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少女峰

少女峰是中国游客去的最多的瑞士景点之一,不过如果天气不好的话,就连少女峰官网都会建议你不要上了,因为高昂的票价换来什么都看不到,那就太不值了。

清晨的因特拉肯,并不能说明少女峰的天气会怎样,只是天气预报说是晴天。

走路就到了因特拉肯东站。票提前两天就在网上买了,什么天气都要上,只能看运气了。少女峰的门票包含往返的火车票。

我们要坐的是8点35的车。同一列火车分别去劳特布伦嫩(Lauterbrunnen)和格林德瓦(Grindelwald,也称格林德瓦尔德)。站台都在2号站台,只不过去劳特布伦嫩的在2A,去格林德瓦的在2B(2A和2B只是同一站台的前后之分)。列车开到Zweilütschinen站(别管他中文叫什么了)后,列车会分成两截,去往两个不同的方向,然后都要再换一次车到小夏戴克站,最后在小夏戴克站汇合再换少女峰列车上少女峰。去之前也看过一些攻略,感觉说的很复杂,其实你只要上了车,怎么都能到少女峰。

车厢上有Lauraterbrunnen的显示,不会坐错。即使坐错了,无非就是从格林德瓦方向上山,到少女峰都是两个小时。

车厢内部,那些架子都是为滑雪者放雪具用的。

火车从因特拉肯东站开出时还是比较空的,到了维尔德斯韦尔(Wilderswil)这站,一下子上来很多滑雪客。看来对于经常来滑雪的,都不会选择住在商业化的旅游城市因特拉肯

火车路过我们曾开车经过的路口。

上少女顶峰要换两次车,即要坐三种不同的列车,这三种车分属于瑞士联邦铁路下的三家铁路公司。从因特拉肯东站到劳特布伦嫩(或格林德瓦)的车属于伯尔尼高原铁路公司,即车身上的Berner Oberland-Bahn。

大约20分钟后,到达第一个换车站,劳特布伦嫩。德语Lauterbrunnen中的Brunnen是泉水或喷泉的意思,留意的话在德语国家很常见。Lauter和英语的Louder意思接近,是声音很大的意思。所以Lauter_brunnen就是声音很大的泉水的意思,就是这里随处可见从高处落下的泉水,且水声很大(也有解释说是清澈的泉水的意思)。

劳特布伦嫩的名字从13世纪就开始有了,最初属于山下的因特拉肯修道院。历史上这里的村民曾经很穷,很多村民出去参加雇佣军。17-18世纪还有很多人移民去了美国的北卡罗莱纳州。18世纪末,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登山者前来攀登阿尔卑斯山,劳特布伦嫩做为一个登山基地开始热了起来,酒店旅馆也越开越多。20世纪初,滑雪热又给这个小镇带来了新的繁荣。夏天或晴天的话,在镇上走走转转一定是非常漂亮。也有很多游客选择住在这里而不是住在因特拉肯。

从劳特布伦嫩换乘的这种火车,属于温根阿尔卑斯铁路公司(Wengernalpbahn)。换车的时间有十来分钟,如果在附近转转也可以坐后面的车。上山或下山的车差不多每半小时一趟。

这车的座椅就显得简陋些,而且因为车窄,也相对拥挤点。

这是火车的驾驶室。注意看,铁轨不仅比较窄(80公分),而且中间还有一条齿轨,这就是所谓的齿轨铁路,为便于爬山,当然速度就不会很快。

火车开出,雾中的劳特布伦嫩小镇也很童话,注意看远处山上有山泉瀑布落下,就是小镇得名的原因。

火车沿途的一处泉水瀑布。

火车越往上开,雾气越大,能见度也差。车上的老外们交谈中提到最多的词就是“Weather”,不过那些滑雪的常客似乎满不在乎。

齿轨火车慢慢地往山上爬。

沿途的一个车站,文根(Wengen,也有翁根、温根等译法),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旅游小镇。站牌上标有文根的海拔为1274米。

文根的兴起也是始于19世纪初,部分得益于大作曲家门德尔松,诗人雪莱夫妇和拜伦等人对这里美景的描述。19世纪中后期,旅馆开始修建,1890年铁路开始通车。20世纪初,英国人在这里建立了滑雪俱乐部。火车就相当于滑雪缆车把人拉到高处。而正是由于大批的英国人利用文根的地势练习速降滑雪,才奠定了现代高山速降滑雪运动。现在依然有一些重大的国际滑雪赛事在文根举行。

火车驶离文根,对面有车驶来,单轨需要等待一下。

齿轨铁路的轨道。

此时还是雾气很重。

忽然间,天一下就亮了,云雾也一下就消失了,蓝天上几乎一点云彩都没有。

原来我们刚才经过的低处,都是在云雾的下面。

看到这样的景色,许多初次来的老外也都大呼小叫起来,车厢里到处都是“O,My God”,全都冲到窗户边拍照或摄像。只有滑雪的坐在座位上一脸无所谓的表情,好像在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火车继续不紧不慢地往上爬,山下的云雾也越来越远。

这不知是什么车,除了上少女峰的火车,还有很多去往不同景点的车。

小夏戴克站的前一站,Wengernalp。很多滑雪者都在此下车了,可能是这里雪道的级别比较低,孩子比较多。我在想,瑞士人是不是没有不会滑雪的。

下一站就是小夏戴克(Kleine Scheidegg)。

车外的滑雪缆车。

在瑞士看滑雪场,不能用几条雪道的概念来形容,而是“漫山遍野”。等到了采尔马特更厉害。

从劳特布伦嫩到小夏戴克用时42分钟(从因特拉肯算1小时14分钟),火车还是很准时的(出发前在火车站可以拿火车时刻表)。指示牌上能看出下山开往劳特布伦嫩的在A,开往格林德瓦的在B。

到小夏戴克站,滑雪者全部下车了,再往上的都是上少女峰的游客了。

连公厕外面的墙上,都有专门放雪具的架子。

这就是往来于少女峰和小夏戴克之间的列车,叫做少女峰列车(Jungfrau Railway),属于少女峰铁路公司(Jungfraubahn)。

这趟车就是上少女峰的最后一段火车了,中间停三站(一共五站)。

这列火车又比较高级,全部是游客,没有滑雪客。

站台的铲雪作业车。

我们上来坐的温根阿尔卑斯铁路公司(Wengernalpbahn)的火车。

到处是滑雪的缆车和雪道。

马上要到达的站Eigergletscher,是艾格峰冰川(Eiger Glacier),可能因附近的艾格峰而得名,这个冰川比较短,只有两公里多,而且逐年还在缩短。下一站是Eismeer。

伊斯梅尔(Eismeer,德语的意思是冰海)车站,海拔3160米,是欧洲第二高的火车站,第一当然是终点少女峰车站了。

从小夏戴克到少女峰的齿轨铁路,全程9.3公里,高度差近1400米。其中八成是在隧道内行驶的,隧道上方的山体主要是艾格峰和僧侣峰。Eismeer车站View Point的方向有在山体上开凿的观景窗口。

为了让游客在Eismeer站近距离看冰川,火车在这一站停留5分钟(只有上行的才这样)。冬季被雪覆盖的冰川,不是很明显能看出。

这段冰川可能属于艾格冰川,镜头拉近些可能看出冰川巨大的冰块。

从因特拉肯东站,到达终点站少女峰山坳站,整整用时2小时。如果从格林德瓦方向走时间也是一样的。少女峰山坳站(Jungfraujoch),海拔3454米,欧洲最高的火车站,号称欧洲之巅(Top of Europe)。

车站内天梭表的广告,背景是斯芬克斯观景台。

贵妇,老式电话,表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情景。

最初的少女峰齿轨火车的模型。少女峰铁轨的宽度为1米。

少女峰铁道的构思和设计出自瑞士企业家和金融政治家阿道夫.盖尔-泽勒(Adolf Guyer-Zeller),之前也有一些铁路设计方案,但最终都没有被采纳。当时火车已经通到了小夏戴克,泽勒的想法是从小夏戴克修一条电气化齿轨火车上到少女峰。

泽勒的方案1893年提出,1894年获准,1896年7月27日开工。工程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两公里于1898年9月19日投入运行。当时的车辆就是像上面的那个模型。

1899年,当工程推进到艾格冰川站时,泽勒因病去世,融资问题让工程变得有些缓慢和困难。但泽勒的后继者还是在推动铁路的进行。不过原方案的终点站由少女峰顶调整为现在的少女峰山坳。

1912年8月1日,历时16年的少女峰铁路工程终于完工通车。工程耗资1600万瑞士法郎,是泽勒最初预算的一倍。

当年挖隧道时的照片。施工中有数十名工人殉职,不过大多死于爆破用的炸药事故。比较有趣的事,当年对工人的激励条件是每天一瓶红酒。

车站的屋顶,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不断地滴水和掉雪块。

通过玻璃窗,看到的阿莱奇冰川。

阿莱奇冰川(Aletsch Glacier),阿尔卑斯山最大的冰川,全长约23公里,不过随着气候变暖,冰川一直在不断缩短,厚度也在不断降低。

准备开始少女峰的游览。

一段火车上山的小视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