阅读,特别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长文阅读,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精力的高度集中。
阅读的本质是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到上下行文联系,需要在字里行间去体会和分析,画面感完全来自于想象力和理解力。
而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短期内很难收效,这在当今的文化速食时代,是一件极度不讨喜的事。
3分钟观影、3分钟追剧、3分钟get一个学习方法、3分钟拆书讲故事……
这些“3分钟快餐”吃起来又爽又高效,不给你任何思辨的余地,对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杀伤力不容小觑。
那么,已经被短视频破坏的注意力要如何重建,才能让孩子投入到更有深度的阅读中去?
一、降低危害,转守为攻
既然已经开始沉迷,那就只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化被动为主动。
短视频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隐形输出了制作者的理念。与其让孩子接受陌生人的三观灌输,不如逆向操作,让孩子学习制作短视频、撰写脚本,学会输出和表达自我。
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检测方式,看看孩子是真喜欢短视频这类传播载体,还只喜欢借助这样的载体消磨时间、逃避思考学习?
二、一次只做一件事,注意留白
也叫“专时专用”。学龄前和低学龄儿童专注时间有限,家长可帮助把需要完成的作业和其他事项,按重要等级排列好。切记,一次只处理一件事。
另外,请务必挤出一些留白时间给孩子自行安排。
比如,那些学习时按捺不住在脑子里晃悠的杂乱念头、那些想玩没玩成的、想做没做成事,都可以放在留白时间自行消化,以保证学习时间的专注力和效率。
三、让孩子习惯和书本相处
这个习惯,从你意识到的这一刻起,只要开始行动,就为时未晚。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都有意识地带孩子看绘本,这是很好的举措,但难在坚持。
能每天给孩子读读书,进行一下互动,日久天长,孩子会觉得阅读就是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如果在上小学前都是放养状态,没有人进行过足够的引导和激发,上学后也没有及时跟进培养,那么他只怕是很难沉浸于良好的阅读状态中。也就是我们开头讲的那个道理:
如果一个孩子在四年级前没有养成读长篇文字的习惯,没有耐心读完一本小说,他很可能终身都会难以形成这样的耐心和能力了。
智力有五个组成部分: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注意力是准备基础,只有注意力在线,其他的效能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注意力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损坏却在一朝一夕间。就好比一个孩子习惯了思维舒适区,你再赶他去阅读去思考,是非常难的事。
在娱乐化和碎片化愈发严重的当下,我们能做的,就是以现实之力,去与扑面而来的虚拟角斗,让孩子享受真真实实存在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