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一柱 第1306期】
【核心提示】教育教育学的创新,不是非另辟蹊径不可,把常规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创新,把创新的事坚持下来就是特色。而且,一所学校真正的特色从来不是从其他学校嫁接来的,而是学校土生土长出来的……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阶段。备课是一种课前预设,备课的成果是教案,教案是为上课编写的剧本,但上课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要学生的“配合”,而学生课前并没有读过教师的“剧本”更没有照着剧本排练过,因此,教师事前编写的剧本,在执行中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是课堂的生成。因此,课前备课,教师能否较好地预见课堂的生成,课堂上对生成的处理是否恰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了教师的经验,教师的经验从哪里来?很显然是从过去课堂上来,通过课后对这个课的“得”与“失”的反思,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换言之,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扎实其学识,系统其理论,更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获得鲜活有效的教学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国内著名教育学者叶澜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之于教学、之于教师专业成长如此重要,当然就会引起学校的重视。很多学校把课后反思列为教师业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备课簿后面专门开辟专栏,要求教师每课必思必记。但很多教师对此却认识不足,甚至不以为然,认为授课完毕,木舟已逝,时光不能倒流,过课不能重现,反思再好也没有“神马”意义,纯粹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赘余”。有这功夫,还不如好好准备下一节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反思,一直处于应付状态。学校要求写就写呗,但从未真心地“闭门思过”,总是随意填写,应付检查,教学后记得“格子”填满,检查不扣分,便万事大吉。但是,在东平县第二实验小学,老师们的教学反思却不是流于形式的应付,而是将“教学反思论文化”。二实小的每位教师,每节课后都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理出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的原因,找出那节课学生思维难以撬动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每篇反思都在300——500字,有的教师有时甚至写上千字,这几就是一篇小论文啊。不少教师每隔一段时间,还对自己的反思进行梳理,找出其中的共性、规律,改正教学的缺点、不足,将自己的优点、亮点发扬光大,教研组在教研活动时推广普及。如此情况下,教师教学水平自然得到快速、持续、整体的提升。近年来二实教师成长较快,不少教师在省市课堂教学比武中屡获大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在全县名列前茅。就在2020年一年,学校就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体验优秀组织单位”“省级文明校园”“市教学质量先进学校”“县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校”等称号,而所有这一切,我想,与二实小坚持做好“教学反思论文化”不无关联。东平二实小的“教学反思论文化”特色是如何形成的呢?在我们东平县,教学反思是县教研室多年来大力倡导的一项内容,也是全县统一印制的备课簿上的一个“规定”项目,每个学校都在做,每个教师都在写。记得好像是在2015年,县教研室教学视导时慧眼识珠,发现该学校教师的教后反思比其他学校做得扎实,每位教师不但写得认真,写得“多”,而且言之有物,记录了每节课后的得与失,并做出相应分析,提出改进的针对性措施,确实对自己本堂课教学进行了较好的反思与总结。在视导反馈会上,领导对此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老师们的教学反思做得实,做得好,不是在应付,而是真反思,可以说每位教师的教学反思都是一篇小论文,是该校的一大亮点。”善于反思总结的二实小一班人,在视导后的总结分析会上,对领导肯定的教学反思亮点提炼成了“教学反思论文化”,列为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几年过去了,“教学反思论文化”的的确确成了该校的一个亮点,一大特色。而且,持之一恒,常抓不懈,成了学校的“常规要求”,成了教师的下意识习惯。”教育教育学的创新,不是非另辟蹊径不可,把常规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创新,把创新的事坚持下来就是特色。“校长吴绪柱如是说。而且,一所学校真正的特色从来不是从其他学校嫁接来的,而是学校土生土长出来的。东平二实小“教学反思论文化”特色的形成,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学校领导层不追风、不浮夸,积极推进,善于总结,狠抓落实的结果,这样的特色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