煞费苦心,为了证明王镛的高明,曾翔大赞其笔法
传统书法有变和不变两部分,不变的的东西不用说,就是汉字的基本结构、笔法等等;变的部分就是点画形态、结体、章法、墨法等等。不变的是基础,变是为了适应时代。如果不该变的变了,就会动摇书法的根本。创新书法就是将不变的也变了,实际上已经沦为美术,曾翔在吹捧王镛的创新时,就暴露了他们将书法最基本的笔法都改了。
针对王镛喜欢用小笔写大字,曾翔是这样进行评论的,他说:笔法是书法的根本,王镛的笔法也是了不起的,怎么叫了不起?曾经有一个记者问:王老师,听很多人说你喜欢用小笔写字,不知道有何道理?王老师回答得非常好,他说:古人用笔叫笔用三分,这笔就用这个笔尖,用三分笔,所以他作品就呈现着一个样式,就一个模式,这个笔从第一个字开始到最后一个字结束, 墨色粗细大小基本一致。他说我分析啊,一个是用笔的习惯,再一个就是用笔没有用到这个笔的三个部分,我给它分为笔尖、笔肚、笔根。
曾翔自己也很清楚,笔法是书法的基础。这个基础一动摇,很可能就改变了书法的性质。实际上,他和王镛都知道古人是用三分笔的,就是从笔尖到笔肚分成三份,依次叫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最多用到三分笔,也就是用到笔肚,笔根是不会用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就说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里面把书法不变和变的东西说得很清楚,笔法是不能变的。
只有坚持传统的笔法,经过长期练习,功力不断增长,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写出来的作品点画厚重、有立体感。如果用笔根,很难写出骨有肉的点画来。
这种违背传统的用笔方式是有来源的,王镛本身是画中国画的,而中国画的用笔就没有书法这么严格。为了拓展表现力,在画中国画时,笔尖、笔肚、笔腹都可以用,甚至有些不用毛笔的作画方式,比如:洒盐、弹色等手段。尤其是现代国画,已经相当程度西洋化了,为了让视觉效果更丰富,更加重视笔肚、笔腹的运用。这方面,曾翔替王镛解释得很清楚。
他说:“王镛老师说当我用小笔的时候,我要写精致一点的我用笔尖,我要写粗壮一点儿的我用笔肚,我要写枯一点儿的用笔根,这一支笔我能够用笔的三个位置。所以你看王镛老师的字,他在一幅作品中能够体现着,各种不同的变化,这个变化来源于什么?来源于用笔的丰富性,他说我用这个小笔的原因就是它容易在调控到笔尖、笔肚、笔根,所以这样的话,使我的作品变得丰富,变得多样。”
实际上这就是画画的笔法,把这套东西运用到书法中来,显然是把写字当成画画了。一旦字画不分,就很容易将书法推向美术化的道路。一些传统书法爱好者批评当代创新书法是画字,就是对书法美术化的直观反应。传统书法为什么不去追求笔法的丰富性,主要原因是书法是求内美的,一旦追求外在的东西,就得不到内在的美。就像一个习惯于浓妆艳抹的女人,是谈不上什么气质的。
因此古人的书法尽管如曾翔所说,墨色、粗细、大小基本一致,不求外在强烈的变化,才能出来内在的韵味。开始于沈鹏的创新书法,尽管套着传统的外衣,但是从根本上来看,已经不能叫书法了,其实就是现代西方绘画的一个分支。创新走得更远的乱书,与西方的抽象画已经没有区别了。如此继续传下去,书法的传承就中断了。
既然愿意用艺术的标准衡量书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创新书法归为美术,可以叫他们艺术字或者美术字,甚至直接叫画。这样以来,传统书法和创新书法都名正言顺,各自都会进入自己的发展轨道,也不会再有人批评创新书法了,皆大欢喜。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