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挂锄/冯涵

挂锄

□冯涵

北方农村最休闲的季节,除了正月,就是挂锄。正月享受的是热炕头猫冬的舒服,挂锄享受的是满园瓜果的口福。

农耕时代,一年四季,所有的农事都得跟着节气走。过了清明开始种麦,过了谷雨开始种大田。过了小满小苗长至三寸,便开始铲头遍地,有句顺口溜:“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天吃饱饭。”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农历五月正是忙于铲地镗地,这段时间干旱无雨挺好,农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把地里的杂草铲除干净。三铲三镗之后,一直到大犁封垄,夏锄基本结束。此后的这段时间叫:挂锄。

所谓的“挂锄”,就是铲完地把锄头挂在仓房里的木杆上,即意味着夏锄结束,也有点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感觉。

此时初伏将至,高温多雨,但是对靠天吃饭的农民而言,挂锄后的这段时间,就是阴雨连绵也无所谓。因为地里的庄稼经历了五月的干旱之后,已经干渴至极,小麦正待灌浆,玉米高粱开始拔节,黄豆开花、坐荚、鼓粒,所有的农作物正待雨露的滋润。所以说:“六月连天吃饱饭。”

当过农民的都知道,“小麦不受二伏气”。也就是说进入二伏之前,小麦必须收割完毕。所谓的“麦熟一晌”,就是说小麦成熟得快,晚收割一天,最先成熟的麦穗就容易掉头。所以挂锄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割麦子。已经割倒的麦子打好捆先码在地里,因为场院的场地有限,就是拉进场院也不能及时打场,只能码成垛,如果遇连雨天,被雨淋湿的麦子在高温的烘烤下很容易捂垛,发霉。眼看到嘴的粮食受到损失,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是一件很让人心疼的事。那种感觉只有种过地的农民才知道,所以种过地的人都非常珍惜每一粒粮食。

割麦子虽然算不上是累活,但时逢盛夏,上有烈日烘烤,下有麦芒一片,稍不留神就会被麦芒扎得钻心地疼,所以无论多热的天都得穿长袖,再热也不敢把裤脚卷起来。30多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长时间低头干活,经常都是一抬头眼前一片漆黑,最好的降温方式,就是用凉水把毛巾浸湿后蒙在头上,形象虽然不太好看,但是头部的温度降下来,大脑马上就会清醒。小麦是成熟最早的农作物,一般都用麦地做场院,为了便于下一步把场院的地面压实,所以就把小麦连根拔起。

收割后的麦地马上打垄,种萝卜白菜,也就是所谓的“头伏萝卜,二伏菜”。只有这样不失时机地利用土地,才能有冬储菜吃。

打完麦子接下来就是扒炕抹墙。农村的泥草房每年都必须进行一次修缮,和泥的时候必须得加入适量的碎麦秸和麦余子,才能增强黄泥的拉力和附着力。也有人利用挂锄后的这段时间盖房子。那时候农村多数都是泥草房,泥草房的山墙有两种,一种是土坯墙,一种是拉合辫子墙。拉合辫子墙是最坚固的一种垒墙方式。所谓的“拉合辫子”就是把谷草均匀地分成缕,然后浸在和好的黄泥里,反复翻腾几遍,让谷草沾满黄泥,再由生产队的几位“大拿”,从每一根柱脚石的地基处开始起头,拧拉合辫子的时候,必须是两个人面对面地把沾满黄泥的谷草,一缕一缕地横向拧成辫子,然后把中间填上土,一边往高垒,一边用木制大锤把中间的土夯实。这种拉合辫子墙不但坚固,而且保暖性也非常好,是建造泥草房最好的一种垒墙方式。当然造价也比较高,所以一般都用土坯垒墙。土坯是用模具做出来的,就像砖厂的砖坯一样。脱坯的模具叫“坯模子”,坯模子有标准的尺度,一般都是:一尺二长,六寸宽。砌墙时横一层,竖一层。炕面子坯的模具是正方形的,一般都是一尺八寸见方,用土坯做炕面子保温时间持久,而且热的时候也不会很烫。

我的家乡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黑土地,所以每年挂锄后,扒炕抹墙之前,生产队的4辆马车都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拉黄土。因为黄土黏度高,附着力强,坚固持久,所以有条件的人家都愿意用黄土脱坯。无论是扒炕抹墙,还是和泥脱坯都是力气活,干力气活就得补充营养。

此时满院子蔬菜已经成熟,坛子里的咸鸭蛋也出油了。炖豆角的时候,锅边贴上一圈大饼子,就是饭店里所谓的一锅出。烀苞米、烀土豆、蒸茄子的时候,打几个鸡蛋,蒸一盆辣椒酱。再用井拔凉水泡一盆小米水饭,摘几根黄瓜插成丝,掐一把葱叶撕成细细的条,舀上一勺自己家的大酱,一盆黄瓜菜就拌好了,再煮几个咸鸭蛋,吃起来甭提有多香。炸鸡蛋酱的时候,那香味顺风能飘出百余米,掐一把白菜叶打个饭包……家乡的味道一直储存在记忆里。

此时香瓜也熟了,生产队隔三岔五就会分一次香瓜,那香瓜是自然成熟的,不打农药。小麦分下来后,赶上家里有人过生日,就吃上一顿打卤面,二伏里立秋,立秋那天就吃上一顿饺子。

挂锄后的这段时间也叫“瓜秋”,家在农村的城里人,每年夏天都会带着孩子回家看看,给父亲买上两瓶白酒,给母亲买上两斤糕点,再带上几斤大米,几捆挂面。每年挂锄的这段时间,我们这疙瘩都组织篮球比赛和文艺汇演,再放上几场露天电影。挂锄后不但休闲,很惬意,也是我乡愁记忆中最鲜亮的一笔……

(0)

相关推荐

  • 【辽宁老建筑-沈阳:几处百年农宅】

    苏家屯吴家屯刘育民宅 吴家屯刘育民住宅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吴家屯河柠路北侧,建于上世纪初,距今有110年左右.宅阔三间,坐北面南,砖混结构,青砖青瓦.虽素雅.古朴.宁静,但在现代民宅的簇拥下,难免显得低 ...

  • 东北民间“三大累”

    谢谢安达市作家张林老师告之并传来电子版图片. 东北民间"三大累"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民间流行着许多"四大"什么的俏皮嗑,像"四大黑&quo ...

  • “儿时的记忆”:泥草房怕烧

    泥草房怕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住的房子多为泥草房.山墙是用黑土加麦秸秆打成的,而房盖上铺的是高粱秸秆.巴帘子和草苫子等易燃物品. 屋里搭有南北火炕,火炕中间有烟道,直通屋外的烟囱. ...

  • 淡出人们视野的东北泥草房

    (2016-06-29 05:28:38)   在东北农村,过去家家户户都是草房.草房虽然看上去简陋,可是建造也是十分讲究的.自制土坯,原料就地取材,选择细腻的黄土,掺上用铡刀切成小段的麦秸杆,和上井 ...

  • 嗨,乳山小盆友快回家割麦子啦!

    时至端午节前后,有时间时总会跑到郊外去看看麦子.一路上能见到茂密的杨树林,能嗅到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还能踩着尘土飞扬的小路哼着我喜欢的旋律. 这时我能感受到些许与小时候相似的东西,只是这种感受只能藏在 ...

  • 篱笆墙

    篱笆墙 篱笆墙,是在过去东北农村常见的,用板杖子.高粱秆.向日葵杆.柳条子.苞米杆等夹起来的一种围墙. 过去的年代,在大东北的农村,那种非常破旧的泥草房比比皆是.夏天是闷热无比,加上由于做饭烧火,整的 ...

  • 东北门帘子与门斗

    原文地址:水墨松江原创最新作品:东北门帘子与门斗作者:水墨松江 东北门帘子与门斗 那已经是久远的事情了.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冬天是非常寒冷的.矮矮的泥草房,四面透风,屋里的墙壁上是一层白 ...

  • 老屋,你在我梦里

    我不知道,对于一处只住过十年的,已经离开了近三十年的屋子,还算不算的上是一处老屋,但是对于我,五岁以后,十五岁以前住过的地方,我整个童年的回忆,或辛酸,或甜蜜,都在那里,闭上眼睛,她就出现在我的梦里. ...

  • 冯涵冰​《我的动物朋友》指导老师:朱晓芳

    我的动物朋友  江西省南昌市南大附小前胡分校四(2)班 冯涵冰 "青天白日睡大觉,夜晚一宿去放哨,两眼一瞪喵喵叫,老鼠听了心就跳."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对啦,这就是猫.我家就有 ...

  • 【脱贫攻坚】龙坝村蜕变记 ‖ 冯川

    龙坝村蜕变记 冯 川 2016年6月,根据原南充市工商局安排,我接任营山县回龙镇(原丰产乡)龙坝村第一书记,亲身经历了该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年多时间,我们用心用情.埋头苦干,找准目标.精准施策,终于让 ...

  • 冯涵冰《秋晚的学校》指导老师:朱晓芳

    秋晚的学校 江西省南昌市南大附小前湖分校四(2)班 冯涵冰 回家的同学 尽管是累了 还背着书包聊着回家   开开心心 把烦恼掉在路上 路旁的小草 也随着他们欢快地摇摆   这时的学校 变得很宁静 只有 ...

  • 同题PK || 冯涵笑:阳光下的 田野

    欢迎参与同题PK点击,此次选题为半命题作文<阳光下的    >,共七篇.点击"上一篇"或者"下一篇"阅读,欢迎转发你喜欢的文章(浏览量最多者前两名奖 ...

  • 学生诗歌||杨沛鑫、靳浩泽、王子涵、冯涵笑、杨梦瑶

    学生诗歌||杨沛鑫、靳浩泽、王子涵、冯涵笑、杨梦瑶

  • 作文天地||冯涵笑:我的小乌龟

    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乌龟. 它一身翠绿,芝麻般大的眼睛圆溜溜的,脸上总是一副"庄严"的表情,显得它憨厚又可爱. 有一次我正准备给它投食,但妈妈突然让我给她取个东西.为了不错过任何小乌 ...

  • 冯涵笑:郭同学的故事(40分钟课堂作文)

    郭同学,是我们班里的"四大传奇"之一.想知道他为什么"传奇"吗?那就听我来给你讲一讲吧! 某一个中午的自习课上,同学们正在认真的写作业.因为数学老师有点儿事儿, ...

  • 学生佳作||冯涵笑:梦回考场

    我站在领奖台上,望着手里的"智慧儿童"的奖状,不由得想起了我在考场时的情景. 今年统考,一个教室30多个人,两个老师监考,作弊是不可能的. 我坐在第三排.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心里 ...

  • 学生佳作||冯涵笑:我是一支粉笔

    我呢--是一支普通的粉笔. 我现在正静静地躺在一个粉笔盒里,这里有我的兄弟姐妹们. 突然,有一只手打开了我们家的大门,然后就有一个比我大点儿的粉笔兄弟被抽走了. 那只手在一个不黑不绿的硬板子上写着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