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伤寒论》六经辨症,认识拨筋调理的“排异反应”之四 -- 太阴、少阴、厥阴

四、太阴病

病在少阳没有治好,就会进入脏,由阳转阴,刚开始是太阴。进入阴病,首先没有汗,其次是下利。这是判断疾病是否转阴的标志。

“…阴不得有汗,…”(条辨163)没有汗并不是伤寒表症的无汗,而是根本津液都没有了。

太阴就是脾脏。病会进入脾脏,一般是胃弱的人,消化力不好。食物在胃里面腐化了,可是并没有被人完全吸收。食物本来是干干的,盖起来发酵后成为白白的津液,这津液就是人能吸收的津液。

旧的食物产生的营养,身体不能受用。这白色的津液没有办法消化掉,停着越积越多,脾的湿气就越来越胜,脾脏就越来越大。脾脏一肿大,恶性循环,胃就被挤的越来越小。

(一)太阴病的主要症状:“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结鞭,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条辨287)

1、腹满而吐。太阴症主症就是腹满,因为脾脏肿大,脾脏功能衰弱以后,脾主运化,造成肠子蠕动减缓,所以腹满。津液累积得太多,呕吐出来都是白色的津液。

2、食不下。胃弱了,变小了,东西吃不下去。

3、若下之,必胸下结鞭,自利益甚。如果用攻下的办法治疗,必然会造成胸下有东西堵到,下利会更严重,是湿的,溏的。

4、时腹自痛。肚子常常隐隐作痛。是虚痛,喜按就是虚。

(二)太阴病的其他症状:

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条辨291)

不断的下利一定是进入阴症了。下利的时候如果中焦的湿很盛,不会口渴。这中焦的湿就是脾脏肿大,胃肠的蠕动功能没有了。

如果湿在下焦,自利的时候,就会口渴,是进入'少阴’了。

     2、“'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条辨292)

手足自温就是胃气外散,到手脚上面去了。正常的胃气应该在中间消化食物,胃一受邪,胃弱了,胃的热气就被逼出来,跑到四肢上去了。

脉浮而紧,是得了伤寒,应该是手脚冰冷。现在手足自温,胃的热气散出来就知道是表邪入里了,病已经进入太阴了。

     五、少阴病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是靠中间的脾胃。如果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没有好,让上下没有办法通利,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因而造血的功能就不行了。

在临床调理中,我们一般很少遇到少阴症、厥阴症。

(一)少阴病的主要症状:“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条辨295)

但欲寐,是少阴的主症,讲话细细的有气无力,精神不够,神不足,总想睡觉。心血不足的时候,血脉很细很弱很微。少阴病完全是又阴又寒,食物的营养不够,生血的能量不够,所有的内脏功能都会缓下来,整个停滞不动。进入少阴症,人就很虚弱。

(二)少阴病的其他症状:“'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条辩296)

1、自利而渴。寒在下焦,会一直下利,病人要引水自救,所以会有口渴,会想喝水。如果是自利不渴,就是寒在中焦,是太阴症。

2、小便色白。人的水是经过肾气化出来的,剩下的水是小便,所以正常的小便有点黄。现在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根本不能气化,小便就是白的,膀胱象一块死肉没有用,没有蠕动,小便无法自禁,根本就是漏出来的,没有办法控制一直往外流。

     六、厥阴病

厥阴主要谈的就是肝,附属是心包。

病从太阴进入少阴,到了少阴没有好,会进入厥阴,这是人体最后一道关卡。人身上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五脏六腑所有的血都会进入肝,从肝的静脉出来,再到胸腔再交换,肝能把血里面的毒代谢掉,把脏东西排出去。

(一)厥阴病的主要症状:“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条辨340)

1、消渴。上焦有热,热在上焦就会口渴。

2、气上撞心。因为热气被下面的寒顶上来,所以热气往上冲。

3、心中疼热。感觉胃里面辣辣的很烫,好像吃到大蒜一样。

4、饥而不欲食。肚子感觉到饿,却吃不下东西。因为有虫在里面。

5、食则吐蚘。到了厥阴的时候,中焦、下焦都冷掉了,胃肠里面都冷了,没有消化的能力。人没有抵抗力在里面的时候,人吃的东西里面的寄生虫就开始躲在身体里面,没有办法把它消化排出去,虫卵就在身体里面生成虫。

6、下之,利不止。本来肠胃比较寒了,如果再攻下,就会下利不止,就更危险了。

(二)厥阴病的其他症状:“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条辨352)

厥就是手脚冰冷到手肘、膝盖。阴阳气不相顺接,就是血液循环产生障碍。到了最后很危险的阶段,人的免疫系统会出来抗争,就是肝的血会出来相抗。血液循环通的时候,赢得时候人就发热;不通的时候,输的时候,心脏衰弱的时候人就昏迷了,所以在厥阴会寒热并见。

---------- end ----------

(0)

相关推荐

  • 赵永山伤寒讲义·太阳病向阳明病的转化

    让中医思想因为你的关注而变得更有价值 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太阳病向阳明病转化的成因与辨证.阳明证"中风"与"中寒"的特征,以及"阳明中寒"的辨证 ...

  • 《伤寒论》太阴病篇学习摘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太阴叫做始阴,少阴是阴之中,厥阴是阴之尽,阴的尽头,刚开始进到少阴,到了厥阴还没治好就危险了,中医就是想尽办法让三阴不受邪,刚开始都是太阴,开处方时,不管病进入少阴.厥阴,随时都顾 ...

  • 上医健康

    #我看过的中医书# 前言:特别感谢@杨永晓老师的指导,已经超出了文章本身,而是一种治学的态度.今对初赛原文不做修改,将一些对三焦新的体悟附于初赛文章后.作为<论三焦>翼一篇. [提要] 今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81-397)

    二八一: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柴胡汤证」罢者,此为观其坏脉病证: ,以法救之. 本来是柴胡汤证,结果被吐.下.发汗.温针,就没有柴胡汤证了此为坏病: , 此为庸医误诊,造成病情传变,看他到什么阶段 ...

  • 伤寒论281-290条

    28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气血俱不足,故脉微细,虚则困倦少神,所以但欲寐. 282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 ...

  • 伤寒论第277条

    3.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见<论>.第277条).作者:蒋远东三阴病都会出现下列,严格的说厥阴病的下利是上热下寒引起的:少阴病的下利是因为少阴之脏是水火 ...

  •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 ...

  • 六经辩证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一点资讯】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 ...

  • 黄煌六经病聚类框架: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病聚类框架 (注:素材是黄煌老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出来的八大体质类型,我们如果将其分别聚类,放在六经辨证框架内,就可以快捷的运用于临床,并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六经病聚类框架(1):太 ...

  • 广龙堂每日分享——六经辩证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 ...

  • 倪海厦《伤寒论》序言:伤寒论的六经辨症法则就是进入经方大门的唯一方法

    医经 昨天 收录于话题#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1个内容 伤寒论序言 经方在我国汉朝以前其实就已经存在,应该是来自西域(公众号医经: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而且已经在我国流传千年,只是经方 ...

  • 运用伤寒论六经辩证治疗糖尿病

    一.立论依据 <伤寒论>理法方药一脉贯通,除对外感病外,尤其于疑难杂证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其六经辨证反映了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由于外感与内伤常兼夹,且经络与脏腑相连,六经辨证 ...

  • [转] 难学到的“民间拨筋绝技”,用对了,手到病除! 转载自妙手仁心

    难学到的"民间拨筋绝技",用对了,手到病除! 方法:用捻.捏.弹.捋.点.揉.都行该法对感冒十分显著,大部分可以手到病除,可以从翳风穴开始往缺盆穴那个方向捏提即可.两边都做,从上至 ...

  • 常做“七线拨筋”防治颈椎病

    "七线拨筋"是名老中医崔述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的防治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从投入临床到如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治愈了数以万计的患者.该法适宜人群较为广泛,经常做可以起到通经活 ...

  • 倪海厦:六经辨症法 —论治癌症

    在我的诊疗记录中,有一位女病患,54岁,丈夫陪同,她在来之前一周被此地西医告知,她已经得到肺癌,而且接近末期,而且三年前就已经被检查到得到肝癌,肝里有一个五公分大的肿瘤,但是她一直都不愿意接受任何西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