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

《把根留住》是童安格的一首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曾传遍大江南北。他的颇富质感的声音把这首歌演绎的深挚而浓郁,既荡气回肠又缠绵细腻。我这把年纪的人恐怕都会哼唱这首歌,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今天想起这首歌却不是要追忆似水流年,而是因为课程建设引发的思考。自2001年新课改启动以来,我一直从事相关工作,可以说是个亲历者。虽是课程改革,虽然改革纲要直指课程,虽有三级课程的出台,但改革之初课程并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几乎所有的人关注的都是课堂——课程改革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在我的印象中,北京市进入高中新课改(2007年)前后,课程才日益成为焦点,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课程遍地开花,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那是一个以课程多少论英雄的时代,一所学校没有百八十门课程都不好意思在公开场合讲话,所以大家都拼命开发课程。不久之后,人们就意识到“大跃进”式的开发课程让学校不堪重负,于是北京市率先提出“三级课程整体推进”,我作为区县项目负责人参与了这项工作。再后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概念提出,虽然这种说法至今仍有争论,但至少说明在课程建设这件事上人们越来越理智,越来越冷静,越来越强调整体。课程被高度重视,一大批学校通过课程建设脱颖而出成为学校领域的“新贵”,而那些老牌名校也不甘落后,凭借其先天优势很快走到课程改革的前列。校际差异越来越大这是不容否定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建设还真是一块试金石,考验的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内涵发展能力。

回顾这么多年课程改革走过的路,就像那首歌唱的那样:多少面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却在命运中交错。因为工作关系,我看过很多学校的课程方案,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即:过于重视开花,而不重视育根。有些学校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开设哪些课程以及如何组织架构这些课程使其形成一个体系上,却忽视了基于学校现状和未来深入地思考为什么要设置这些课程、应该设置哪些课程。如果把学校的课程方案比喻成一株树的话,人们更愿意赞美那些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花,却不愿意关心和培植它的根。这样的课程建设可能会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但终将昙花一现。

课程建设的基本逻辑是先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再去思考开设和开发什么样的课程,而不是相反。学校的使命是育人,学校的所有工作包括课程建设都要围绕并服务于这个使命。育人目标不是已经在教育方针中做出了规定吗,难道还需要学校制定?我们必须要承认,教育方针中规定的目标是总目标和大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总要求。各个学校都要依据这个总目标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具体可行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学校的办学目标我更愿意称之为学校使命,每个学校都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课程。我们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几个最基本的问题需要认真而深入的思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人”,这个理念很动人吧,可是你能培养吗,你的服务对象需要你这样培养吗?课程建设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学校使命的基础上的,学校使命是课程建设的根。

在课程建设的大潮中,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四处奔波,我们需要把根留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