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玩转“阅读圈”
英语课上,一些教师过度重视“语言点”,将阅读课等同于语言课。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教师过度关注信息提取,忽略语言学习中的思维发展。面对小学英语课堂上的这些问题,如何让学生更加主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可做,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围绕“阅读圈”进行了多种尝试。
“阅读圈”又称“文学圈”,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哈维·丹尼尔的著作,他对“阅读圈”的概念进行了这样的界定:阅读圈是由选择相同阅读材料的学生组成的小型的、学生主导的、展示型的阅读讨论小组。它包括六个角色:组织讨论者、总结者、单词大师、生活联系者、段落分析者和中西方文化联系者。每位成员独立通读文本,并根据自己在小组中所承担的特定角色和职责完成针对性阅读,撰写角色日记。随后,各位成员将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完成本轮讨论后,小组成员轮换,组成新的阅读小组,选择新的阅读材料,进入下一个“阅读圈”。
“阅读圈”阅读教学模式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国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在世界各地的中小学课堂上得以应用。许多实验表明,“阅读圈”是促进学习者体验阅读、体验语言的有效方式。但目前它在大学和中学阶段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在小学阶段的使用相对较少。
通过团队研究,几经修改我们确定了“阅读圈”在不同年级的教学模式。中年级包含四个角色:组织讨论者、总结者、单词大师和段落分析者;高年级在已有的四个角色中,再增加一项生活联系者。除此之外,还确定了“阅读圈”的变式——以个人为单位变为以小组为单位。课堂上,教师没有在理解故事大意、细致梳理故事情节方面花费大量精力,而是将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自主细读故事、交流观点、分享辩论,教师力求用四个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故事,即梳理故事情节,落实语言学习——着力于故事的“意”;回答关于主人翁的问题——“演绎”故事人物情感;对主人翁进行提问——通过“疑”,更深入了解人物心理活动;评价人物,换位思考——在“议”中帮助学生领会故事主题。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他们思维、表达的过程,小组反馈、分享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碰撞、相互启发的过程。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往往都是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可以小组合作表演绘本故事中的一个片段,也可以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单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在“阅读圈”活动中,教师给出5分钟,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任务,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如果有说不上来的词、词的发音不准确或者理由不充分,组员之间可以帮助纠正,把理由说得更充分。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大多数很喜欢小组合作这个环节,也愿意帮助其他组员共同完成任务。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形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阅读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小组长经过认真阅读文本材料,提出2-3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学生会把找出的单词和句子加以解释说明,轮到一个组展示时,其他学生还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主动思考,发表不同的见解,补充更合适的理由,培养批判性思维。
接下来,如何改进“阅读圈”教学也值得思考。比如活动方式需要多样化,中年级的活动需要再增加有趣有意思的活动;阅读书目需要多样化,可以为学生阅读提供不同种类的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去总结、提炼、提升。
(作者单位系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7月1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