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天气这么旱,说说求雨那些事儿!
’1.
去年夏天,老羊还在村里下乡,
也是这个季节,南方城市街道的积水很多的了,北方还一如既往的旱,
一天早晨,听着村部前的公路上有唢呐声响,一队人穿着扭秧歌的衣服吹吹打打的向村西走去。
问村人,说因为天太旱,村民去求雨了,
村西头有一个小庙,后来有一次从那里路过,修建时间不长的很小的的一个庙。
求雨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但具体细节各地都不一样,
小时候顽皮,头上经常戴着用柳条编的帽子,学电影里的伪装,
大人看见,无一例外的开玩笑:求雨呀?
可见,在我们这里求雨的方式有头戴柳条编的帽子。
文革,把很多东西都当做封建迷信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包括求雨。
所以,电视剧《白鹿原》想从历史真实的角度还原关中大地求雨的细节,
可惜找不到专家。
于是,剧组在2015年7月25日,通过微博求助,向全社会征求“求雨”的细节。
为了拍出陕西关中求雨仪式的历史真实感,该剧策划人、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赵安在微博求助,希望网友群策群力,提供相关知识资料。
消息一经发出,就有不少网友提供了《宋史》等历史记载的王侯将相求雨法,向赵安提供帮助。
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白嘉轩和鹿子霖求雨的细节。
2.
这几天有时间,追了几集《白鹿原》。
突然感觉“好人难当”这个词还可以这样解释:张嘉译演的白嘉轩本来很好了,可很多观众不满意,何冰演的坏人鹿子霖却被很多人叫好。
表演艺术是不是有这个规律?坏人好演,好人难当?
一部电影,最后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是反派,而正面人物很快就会被人忘记。
3.
秦汉时期,关中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
这里沃野千里,盛产小麦,且气候宜人,自然灾害较少,所以人民生活富足安康。
然而在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的一次特大的旱灾(关中人称之为“年馑”)席卷关中大地,八百里秦川秋夏两季颗粒无收,饿殍遍地,饥民大量死亡或者外逃,户口骤减。
这应该是电视剧《白鹿原》求雨的历史背景。
陕西全省人口总人口八百多万,减少了两百多万。
后来人们总结那场灾难的原因:鸦片、战争和大旱!
战天斗地这么多年,最后发现我们多数人还是要靠天吃饭,
靠天吃饭,自然对上天要有敬畏之心。
4.
唐代诗人李约写过一首诗《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农夫心里似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什么时候都这样,关中大旱,就有人贩卖人口获利,包括官府。
白居易也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黑龙潭》:
黑潭水深色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潭上架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恉言龙所为。
中国有很传统的龙文化,下雨这事归龙管,而龙的地位至高无上,
所以,求雨事实上是求龙!
5.
民间求雨都是小打小闹,官府求雨是职责所在。
最早求雨的记载在甲骨文里,“甲子卜,其求雨于东方”。
此后,祈雨始终于农业社会的王朝相始终。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宏珍博士把官府求雨总结为三个层面:
一是地方官吏主持的祈雨,古代没有专门的气象局,地方官员管的事情非常多,向上级汇报地方天气情况是基本职责。地方官根据上级指令,要组织求雨。
宋孝宗年间,衢州知府王悦盛暑祷雨,蔬食减膳,忧勤致疾而死。
这也是一个实在人。
第二是中央有关部门组织求雨,礼部负责祭祀的官员组织仪式,有时皇帝还指派宰相和其他官员求雨。
第三就是皇帝自己亲自来求雨了。
乾隆十五年(1750年),亢旱持续,乾隆皇帝一个月内两次求雨黑龙潭 ......
6.
有文章批判《白鹿原》,说它“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名,不分封建性糟粕和民主性精华,描写农村的迷信陋俗,如打刺刷、喂大粪、祈雨、求子、装神弄鬼等等”......
吓得我也不敢多说了。
7.
据说,明天更热,下雨还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