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陆逊,出身江东豪门世族,以一介书生进入孙权幕府,凭借自己杰出的才能,屡立奇功。一生出将入相,君臣相得益彰,深受吴主孙权器重,为孙吴政权的稳固、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孙权特别倚重的大臣。
但在孙权执政的后期,陆逊不合时宜的参与了孙权的“立储之争”,引起了孙权的疑忌和不满。
孙权几次派人质问陆逊,致使其郁郁寡欢而死。
尽管帝王的家事也是国事,但参与其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陆逊也毫不例外。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陆逊进入孙权幕府,踏上了仕途,开始了其辉煌的人生。时年孙权也仅仅二十二岁,比陆逊长一岁,继承父兄基业,才刚刚三年。
从此之后,陆逊追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并屡立奇功。
特别是擒获关羽,夺回荆州,以及夷陵之战,火烧刘备连营四十座,击溃蜀汉大军,逼迫刘备客死白帝城。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特别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了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并拜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同年,征召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统领留守武昌的宫府事宜,主持吴国军政大事。
244年,前任丞相顾雍去世后,孙权任命陆逊为丞相,总管三公职事,训导群臣百官。而且仍旧担任荆州牧、右都护兼领武昌留守等职。朝廷内外大事,实由陆逊一人肩负。
陆逊深谋远虑,忠诚刚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作为人臣,陆逊的一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在孙权晚年,对于继承人的选择,孙权的态度反复无常,导致了群下党争。
陆逊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
242年,在嫡长子也是太子的孙登病逝后,孙权的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
从此开始,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因为立储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朝廷的大臣也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且都是派遣子弟去侍奉孙和或孙霸,选边站队,进行政治赌博。
作为丞相的陆逊,站在了太子一边,支持孙和。
孙权私下召见杨竺,并接受其建议,欲改立孙霸为嫡嗣。
不想躲在孙权床下的役使偷听了他们的谈话,而且告知了孙和。
太子孙和、太傅吾粲等多次联络陆逊,请求他上表劝谏。
陆逊屡屡上表陈述其意见,并请求进京面见。
孙权猜测到密谈泄露,大怒,拒绝陆逊的请求,并下令彻查此事。
250年,孙权废掉孙和,赐死孙霸,改立孙亮为太子。
孙权因为此事,多次派人去质责陆逊。
陆逊因此忧愤而死。
确立太子既是家事也是国事,但终归是家事。
在确立太子一事上,孙权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但作为重臣的陆逊,过于积极参与。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犯下了作为臣子的大忌。
自己不能保持沉默,那只能逼迫你沉默,这是唯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