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家逸品||著名画家郭剑波作品赏析
郭剑波
福建省漳浦县人。现为漳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花鸟画学会副秘书长,漳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漳州市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漳浦县美术协会名誉主席,漳浦县黄道周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其身与竹化 无穷出清新
——略谈郭剑波的绘画精神
陈裕亮 /文
1972年,郭剑波出生于闽南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福建漳浦。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花果之乡,也有着深厚的书画传统。从小,郭剑波就时常陶醉在这迷人的自然风光中,再加上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他就这样被冥冥之中的神奇力量所牵引,一步步向着梦中的艺术殿堂前进......,福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更给他的花鸟画研究与探索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料。如今的他,已是一个颇具才华的年轻画家。
解读郭剑波的绘画精神,当从收藏的视角介入。郭剑波是一个很有收藏意识的画家,他在厦门工艺美校读书期间,便懂得收藏那些画得很好但是名气不太大的画家作品,这充分体现了剑波不盲从大流,不唯地位名气论画之价值的收藏眼光。这二十余年的收藏历程,给剑波带来了充足的艺术养分,也让他的绘画眼界高出那些职业画家几筹。作品要留得住,这是剑波收藏的心得,也是其绘画追求的目标。基于此,他在绘画的构图和内容方面,始终强调绘画要来自自然,来自活生生的、身边的自然景色,拒绝不切实际的空想,所以他的绘画绝少抄袭,都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完成。
一有机会他就注意观察,因此作品总能很好的抓住客观物体的特点,所谓得其“理”,所以剑波的绘画总是充满活脱感却又理法严谨。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折射出剑波与众不同的绘画观念,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同时又强调绘画的自我性,不苟同,不抄袭,不千篇一律,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深入观察,加以融汇提炼,画出自己的面目,形成属于自己的特有艺术风貌。从中国画的文脉传承来说,文脉的传承是需要这样的自我性的,而自我性也只能是在一个个画家的身上体现出来。
毕业后,剑波从事了多年的设计工作。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作品表现出很强的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看他的作品,总能体会到他对画面的完整性和视觉效果的营造是别具匠心的。一说到设计,往往意味着一种主题先行的创作方式。最后的作品一定要将主题准确的表达出来,否则,一定会是件糟糕的作品。然而,艺术却不是可以准确预测的,这体现出中国画所强调的笔意关系的绘画原则,是意在笔先,笔随意动的创作历程。
剑波对此深有感触,从心中的意象到笔下的作品,需要一个很长的转化过程。如果为了那个设定的最终效果,忽视了原本应该自然而然、率性而为的过程,那么,这样的刻意追求只能成为沉重的负担和束缚。因此,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会拘泥于任何的陈规与窠臼,不把自己捆在既定的框架里,跟随着内心深处的声音,随时都可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也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他的作品绝不是将规划、设想好的形象通过视觉的方式简单的传达出来而已,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明白,为什么他的作品有设计味,却一点都不显得生硬和刻意,相反有着自然流露一般的润。
剑波作品这种把形式美感与润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缘由,正是得益于他多年以来练就的深厚书法功力。中国的书法是以抽象的视觉符号排列组合来构成美感的一门艺术,而书法与绘画在章法上是内在相通的,因此,书法除了是剑波作品画面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外,也给他的绘画创造以很多的启示和借鉴。长期浸润在书法点线、黑白、疏密等诸多形式美的世界中,使得剑波对于画面的节奏、张力、构图等形式塑造产生了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直觉。剑波作品的墨法运用尤为灵动,中国画强调墨法由笔法出,究其缘由,这是剑波在书画方面眼界高,下功夫多的必然结果。他的书法取法明清书风,强调笔墨的简劲老辣和自由挥洒,强调才情与动感的结合,在大开大合和枯湿肥瘦的结体和章法中,营造出画面极强的灵动之感。
如今的社会与中国古典社会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人们对待世界、人生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语境突变的客观环境下,剑波的艺术作品延续着中国古典花鸟画借物抒情的传统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着突破,他要表达的是现代人的情绪和感触。
每每看剑波的作品,笔者明显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思潮对他的影响,特别是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他的画有梦境的感觉,更有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追问。交错缠绕的竹根、阴郁笼罩的氛围,看似中国传统绘画笔法和题材,表现出的却是具有现代感的意境和情怀。西方的表现主义着重表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客观物象的摹写,因此往往夸张变形、扭曲现实,以突出或伤感,或恐惧的情绪。而剑波作品中的每个物象都极其“现实”,却也能营造出梦一般的超现实氛围。
他抒发着不同于中国古典传统的极富现代意味的关于宇宙、生命的感触,但这种表达又不是蒙克式的呐喊,或是凡高式的疯狂。归根结底,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在《破竹图》中,我们能感受到画面所传递出的无助和彷徨,仿佛能听到画面里传出的无声呐喊,他总是用极其隐晦的方式来抒发,完全不同于表现主义那种跃然纸上的惶恐和不安。在剑波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红色或是黑色,不过,我们感受不到如西方现代绘画那般的张扬和触目惊心,作品依然有着中国古典绘画所追求的内敛、克制,甚至是宁静......品剑波的画需要耐心,它更像是一本深沉的书,要细细的读,静静的玩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境。
从哲学层面看,如果说,西方现代主义所展现的是面对现代社会,内心的恐怖和荒诞意味,那么,郭剑波的作品给人们的感受更多的则是中国式的“悲”:人类总是情不自禁的被闪耀着理想之光的尽善尽美所吸引,而渴望追求永恒,然而,在无垠的宇宙面前,人注定只能是具体时空下的有限存在。不可重复的短暂人生使中国式的悲触及到本根上,使追求而不得的幽怨带上了永恒性。所以在宋词中,婉约派正是以其凄凉的境界赢得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之称。
画面中那些被伐的竹根、静静生长的新笋、枯黄散落的荷叶,无一不竖直的立于大地,将观众的视线伸向天际。水平线,是大地之线,意味着坚实的大地意识,消除了与大地的张力,最宁、最静、最稳。而垂直线则是指向天空的,是高扬,更是升腾,体现了对天空的渴望。不难发现,凡是以垂直线为主的建筑,都向往天空和恒久,如金字塔和哥特式建筑。
剑波的作品中,总感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感伤,夜昼交替,春秋移换,没有开端,亦无结束之日。他安静的审视着这一切,面对天地宇宙、自然轮回,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永恒的向往,在心头挥之不去,只得用画笔倾诉着永恒缠绕着人类心灵的悲......
向往无限,而不可能实现,有知难而退的人,有明知不能实现而又偏要追求的人,后者便造就了美学上的“悲”。剑波将对永恒的执着和热情全部倾注在艺术创作上。笔者要再次强调剑波的收藏历程,收藏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他总是从收藏的角度看待艺术,对待自己的作品更强调要留得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也使得他能够在,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为暂时的名利所困,只追求永恒的艺术价值。在如今这个到处弥漫着浮躁之气的世界中,在这个金钱和欲望空前膨胀的年代,剑波作品中的“悲”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也多了些许时代感。
他经常表现的题材是竹石,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之物,是与人一样的生命体,是与人相互关联、相互观照的生命对象。因此,他画竹石,实则是自己的写照,他用竹石来表达对永恒和无限的向往。多年来,他躬身践行着苏轼“身与竹化”的理想。也许,真的只有超越了世俗利害得失之心,超越了自己的生理存在,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胸中的审美意象,下笔时才能“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