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篇:读文随笔•语文教学中的“产生式系统”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去年,张悦群老师到市教研室面向部分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开了讲座。极度遗憾的是,事先没有得到消息,就在我隔壁办公室的讲座就这样错过了。讲座虽然没有听成,但我一直在向张老师学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专题透视·语文课程十五论”栏目学习张老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念。可以看出,他的语文教学理念带有强烈的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取向的生命语文、诗意语文等有很大的不同。我本人是比较认可张老师的理念的,但是对人文倾向的主张也不反对。在听课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不少教师根本不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即使是知识点教学,也没有采用一定的操作技术让学生熟练运用语文知识。我也感觉到,张悦群老师的某些观点和张华的“技术语文”的部分主张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0年第10期上的论文《“结果”规则论:远离不按规则办事的误区——是产生式系统还是碎片化知识》。这篇论文给我的冲击是很强烈的,作者提出的“产生式系统”更值得语文教师关注。
“产生式系统”出自《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注意不是“生产式系统”。它是由几个先后相承的产生式组成的。所谓“产生式”,就是信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规则性系统,也是一种认知操作的规则。它是以假设复句或条件复句所表示的规则:前者是假设条件,推出结果;后者是提出条件,推出结果。前者是从意图到操作,后者是从操作到意图。张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即材料作文中的写提纲与立意问题,“如果写提纲,则立意”就是从意图到操作的规则,“只有立意,才写提纲”是从操作到意图的规则。但是这样的宏观策略对教师而言操作性还是不强,例如如何立意呢?那就要寻找新的“产生式”,例如“只有审题,才能立意”。那如何审题呢,于是又有“只有抓中心句,才能审题”。这个过程产生的“产生式系统”就是:只有抓中心句,才能审题;只有审题,才能立意;只有立意,才能写提纲。这样的产生式系统就清晰地表达了“抓中心语才能审题-审题才能立意-立意才能写提纲”三个操作步骤。
反观一线,充斥语文课堂的很多就是各种各样的碎片化知识,美其名曰“知识点”。一个比喻的修辞,学生可以从小学一直学到高三。一说议论文,头脑中出现的就是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这些知识当然很重要,但究竟如何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张老师的一番话可以说是振聋发聩:“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这样‘只求理解,不求操作’而被糟蹋掉的。所以,无论阅读课、作文课,还是口语交际课,都应当确定一个合适的要点,将之物化成一个有序的操作规范,即产生式系统,方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有一位老师问专家:“语文课到底教什么?”张悦群老师回答说:“一节课让学生学到某种语文本领,顺带一些碎片化知识。”意思是说一节语文课要以“语文产生式系统”为教学目标。例如教材中的游记类文本的教学,其中一个点是关注原作者的“游踪”,进而把握游记的结构。那如何把握作者的游踪呢?此时,一个产生式便出现了:只有寻找地点转换的词语,才能确定游踪。这就是一条操作规则。学生要想把握游踪,就要关注地点转换的词语。这条规则适用于《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一滴水经过丽江》《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等各种作品。除此以外还要“补全地点转换的词语”,这样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产生式系统”:只有寻找地点转换的词句,才能补全地点转换的词句;只有补全地点转换的词句,才能确定草蛇灰线的游踪;只有确定草蛇灰线的游踪,才能解读草蛇灰线游记的结构。
这种“产生式系统”有着内在的逻辑依据。张老师这样说:“我们应该将‘一课一原理’的教学目标物化为让学生可以操作的语文规则。只要结构严谨,符合学习心理,学生就能顺利掌握;只要顺利掌握,就能顺利存贮;只要顺利存贮,就能顺利提取;只有顺利提取,就能在以后遇到相应的语文问题时,予以有效的解决。”张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即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单元导语中说“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这条目标究竟如何落实呢?经过对课文的分析,形成了四个步骤:第一步,只有通过文字,才能想象出图画来;第二步,只有想象出图画,才能发现其中寄寓的情或意;第三步,只有发现诗作寄寓的情或意,才能接触其意境,受其感染,与之融为一体;第四步,只有接触其意境,受感染,与之融为一体,才能获取由衷的愉悦。于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运用“从文字到图画,再到情或意,再到意境,直至由衷愉悦”的规则,鉴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海燕》一文,且陈述四步欣赏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教学目标,操作性强,针对性强,比起一般的“学会文学欣赏的方法”等表述来,自然更能导向有效教学。而支撑整个教学目标的,就是“从文字到图画,再到情或意,再到意境,直至由衷愉悦”的产生式系统,这是一种程序性知识。
张华老师提出的“技术语文”“技术作文”等教学理念,其实也是导向一个具有实操性的规则系统,技术同样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而不是“技法”或“技巧”之类的。在写作教学中,技术是写作操作规则,落实在语言中就是“句径”“段落结构技术”等内容。不过张华老师的“技术”与张悦群老师的“产生式系统”相比,前者习惯于用某一个术语表述,后者则提倡用假设复句或条件复句表述。我觉得两者结合,更有力量:有经验的提炼与概括,进而形成一个简洁的术语或判断,继而转化为具有实操性的句径或句式。当然,不论是阅读技术或写作技术的开发,还是产生式系统的研发,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中也没有现成的结论与方法,这就更需要专家的智慧和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