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交通史辞典1
【一赐乐业教】即“犹太教”。一赐乐业为传说中犹太人祖先雅各的别名以色列的另译。
【挑筋教】(挑tio)犹太教在中国的俗称。该教圣经故事称,犹太人的祖先雅各(又名以色列)曾与天使摔角取胜,但被天使伤其腿筋。犹太人据此在宰杀牛羊时挑去腿筋不食。十二世纪,有少数犹太人来到中国开封,设立会堂,称“一赐乐业教”;因保持不食牛羊腿筋的传统,被称为挑筋教。
【十三行】(行háng)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但意义不详。行数也并不固定,一般在十行左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后,与西洋各国贸易限于广州一处,十三行业务更发达。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及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洋行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十三行虽有公行组织,彼此间仍有竞争。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特权被取消,乃趋没落。
【十部乐】唐代宫廷燕乐,取材外番。唐武德初年,将隋时九部乐中的天竺、文康两部去掉,增设扶南、燕乐两部,仍为九部,即燕乐、清商、西凉、扶南、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增高昌一部,成为十部乐(见《新唐书?礼乐志》)。十部乐以中原乐舞为主,也有少数民族乐舞和外来乐舞。
【十二子石】古岛屿名。在今加里曼丹岛西南卡里马塔群岛(KarimataIs.)。或以为即其中的塞鲁土岛(SerutnI.)。中世纪时为中国和^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间往来船舶所必经。名见《岭外代答》第三卷“航海外夷”条。《岛夷志略》译作假里马打,《星槎胜览》译作假里马丁,均有专条记述。异译亦作假里马答、假里马达、吉宁马礁或吉宁马哪等。
【七海】中世纪阿拉伯地理记载中每称自今地中海至中国间有“七海”。如爰德利奚(十二世纪中期)所称之七海,为:中国海,红海,绿海(今波斯湾),大马士革海(今地中海),威尼斯海,滂脱斯海(SeaofPontus)和卓章海(SeaofJor-jan,今里海)。又欧洲历史记载所传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致罗马教皇书,亦有“七海之外”一语,其名未详。
【七星神】古巴比伦人把“两河流域”神话中的诸神与观测天象中的星宿联系起来,共尊七主神:太阳神沙马什,月神辛,火星涅尔伽(战神),水星纳布(智慧神),木星马尔都克(众神之王),金星伊丝妲(爰情神),土星尼努尔达(胜利神)。认为每天有一位星神值勤,七日一轮回。后世七天为一星期导源于此。
【七曜历】即以七曜纪日之法。我国通行顺序为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日为一星期,周而复始。始于古代巴比伦(一说始于古代埃及)。公元一世纪时,罗马人用之,后通行其他国家。我国四世纪时曾有此法。八世纪时摩尼教徒又由中亚康国传入我国。
【卜弥格】(Michel Boym,16121659)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波兰人。南明永历(16471661)初来中国。派至桂王朝廷进行“传教”活动。其时王、马两太后和宦官庞天寿等均已入教,永历四年(1651年1月),携王太后及庞天寿致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InnocentiusX)书信赴罗马。九年(1655年)得教皇亚历山大七世(AleXanderVll)回书,十二年(1658年)抵暹罗。这时两广已入清军手中,他无法复命,不久病卒。著有《中国植物志》等。
【卜剌哇国】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非洲东岸索马里的布腊瓦(Brava)一带。公元十五世纪前期同中国有友好关系,互遣使节往来。《星搓胜览》有专条记述。《明史?外国列传》译作不剌哇。《明史?宦官列传》所述郑和奉使经历的比剌,或以为亦即此国。
【八节洞】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泗水以南,北通爪哇海,古为东爪哇军事要地。名见《元史?外国列传》“爪哇”条。
【八都马】古港名。故址在今缅甸萨尔温江口莫塔马。为古代东西方水陆交通线所经重要港口。八都马是孟(MOn)语Muhtamaw的对音,义即石角。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也有此港名。
【八节那间】古地名。或以为是八节涧的异译,那字疑衍;或以为其故址当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北岸的北加浪岸。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九州山】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岸霹雳河口的天定岛(DindingsI.)。明费信《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也有此名。
【九姓胡】古族名。安史之乱后常随回纥人至中国,杂居京城,从事商业活动。或以为即九姓铁勒(参见“九姓回纥”);但一般认为应指*昭武九姓。
【九部乐】隋及唐初的宫廷燕乐。隋初燕乐设七部乐,即国伎、清商、高丽、天竺、安国、龟兹、文康等乐。隋大业中改清商为清乐,增加疏勒、康国两部,为九部乐。唐武德初年沿用九部乐,去掉隋时的天竺和文康两部,增设燕乐和扶南两部(见《新唐书?礼乐志》)。九部乐以中原乐舞为主,也有少数民族乐舞和外来乐舞。
【干u利国】古国名。旧说以为是三佛齐的古称,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近人考证,或以为在马来半岛,干u利是吉打别称Kadaram的对音。约在公元五世纪中期至六世纪中期,同中国有友好关系。《梁书?海南诸国列传》和《南史?西南夷列传》有专条记述。
【于罗国】古国名。故地在今伊拉克东南部幼发拉底河下游。或以为即Hirah(今纳贾夫[Najaf东南)的音译,亦有认为系Ubullah(今巴士拉)或Ura(约在今迪瓦尼亚(Diwaniyah附近)的音译。古为安息国最西界,可从海道通大秦国。名见《后汉书?西域传》和《三国志》第三十卷裴注引《魏略》。
【土库】明时称荷英等殖民者在东方设立的贸易站为土库,见《东西洋考》第六卷和《明史?外国列传》“履唷碧酢=裼《饶嵛餮怯锖吐砝从锍粕痰晡toko,或以为即华语“土库”的音译。
【土塔】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纳加帕蒂南(Nagapattinam)西北。旧有一砖塔,故名。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万年港】古港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加里曼丹岛北岸的文莱,为古代重要通商港口。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万喇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加里曼丹岛中部默拉威河(MelawiR.)口一带。产钻石。公元十八世纪时已有华侨在此采矿、贸易和耕种。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下里】古地名。故址一般以为在今印度喀拉拉邦的坎纳诺尔附近,即《郑和航海图》之歇立。惟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所述,下里居小喃(今奎隆)和古里佛(今科泽科德)之中,其方位应在今柯钦附近。
【下港】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Bantam,在西冷[Serang]西北约10英里)一带。1568年后国势渐盛,领土扩展至西爪哇全境。中国、印度、波斯、土耳其、葡萄牙和荷兰等国商舶都来此进行贸易。中国商人主要以铅钱、磁器、丝绸、呢绒、丝线和其他日用品换取胡椒、蓝靛、檀木、丁香、肉豆蔻、玳瑁和象牙等物产。《东西洋考》有专条记述。《海录》译作万丹。
【下碇税】唐对外洋商船靠岸征收的税。类似后代的船料、吨税。《新唐书?孔璐》:“蕃舶泊步有下旋税。”又《唐大诏令集?大和八年疾愈德音》:“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著客,宜委节度观察使,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所称舶脚,似即下碇税。
【三屿】古岛屿名。或以为即菲律宾群岛中民都洛岛西南的卡拉棉、巴拉望和布桑加诸岛。或以为指吕宋岛西南岸的三个港口。以后说较为适合。古代中国商船经常在此靠泊,进行贸易。《诸蕃志》和《元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岛夷志略》作三岛,也有专条。
【三众】公元第三世纪前期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一种地理分区观念,于三国吴康泰出使南海后传入中国。见《史记?大宛列传?索隐》及《正义》引康泰《外国传》:外国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为人众,大秦为宝众,月氏为马众。
【三佛齐】见“室利佛逝国”。
【三勒浆】酒名。唐时从波斯传入。见李《国史补》卷下。
【三巴郎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垄一带。为中爪哇北岸重要港口所在。公元十八世纪后期华侨在此居住贸易的很多。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三保太监下西洋】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世界远程航海史上的创举。永乐三年(1405年),成祖使宦官郑和(小字三保,保一作宝)与副使王景弘率水手、官、兵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当时称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至1407年返国。以后又于14071409年、1409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以上均在永乐时)、14311433年(宣宗宣德时)出海,前后二十八年,七次(一说八次)远航,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乘的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可容一千人。这些航行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世纪以上,舰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几倍。郑和每到一地,都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与亚非各国加强联系。南洋各地至今还保留了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述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
【大寺】巴利文Mahvihra(摩诃弛罗)的意译。斯里兰卡最古的寺院。相传公元前三世纪顷,印度的阿育王派王子摩哂陀(Mahinda)及比丘、居士等共五人,到锡兰(今斯里兰卡)传播上座部佛教,锡兰的天爱帝须王(Devnampiya-tissa)在国都阿罗陀补罗(Anurdha-pura)建立此寺供养他们。后上座部出现了新起的无畏山寺派,此处即称为大寺派(也叫“分别说部”)。公元五世纪初,中国法显曾到此寺。据《佛国记》载称,当时住有僧众三千人。
【大泥】古国名。故地在今泰国南部北大年(Pattani)一带,一般以为是狼牙修国旧地所在,当横断马来半岛路线要冲,有优良港口。明代载籍,多称之为大泥,但又误同履啵ü实卦诮窦永锫丹岛北部)混为一国。名见《东西洋考》第三卷和《皇明象胥录》第四卷。《明史?外国列传》因袭其误。《海语》译作佛打泥,《海录》译作太呢。
【大宛】(yun)古西域国名。在今苏联中亚费称干纳盆地。王治贵山城(今苏联中亚卡散赛)。属邑大小七十余城。居民从事农牧业,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商业也较发达。自张骞通西域后,与汉往来逐渐频繁。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大宛降汉,进一步密切了经济文化交流。东汉初(公元一世纪五十年代)大宛曾附属于莎车。西晋时大宛仍遣使献汗血马。南北朝称破洛那。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玄宗改其国名为宁远,并封宗室女为和义公主,妻其王。
【大食】波斯文Tazi或Taziks的音译。原系一波斯部族的名称。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作大食。
【大秦】古国名。又名犁轩、海西。古代中国史书对波斯、叙利亚及小亚细亚东罗马的称呼。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至条支,临海而回。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皇帝安敦遣使来中国。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年),大秦又遣使来与中国通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大秦称东罗马帝国。
【大夏】大夏(Bactria)。西方认为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中亚细亚古国。当即吐火罗。地在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今阿富汗北部)。本波斯帝国一行省。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独立,狄奥多德(Diodotus)建国;都巴克特拉(Bactra,《史记》作蓝市城,《元史》作巴里黑)。公元前三世纪末(攸提腾在位时)至二世纪初国势强盛;领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后国土分裂,势衰。约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入据。继而又归附于哒、突厥诸族。公元八世纪为阿拉伯人所并。大夏文化多受希腊、印度和中国影响。
【大八丹】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西北沿海地区;或以为大八丹为中世纪阿拉伯旅行家所称Dehfattan的对音,在今印度西南沿海的特利切里(Tel-1ieherry)附近。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大月氏】(氏zh)古族名。汉文帝初年,月氏的大部分人从敦煌、祁连间西迁至塞种地区(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称大月氏。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左右,遭乌孙攻击,又西迁大夏(今阿姆河上游)。约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都密五部翁侯。公元一世纪中叶,贵霜翁侯兼并其他四部,建立贵霜王国。
【大乌爹】古国名。故地一般认为在今印度拉贾斯坦邦的乌代普尔(Udai-pur)或中央邦的乌贾因(Ujjain)。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大石马】元时称伊斯兰教士为大石马,见《长春真人西游记》。当即波斯文Danishmend的音译。
【大佛山】 (Sumana-Kta,Samanta- kta)古山名。即亚当峰(Adam’sPeak)。名见元汪大渊《岛夷志略》。为今斯里兰卡南部三高峰之一。相传峰预有佛足印,故名。《太平御览》第七百九十七卷“和(私)诃条”亲引《外国事》的三浸屈、《佛国记》所述的山顶和《诸蕃志》“细兰国”条所记的细轮叠都是此山的异称。
【大秦寺】即“波斯寺”。
【大清池】古湖名。即今苏联吉尔吉斯伊塞克湖(NccbIK KyЛb),唐时称之为大清池,亦称热海或咸海,是当时通往西域的交通线所经。见《大唐西域记》第一卷。
【大黑山】古山名。或以为即今缅甸西南部阿拉干山脉,是古代从中国西南边境通天竺道上的重要山岭。见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译作黑山。
【大藏经】(藏zàng)汉文佛教经典的总称。简称《藏经》,也称《一切经》。内容分经、律、论三藏,包括天竺和中国的佛教著述在内。藏经的编辑从南北朝时即开始,据唐《开元释教录》所载,共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以后各代又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藏经的刊印,始于北宋初。最初为蜀版,后有福州版、思溪版、碛砂版等;辽、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刻本;近代有上海频伽精舍的排印本,还影印过宋《碛砂藏经》和日本编辑的《续藏经》。
【大西洋国】一译布路叽士(Portu-guez)。即葡萄牙。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明史?外国列传》译作葡都丽家或波而都瓦尔。
【大亚齐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其北端的哥打拉夜今仍称为大亚齐。《岛夷志略》重迦罗条译作亚崎。1615年,其王致书英国国王时,自称亚齐苏门答腊国王,列举属国三十,可见当时国势的强盛。《明史?外国列传》苏门答刺条译作哑齐。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大吕宋国】一译意细班惹呢(Es- paa)。即西班牙。此国于1571年至1898年侵占菲律宾的吕宋岛,故称大吕宋,而以小吕宋称今吕宋岛。名见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大西洋记》译作是班呀。
【大喃国】古国名。即《岭外代答》和《诸善志》记述的*故临国。《星槎胜览》在“小喃”外另列“大喃”一条,其释文尽本《岛夷志略》“小喃”条。《明史?外国列传》则在“小葛兰”外另列“大葛兰”一条。这几国可能都是同一国。
【大云(云)光明寺】唐时摩尼教寺院名。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回纥人始建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其后外地各州亦有建立。见宋志磐《佛祖统纪》第四十一卷。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十二卷。唐玄类述,辩机编。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成书。记玄类西行并周游五天竺所亲历者一百一十国,得之传闻者二十八国的山川、城邑、物产、习俗,多《唐书》所未载。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向为世界学者所重视。十九世纪后期先后出版了法英译本,二十世纪初又出版了英重译本。日人堀谦德和足立喜六均有注释,中国则有近人丁谦的《大唐西域记考证》。
【大德南海志】元陈大震撰。原书二十卷,唯见明《文渊阁书目》著录。今北京图书馆藏有此志残本,存卷六至卷十,其卷七物产篇附列舶货与诸著国,所收海外地名较多,可供研究元初对外贸易及与海外各国交通的参考。
【大秦婆罗门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曼尼普尔一带,或以为在今阿萨姆北部以西以至于恒河流域。为古代东西交通线所经过的重要地区,见唐樊绰《蛮书》第十卷和《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