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红桃K)的归宿-亚琛大教堂(内)

亚琛大教堂参观是免费的,但要近看查理曼的金棺和历代德国国王加冕的宝座(在二楼),则需要付费跟讲解团(4欧),每天只有几拨,还分德文和英文讲解。买票就在教堂西门外的游客中心,我问的时候只有晚6点最后一拨德文团了,英文团要次日14点(第二天要去马斯特里赫特)。其实我只是想看,至于听不听不是特别重要,而且即使是英文讲解,我也未必全能听懂。于是我就干脆地买了6点德语讲解的票。等到了时间一看,这“团”就我一个人,于是我跟女讲解员(名字叫Pia)说,你就说英文吧,她说她从来没有带过英文团,她的英语不是特别好,我说彼此彼此,于是我就享受了一次单人讲解服务。

教堂参观的入口,在西面的侧门。建于18世纪,据说西欧教堂坐东朝西的先例就是始于这座教堂,因为祭坛的方向朝着圣城耶路撒冷。

门口有个母狼的雕塑。当地有个传说,当查理大帝去世后,教堂仍未建好,当地人就向魔鬼去借钱,但魔鬼有个条件,要第一个进教堂人的心脏,于是当地人弄了只狼放在教堂门口,结果狼的心脏被魔鬼掏走了。现在教堂正面的青铜门也叫做“狼门”。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这是一只罗马时期(2世纪或更早)的青铜制品。

教堂的注意事项。

进入教堂前,还是先铺垫一点有关查理曼和教堂的常识(尽量简单,但还是稍长)。

查理曼(Charlemagne),也称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但不能称查理曼大帝这是翻译的错误,尽管很多非专业书籍上这么用的很多,包括一些中文百科(中文百科有关西方历史的错误非常多,名字译法五花八门,有些甚至是张冠李戴,所以要谨慎地看)。

查理出生于742年,他的父亲是著名的矮子丕平,也就是“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那位法兰克国王,加洛林王朝的开创者。查理的爷爷,丕平的爹,则是大名鼎鼎的查理马特,也译作铁锤查理,法兰克宫相,实际权力掌握者,最主要的功绩是普瓦捷一战,阻止了穆斯林吞并整个欧洲的势头。

查理马特把宫相传给了丕平,丕平和教皇关系不错,玩了个小配合,把法兰克国王送进修道院,自己“遵从上帝的旨意”当上了国王,也开启了君权神授在欧洲的先例。丕平把从伦巴第人手中抢来的土地送给教皇,这就是“教皇国”的开始。教皇也弄了份假的《君士坦丁赠与书》,把拜占庭搞晕(之前是人家拜占庭的)。

768年,丕平死了(葬在圣德尼教堂),26岁的查理继位法兰克国王。法兰克人有个传统,父亲死后,由儿子(女儿不行)平分财产,国王的国土也不例外。所以,法兰克王国由查理和弟弟卡洛曼平分,但三年后卡洛曼就病死了,查理就吞并了卡洛曼的领土。卡洛曼的王后带着孩子投奔了娘家伦巴第王国(其实查理的第一个妻子也是伦巴第公主,后来被休)。伦巴第的国王支持卡洛曼的儿子继承王位,请求教皇加冕,教皇偏向查理,导致伦巴第围攻罗马。于是查理率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伦巴第,774年伦巴第王国被灭。我听过一种说法,伦巴第人是最后一支从森林里出来的日耳曼人部落,却又是早早被灭掉的日耳曼人的王国,只留下现在意大利的伦巴第大区这样一个地名。

查理从768年执政,到814年去世,这期间的46年,打仗五十多场,除了英格兰没去(可能是没有海军不方便),他和欧洲几乎所有民族都干过仗。其中非常有名的是对萨克森人的征服。查理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当时的欧洲除了法兰克人在5世纪就皈依了基督教,欧洲其他的日耳曼民族要么是原始崇拜,要么是基督教的异端阿里乌斯派,法兰克人只能靠先传教后武力推行三位一体的罗马天主教。当时的萨克森人信奉日耳曼人的原始神灵,查理为了使他们皈依基督教,历时三十余年,大小战役十八次,最终才使萨克森人全部皈依了基督教。其中782年在费尔登(Verden,不要混淆于凡尔登Verdun)斩杀4500名萨克森俘虏(费尔登大屠杀),成为查理大帝一生中最大的污点,现在那里还有一条小路,路边立有4500块石头。

除了日耳曼各部族外,查理曾交战过的地区和民族还有,占据西班牙的摩尔人,巴斯克人,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争夺威尼斯等,马扎尔人(匈牙利),阿瓦尔人,斯拉夫人等等。

经过多年征战,除了穆斯林占据的西班牙西部,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中部的教皇国,意大利南部的拜占庭控制区域等,查理治下的法兰克王国差不多相当于罗马帝国时代的西欧版图了。法兰克国王查理也有心做一个帝国的皇帝,但他还是有所忌惮。最主要的还是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皇帝的正宗性。当时的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还占据着南部大片领土(西西里、那不勒斯、撒丁岛等),帝国也有着看貌似强大的军队,更重要的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还没有再出过一位西部皇帝,西部的日耳曼诸国君主名义上还需要东方皇帝的授权。当然,查理称帝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要有合适的机会。

公元799年,机会来了。时任教皇利奥三世被罗马贵族指责通奸和发伪誓,差点被挖眼割舌,受伤的教皇逃到到帕德博恩(德国今北威州内)找查理寻求援助。查理从他爹矮子丕平开始就与教皇互惠互利玩的相当默契,查理小时候就很讨时任教皇的喜欢,在他12岁时,教皇(斯蒂芬二世)就为他涂过圣油(就是承认查理是丕平的接班人)。到了查理当政时关系依旧不错,于是查理出兵罗马,将利奥三世重新扶上教皇宝座,教皇的仇人都被处罚。重新坐上教皇宝座的利奥三世肯定要对查理有所回报了。

公元800年的12月25日(圣诞节),查理正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现在的圣彼得大教堂前身)内的祭坛前跪着祈祷,教皇突然把一顶皇冠戴在了查理的头上,并宣布上帝加冕查理为“罗马人的奥古斯都,罗马帝国的皇帝”,利奥三世在为查理加冕后,还向查理下跪表示敬意。关于查理在加冕之前是否知道教皇要这么做,说法不一,而且查理被加冕后的感受也是说法不一。首先,查理还是有些顾忌拜占庭帝国的,毕竟那边才是正宗的罗马帝国皇帝,自己是位蛮族的国王而已。再者,让教皇这么一搞,好像皇位是教皇给的,而不是自己打下来的,但君权神授的传统确实也不能打破。查理的想法不是没道理,日后德国历史上,教权与皇权的斗争真就持续了几百年,引发了多次战争。一千多年后的拿破仑可能就明白这个道理,他在加冕法兰西帝国皇帝的时候,虽然也请来了教皇,但却从教皇手中抢过皇冠自己为自己加冕。

再说教皇,之前罗马教皇一直受拜占庭皇帝的管辖,但拜占庭皇帝从来也没有对罗马教皇给予过任何保护,害得教皇们总是要寻求蛮族法兰克国王的保护,交换的条件就是为国王们提供君权神授的服务。而且之前不久拜占庭那边还发起了“破坏圣像运动”,这是西方教会坚决反对的,再加上此时拜占庭帝国那边又是伊琳娜女皇(欧洲首位女皇,之前出现的皇帝空位也是让教皇钻空子的理由)执政,相对比较软弱,拜占庭自己也遭受来自阿拉伯人的威胁,虽然对查理称帝很气愤,但也无能为力。所以,教皇认定是时候与拜占庭彻底分手了。新的靠山就是这位法兰克人的国王,被教皇封为“罗马人的皇帝”,总体说来算是教皇和皇帝双赢吧。

虽然加冕程序有点让查理不太满意,但毕竟是当上罗马皇帝了,加冕后的查理,我们就该叫他查理曼或查理大帝了(再说一遍,不能叫查理曼大帝),法兰克王国,从此改称加洛林帝国或查理帝国了。

几年前在梵蒂冈曾拍到过一幅拉斐尔画的《查理大帝加冕礼》,只是当时还不知道画的典故。

查理大帝经常往来于罗马和德意志之间,途中要经过拉文纳歇歇脚,这是他爹丕平从伦巴第人手中夺来送给教皇的。从拉文纳到罗马的大片土地都属于“教皇国”,所以你大致能理解当1929年墨索里尼把梵蒂冈那块小地方留给教皇国时,教皇是什么感受了吧。

在拉文纳,查理看到查士丁尼修建的圣维塔教堂,非常喜欢,觉得自己也应该照着圣维塔教堂,打造一座阿尔卑斯山以北最美的教堂。善解人意的教皇也比较大方,说了,您在拉文纳或者罗马看中什么,尽管拉走,别客气。于是查理大帝在拉文纳拆走了好多漂亮的建材,去装饰他在亚琛的行宫和新建的这座教堂。

再说为什么是亚琛,查理大帝之前的法兰克王国,并没有固定的首都,国王住哪,哪就是首都。巴黎、苏瓦松和亚琛等都可算是首都。查理曼的父王丕平就曾在亚琛建有小的行宫,查理小时候经常来此居住,还有一种说法查理就是在亚琛出生的,但这都无法证实。查理曼加冕后,选择亚琛重建行宫有几个原因,一是亚琛地处法兰克帝国比较中心的位置,还有查理曼喜欢打猎,当时亚琛周边有大片的森林,再有就是亚琛丰富的温泉资源,连罗马人都将这里做为疗养胜地。

查理大帝生命的后十几年,可能因为年龄大了,就不怎么到处走动了,他就一直在亚琛住到去世,所以亚琛就成了查理帝国的首都。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因为经常轮换执政,也没有固定的首都。法兰西王国(法国)则是从卡佩王朝开始,把首都定在了巴黎。

自从476年最后一位西罗马皇帝被废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年),直到800年查理被加冕,中间的324年,西欧从没有出过一位皇帝。查理大帝和他儿子(虔诚者路易)执政的四十几年,也是欧洲历史上继罗马帝国之后短暂的统一时期。所以查理大帝也被称作“欧洲之父”。

公元814年,查理大帝病逝于亚琛,就葬在他的帕拉丁小堂地下。843年,他的三个孙子签署了《凡尔登条约》,将查理帝国一分为三,也就是日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的雏形。后世的法国和德国君主都把自己看做是查理大帝的继承人,不知你留意没有,在巴黎圣母院前的那座骑马像,就是查理大帝。你可能会问,那意大利呢,简单说意大利国王基本上由德意志国王代理(其实更复杂,不能再说了)。

后来也有人想效仿查理大帝重新一统欧洲,但都没有实现,其中两位一个叫拿破仑,一个叫希特勒。

铺垫了不少,现在进入教堂。首先看到的,就是教堂的核心,也就是查理曼最初建造的私人小堂,帕拉丁小堂(Pfalzkapelle,Palatine Chapel),十足的拜占庭风格。所谓帕拉丁(Palatine),源自罗马的帕拉丁山,因为是历代罗马皇帝居住的地方,所以象征着皇权。德国的普法尔茨(Pfalz )也是这个意思。前年去过西西里巴勒莫的诺曼王宫内也有座比较有名的帕拉提那礼拜堂(帕拉丁小堂)。

帕拉丁小堂是查理在他行宫内建的私人小堂,约始建于792年,800年加冕后他将小堂献给了圣母玛利亚,所以现在亚琛大教堂也称玛利亚教堂。公元804年,还是为他加冕的教皇利奥三世为建成的小堂举行的祝圣礼。据说查理建小堂的初衷也有死后安葬于此的打算。后世以此为核心,逐渐扩建为今日的亚琛大教堂。小堂八角形结构和屋顶,典型的拜占庭建筑特色,很多细节与拉文纳圣维塔教堂很像。不过也有人说是圣维塔教堂的粗制仿品。相比250年前的圣维塔教堂,帕拉丁小堂的体量小很多,壁画精美程度也逊色不少,圆形穹顶也没有。其实这也不奇怪,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圆形穹顶技艺在日耳曼人统治的西欧就失传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布鲁内列斯齐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圆顶,失传近千年的穹顶技法才得以恢复。今天所看到的最上层是12-13世纪后加高的(增加了几扇窗户),穹顶是19世纪画的。

这幅马赛克镶嵌画好像是9世纪的,中间的Civitas Dei,是上帝之城的意思,四周的四个人物代表圣经创世纪中提到的四条河(比逊、基训、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上帝之城在这里似乎是代表圣城Jerusalem。但不知是否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源自奥古斯丁在听到罗马城被蛮族人攻陷后所写的《上帝之城》,警示要吸取罗马帝国灭亡的教训。

一层的柱子和墙壁上的马赛克装饰。

四位天使围绕的可能是查理曼的宝座吧。

大理石贴面的石柱,不知道会不会也是查理曼当初从拉文纳等地拆来的建材。

大理石墙面

注意看那些半圆拱洞内的大理石圆柱,以及白色的科林斯柱头,据说都是从拉文纳带来的,应该都是6世纪人家拜占庭的(再早可能是从埃及运到拜占庭的)。这些装饰性的石柱承重作用不大,后来被拿破仑看上了,都给弄去了巴黎,拿破仑失败后,又被普鲁士要了回来,不过还有少数留在了卢浮宫,还有些丢了,又重新补做的。

注意看,二层的网格状的青铜栏杆依旧是9世纪加洛林时期的。

大理石地面,我也说不清是什么时代的。

小堂的穹顶高三十多米,二楼有历代德意志国王加冕的宝座,有楼梯上去(要参团)。

穹顶的马赛克画是19世纪的新拜占庭风格(拜占庭复兴)的比利时建筑师所做,耶稣周围环绕着的是《新约-启示录》中的二十四位长老。

帕拉丁小堂的东侧,是十五世纪(1414年)重建的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后殿,主祭坛和唱诗班的位置。这里供奉着两具金棺,如果不买票跟团的话,就只能远观不能近看了。

祭坛前面类似桌子的(Pala d'Oro),是19世纪时将奥托王朝时期(10-11世纪)的纯金祭坛浮雕重新镶嵌在一起而成。

这尊怀抱耶稣的圣母像,是1524年制作的木雕制品(双面雕刻)。作者是一位长期活跃在马斯特里赫特的荷兰木雕家,好像是由直径80公分的橡木雕刻而成。这尊圣母像从制作到现在一直都在这个位置,还逃过了17世纪的一场大火。

这只鹰其实是个铜制经台,背后是放圣经的地方,神父站在后面讲经时使用。不过这是1450年铸造的,距今也有五百六十多年了。

现在我们来看教堂的重头,两座金棺。

最内侧的金棺,里面供奉着的是查理大帝的遗骨。

814年1月28日,查理曼在他的亚琛行宫内病逝,享年72岁,这在中世纪欧洲已属高寿。查理死后,被葬在他所建的帕拉丁小堂地下,据说当时用的是一个3世纪的罗马石棺(查理从拉文纳或罗马运来的),但是否葬在石棺这件事目前还有争议,那个石棺现在就在教堂西门前的宝物博物馆内(没去看)。

1165年,腓特烈一世(红胡子巴巴罗萨)宣布查理曼为圣人(这有点越权了),他将查理曼的遗骨取出,举行了隆重的祭拜仪式。从此,亚琛成了欧洲的朝圣地。

1215年7月27日,腓特烈一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亲自主持了将查理曼的遗骨安置在金棺的仪式。两天前的7月25日,腓特烈二世刚刚在亚琛大教堂被加冕为德意志国王(第二次加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纪念一年之前的布汶战役。那场战役中,教皇指示法王菲利普.奥古斯都(菲利普二世)打败了不听话的德意志国王奥托四世。1220年腓特烈二世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教皇本以为这位从小被教皇收养长大的腓特烈会听话,没想到这位“奇人”更让教皇头疼(不多说了)。

腓特烈二世命人打造的金棺以橡木为材质,外面装饰金银、掐丝、宝石和珐琅等。金棺的正面,中间是查理大帝,两边的一位是为他加冕的教皇利奥三世(查理的右边),一位是兰斯大主教图尔平。查理的头上方,是基督半身像。

金棺的两侧,大都是查理大帝之后的德意志国王(有些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这一排从左到右分别是:

1,亨利三世(Henry III,1017-1056),巴伐利亚公爵,施瓦本公爵,1028年在亚琛大教堂加冕为德意志国王,1046年加冕为神罗皇帝,他的儿子就是卡诺莎之辱的亨利四世。

2,兹温蒂博尔德(Zwentibold,870-900),加洛林王朝成员,加洛林帝国皇帝阿尔努夫的私生子,后来的东法兰克国王孩童路易的同父异母哥哥,洛林王国国王。900年他死后,洛林王国降为洛林公国,日后德国和法国拉锯战争夺不断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就在其中。

3,亨利五世(Henry V,1081/86-1125),德意志国王(1099),神罗皇帝(1111),亨利四世之子,法兰克尼亚王朝(萨利安王朝)最后一位皇帝。

4,亨利四世(Henry IV,1050-1106),德意志国王(1056),一位有故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著名的卡诺莎觐见(卡诺莎之辱)标志着教权与皇权斗争达到顶峰,也是德国史上精彩的一段。

5,奥托四世(Otto IV,1175-1218),德意志国王(1198),1209年被加冕为神罗皇帝,但因为得罪教皇英诺森三世,后被废。教皇安排腓特烈二世为德意志国王,奥托四世不服,结果布汶战役中被法王菲利普二世打败,遂隐居到死。不过腓特烈二世定作的这座金棺上还是有奥托四世的雕像。

6,亨利一世(Henry I,876-936),东法兰克国王。加洛林血脉的孩童路易死后无嗣,康拉德公爵继位,但康拉德依旧无嗣,就把王位传给了他生前的对手萨克森公爵亨利,得知这个消息时,亨利正在捕鸟,故得绰号“捕鸟者亨利”,他没有举行任何正式加冕仪式,严格来说不能算德意志国王,但他是萨克森王朝的开创者。他将法兰克人儿子平分的继承政策,改为指定继承人制,他的儿子就是著名的奥托一世(奥托大帝)。

7,罗退尔一世(Lothair I,795-855),也称洛泰尔一世,虔诚者路易之子,查理大帝的孙子。845年的《凡尔登条约》将查理帝国一分为三,他是中法兰克王国国王(简单理解为后来的意大利),但继承皇帝称号。

8,虔诚者路易(Louis the Pious,778-840),查理大帝的儿子,罗马人的皇帝,查理曼的唯一接班人。前面说过,法兰克人有儿子平分的传统,那查理曼怎么将帝国就传给一个儿子呢,原因是前面三个儿子都先于查理曼死去(其中一个还造反被囚禁而死)。不过路易的三个儿子就平分了帝国,而且还造了他的反。

另外一边从左到右分别是:

1,亨利二世(Henry II,972-1024),萨克森王朝的最后一位神罗皇帝。

2,奥托三世(Otto III,980-1002),亨利二世之父,神罗皇帝。他的墓就在亚琛大教堂内,后面再说。

3,奥托一世(Otto I,912-973),捕鸟者亨利之子。936年加冕为德意志国王,是在亚琛大教堂加冕的首位国王,开创了先例。962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又称奥托大帝,有种说法将962年做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起始年份,或者所谓“德意志第一帝国”。萨克森王朝也称奥托王朝。

4,奥托二世(Otto II,955-983),奥托一世之子,神罗皇帝。

5,胖子查理(Charles the Fat,839-888),也称查理三世,加洛林家族成员,神罗皇帝。凡尔登条约后曾又短暂统一过帝国,但在他死后彻底分裂。

6,未知者

7,亨利六世(Henry VI,1165-1197),霍亨斯陶芬家族德意志国王,意大利国王,西西里国王,神罗皇帝,腓特烈一世之子,腓特烈二世之父。死后葬在西西里巴勒莫大教堂

8,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1194-1250),德意志国王,意大利国王,西西里国王,Jerusalem国王,神罗皇帝。金棺的定制者,一个故事多多的人。

现再来看靠外面的金棺,打造于1239年,里面供奉的据说是婴儿耶稣的尿布(我实在是不理解怎么来的)、耶稣的腰带、马利亚穿过的礼服,以及施洗约翰被砍头时穿的衣服(我想这些都应该是十字军从耶路撒冷弄回来的)。自打1349年欧洲那次严重的黑死病之后,形成了一个传统,每七年圣匣被打开一次,取出圣物在信徒们面前展示,所以每七年就会有一次朝圣活动,活动时,人们抬着这个金棺在城市内游行(因为受损,19世纪后就不再抬出去了),这一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下一次朝圣活动是2021年。

金棺有个名字叫Marienschrein,大概译作马利亚神龛。两个端面的人物分别是耶稣基督和教皇利奥三世。

两个侧面的人物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中间的是查理曼。

另一边中间的是怀抱耶稣的圣母马利亚。上方是耶稣的生平事迹。

唱诗班的座椅。

唱诗班墙壁上残留的壁画。

地面上的奥托三世的墓,也是除查理大帝外,唯一葬在这里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996年,他任命他的表弟做了首位出自德国的教皇(格里高利五世),随后教皇再加冕他为神罗皇帝。奥托三世也是长期征战在意大利,最后死在镇压罗马起义的战斗中,遗体很费劲地被运回德国。

亨利二世时期的讲经台(布道台),上面的1002-1024是亨利二世加冕德意志国王的时间。1002年,他的表兄奥托三世去世,亨利二世接任德意志国王。101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布道台由橡木制作,上有精美的金浮雕装饰,还有六块6世纪埃及制作的象牙雕刻,是11世纪精美的艺术品。木楼梯制作于18-19世纪。

这个直径4.2米的枝形吊灯,是1165-1170年间由皇帝红胡子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和他的皇后一起捐赠的,故称巴巴罗萨枝形吊灯(Barbarossa Chandelier),算起来有八百五十年的历史了。吊灯的材质是铜镀金,共有48根大型蜡烛座。现在有重大活动时,还会点亮这个古老的灯具。巴巴罗萨于1152年在此加冕为德意志国王,1165年他将查理曼的遗骨从地下取出,后放入由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制作的金棺内供奉。所以现在关于查理曼最初的墓到底在哪也搞不清了。

教堂的大理石地面。

一层的环廊。好像偶尔在教堂内还有举办音乐会的。

教堂的玻璃大多是二战后重新制作的,现在准备上二楼去看看(要参团才行)。

二楼还有个重要的宝物,就是查理曼的宝座,同时也是历代德意志国王加冕的宝座。

从公元936年奥托一世(大帝)在此加冕为德意志国王开始,一直到1531年费迪南一世,一共有三十余位德意志国王在这个宝座上完成的加冕礼。1562年,随着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在法兰克福加冕为德意志国王,亚琛加冕的传统结束了。大概是因为这里离法国太近的缘故吧(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战事不断)。还要说一句,加冕为德意志国王后,才有可能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以皇帝都先要成为国王,但国王并不是都会加冕为皇帝。而且加冕神罗皇帝一定要去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除了个别特例,比如查理五世就是在博洛尼亚大教堂加冕为皇帝的,查理五世加冕德国国王时也是在亚琛。

宝座后面有个挡板,里面过去是存放王冠的地方。

查理曼宝座看上去有些简陋,只是几块大理石板,原来的一些装饰随着时间而消失了。但宝座的样子一千多年几乎没有变过。最重要的是,这些大理石据说都是来自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还有一种说法,前面的台阶来自彼拉多总督府前的台阶,耶稣被鞭打后曾在这台阶上爬过。所以,宝座的来历和意义就不一般了。

宝座正下方有个洞,据说以前信徒们会从下面爬过,现在已经封闭起来了。

宝座的正后方

宝座的正上方。

二层的青铜栏杆还是加洛林时期的,距今有1200多年了。

从二层俯瞰帕拉丁小堂的一层。

最后再说一下,查理大帝终生征战不停,基本是个文盲,但他却又非常重视教育、文化和艺术,大力主张建学校,几乎每所教堂和修道院内都有学校。所以有人把查理大帝统治时期的艺术称作“加洛林文艺复兴”,但也有人认为有些夸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