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庄村出名了/柴胡

葛庄村的上空,风能发电大风车在悠闲自得地迎风旋转;公路上,轿车、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小游园里,有人在扭腰器上活动,有人在漫步机上锻炼,体壮的青年人在玩吊杠。9个自然村庄的夜晚,在太阳能路灯的照射下,火树银花不夜天,蛙鼓虫鸣月儿圆。夜班工人上下班感觉不到丁点儿黑暗。碧绿的河水缓缓流淌,鱼儿时不时地跃出水面。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旗杆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西侧休闲长廊里几位长者在闲聊;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手不释卷。东侧公示栏前有人读报,有人看村务公开。状元广场上,红男绿女们摆弄着pose在自拍;大爷大妈踩着“久久艳阳天”的乐谱跳着广场舞。
葛庄村是宝应县广洋湖镇的一个行政村,区划调整时由原来的葛庄、双楼两村合并而成。耕地面积4500亩,11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庄,812户人家,2600多人口。
走进葛庄村,看到的不仅仅是荣誉墙上“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特别贡献奖”和“攻坚突破奖”等十几枚奖牌,看到更多的是一排排整齐民房,几幢别墅、小洋楼独领风骚,路旁的桂花树散发着扑鼻的香气,奇花异草饮露吐芳,俘获过往行人的眼球。原先的旧猪圈、坏厕所和杂乱的鸡圈鸭栏已杳无踪影。全村9个自然村庄、农户都铺上了水泥硬质路面,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直接开到每片耕地,水泥路网四通八达。承载5吨以上的十几座公路桥取缔了过去的木头桥,大小十个电灌站代替了过去的打水机船。投资近600万元兴建的葛庄党群服务中心大楼和状元广场成了葛庄村两大靓丽风景。
葛庄出名就出在资源整合,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资源整合这个词汇流行很久,一直没有学术著作阐述是什么概念。葛庄村的实践证明,资源整合是一种聚集各方资源,方便统一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文明善治的策略。
葛庄村整合资源第一步棋,开发、聚集零散小鱼塘、旧河床和荒滩废地,连片发包,增效创收,壮大集体经济。西北公路东侧50多米宽,纵贯南北2000多米的一块地,原来都是坟场、荒滩和挑公路留下的废地。三年前,村“两委”研究决定将这些废地集中开发利用。村“两委”说干就干,跑项目争取资金,包干到人负责,用挖土机、推土机,突击了2个月时间,将废地改造成了一垄垄园坨子,还开挖了排灌河。现在,每棵价值几百甚至千元的万株绿化树木枝繁叶茂,待字闺中,不出几年,又能为集体创造一大笔财富。
上世纪60年代开挖的向阳河,将葛庄村沙王荡一分为二,河南河北各有100多亩荡滩、旧河床,分属村集体和4个村民小组。多少年来虽经开发利用,都因“隔河千里远”和荡滩地势复杂,产出率低下,每亩只有几十元收入。村“两委”将河南的土地进行整合,承包给了种植大户。两年前,河北原本分散的多个小鱼塘和庄河,硬是被村里冲破各种利益阻拦,整合成了一个大鱼塘,通过公开招标发包给了养殖大户,亩均价格提高到了600多元,价格比原来翻了几番。
葛庄村现在遍地是黄金,再也见不到废弃的河床、荒滩和废地。
葛庄村整合资源第二步棋,整合土地资源,增加收入。
“7.5万!”
“8万!”
2017年秋天,葛庄村第11村民小组“西八十”(地名)80亩农田承包招标会上,扬州莲泰食品有限公司姜总经理从底标6.5万元,一跃报出8万元的承包价。参加竞标的种粮专业户孙老板报价7万元后退下阵来,鲁垛镇荷藕种植户陶老板不甘示弱:
“8.5万!”
姜总:
“9.2万!”
“嘟嘟嘟!嘟嘟嘟!”
陶老板电话响了!他低声接电话:
“姜总报价9.2万了,嗯嗯!每亩1150元了。不争了?好吧!”
“9.2万1次!9.2万2次!9.2万3次!啪!”
招标主持人敲响了棒锤:
“恭喜扬州莲泰食品有限公司以9.2万元中标!”
原来11组“西八十”80亩粮田分别是20多户村民的责任田,多数农户举家外出打工,责任田三文不值二文转包给了亲戚、邻居。全组只有八九户在家种田,经济效益很低。用他们的话说,最多“两季落一季”,留足口粮能卖钱的寥如晨星。村“两委”负责同志来组里做八九户村民的工作,说服动员他们顾大局,放弃种田,让80亩粮田连片发包给专业大户,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经济效益。
第二年,11组分红加之国家补贴,不动手不动脚,不花一分钱成本,坐家里收入每亩1300元!经济效益比个人种田翻了3倍。
11组村民尝到了整合土地资源,集中连片发包的甜头,第二年又将“下圩”(地名)100多亩耕地承包给了种粮大户,加上“西八十”承包款,村民每人每年分红2000多元。
村民王新在上海告诉人家:原来自己种田,每年就落个口粮。后来到上海承包工程,责任田转包给人家就二三百一亩。现在集体承包1000多元,我家每年扣除了“两上交”和“新农合”资金,还分红20000多元!真的感谢村“两委”为民办好事,办实事。
如今,葛庄村11个村民小组和11组一样,全部以组为单位,把村里90%以上的责任田连片,公开招投标,分别发包给了种田大户,承包款平均每亩1000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
葛庄村整合资源第三步棋,清理社员往来。3年前,新的村“两委”打开葛庄村帐簿,发现11个生产组共有社员往来20.2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个小组多达9.8万元。经摸底排查,发现有的往来户打工在外多年不回。还有个别党员干部拖欠往来20多年。面对难题,村“两委”包干到人,支书主任上门找个别党员干部谈心,还三顾茅庐登门钉子户做思想工作,动员带头还往来。用支部书记刘亚林的话说,“清欠往来要发扬“三不怕”精神,不怕跑断腿,不怕结冤家,不怕丢选票,能收回20万的社员往来,吃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
腊月的一天晚上,两个年青人在飘飘洒洒的雪花下第三次敲开了往来户老A的家门。
“哎呀!精神可嘉!”
老A开门接着说:
“我准备明早去村部将千把块往来交了的,没想到二位……。”
老A让老伴拿来现金交给了其中一个青年,青年开收据时,另一个青年说去老D家,提前出了门。老A话题一转发起了牢骚:
“还是大集体的往来,从来没人问过!一个外地来的毛小子,竟然三次上门要债,支部改选不给你打叉才怪呢!”
次日清欠社员往来会议上,村“两委”通报了老A等户还清往来的情况,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老A都已经把往来还了,老B、老C、老D等知道扛不住了,有的在会上就交了所欠往来。
经过一年时间的清欠,葛庄村将20万元社员往来全部收入集体库存,成了全县无往来第一村。支部书记刘亚林还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介绍了“三不怕”的经验。从此,名不见经传的葛庄村,在全县有了名气。
葛庄村之所以出名,还在于该村人文荟萃 ,钟灵毓秀。清朝状元王式丹及其葛庄籍子嗣,有进士4人,举人8人,贡生17人,秀才50多人,出版《楼村诗集》25卷,《四五直音》10卷等多部诗集、著作。为传承历史文化,葛庄村组织人力编写《村志》的同时,还注重硬件建设。几年来先后治理了“状元沟”,建了“状元桥”“状元坊”“状元广场”,铺装了集镇“式丹路”葛庄延伸线。
葛庄村出名还在于革命战争年代,涌现了智救游击干部、保桥抗日的王海楼、崔长发、王梅森、王太友和王有忠等英雄,他们的事迹被《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收录、发表,成了教育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教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