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历代医家都一致认为:“黄苔主热,白苔主寒”。近代各种教科书亦沿用此说,少有相佐。然而我的体会未必尽然,舌上黄苔也可见于虚寒无火之人。近遇一例,介绍如下:
黄姓女性,50岁,2007年6月16日就诊。自诉大便不实10余年,近一月来,肠鸣腹泻,日10余次,呈黄色水样,无脓血粘冻,脘腹胀满,嗳气频作,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畏寒喜暖,舌红而干,舌苔黄糙,脉缓弱。
曾做过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提示胃下垂,慢性胃炎。缘于患者形寒畏冷,纳差便溏,显系脾胃虚寒,而舌红、苔黄糙又似乎有阳明胃热之征,于是辨证为胃热肠寒,寒热错杂证。
治予调和肠胃,寒热兼施,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
姜半夏10、焦白术10、陈皮8、枳实15、党参15、干姜6、黄连8、广木香6、焦三仙各10、蒲公英15、炙甘草6、茯苓15。
处三剂。不料患者服一剂后急忙来诊,诉药后大便次数更频,精神更差,全身无力,四肢不温,时出冷汗,舌脉同前。细思此证,脾肾阳虚使然,舌红、苔黄糙只是腹泻伤津引起的一种假象,并非肠胃有热。改温补脾肾为治。
方选: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大红参10、干姜15、焦白术15、炙甘草6、姜半夏15、赤石脂20、茯苓15、焦三仙各10、肉寇6、吴萸10、山药15、炒**6.
试服一剂。药后患者欣然来告,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精神略振,嗳气减轻。效不更方,守方进5剂,病情大有好转,大便成形,食欲有增,后以原方减量继续服用12剂,诸证皆退,黄苔也退尽,病愈而终。
本例患者由于腹泻日久,损伤脾肾之阳,阴津无阳蒸化,不能上朝口中,故现舌红、苔黄糙的假象,初诊囿于黄苔主热之说,误以寒温并用调和肠胃而导致病增,后以温补脾肾为法始克有济,可见黄苔并非尽属热证,寒时有时也可见到,医者切不可胶柱鼓瑟,一见黄苔便投寒药,而应四诊合参,综合分析,要知辨证也有舍舌从症之时。
|
黑糊糊 脈緩弱,病在太陰,出現黃苔爲太陰不運,津不上潮。
赵氏中医 刘医生的文章我拜读过多遍,感觉上您也是一位实干家,支持。不象有些人在爱爱医里自持一所谓的秘方或故弄玄虚或恃价而沽,特不实在。
aaahkhk2 病久必虚.
nan123456 你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很一般的医生,你首先叙述的病情四诊合参就可确定为脾肾阳虚.黄苔不见热,白苔不见寒,黑苔不见热在中医诊断教材阴阳格拒中已经讲得很明白了
白术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古人示人以四诊合参,就是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如果面赤唇干,舌红苔黄,溲赤便秘,脉实有力,大家都知道是实热。某些证为热,某些证为寒,就得好好琢磨一番了。
赵氏中医 多谢白版主的鼓励,有言:学无止境。我记得读书时陈瑞春教授都说:他于《伤寒论》也是一个刚入门的学生,是啊,且不说伤寒大家是在谦虚,这让我真正明白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了。
|
jjyzwx 辨证论治 若脉症不合或舌脉不合
都会有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的选择
<<医学心悟>>里说的很清楚的哦
不过还是要谢谢楼主的分享!!!
正泰福 现代人,有的抽烟泡茶,即使是寒症,舌苔也大多是淡黄色或者黄腻。楼主说得太好了。
|
蔡傑 實在人, 坦言詳述, 診症中不可能例例一發即中,及時調正是一認真稱職仁醫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