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鞋子补着凑合穿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艰苦朴素年代,大家的穿着都是很简单,穿的鞋子也是一样。冬季穿棉鞋,春秋天穿圆口布鞋,夏天穿塑料凉鞋。
上一辈女人,大部分会手工做布鞋。兄弟姐妹几个的鞋子,几乎都是奶奶包了,过年一起穿新布鞋。奶奶戴副老花眼镜,弯腰弓背很细心,那认真的劲值得学习。
为了谁备新鞋,奶奶上半年就动手了。收集破布条,一层一层叠鞋底,还有一针一针纳鞋底。用牛皮纸或纸板,首先剪个鞋底样,比上年穿的放大一圈。
五圣殿菜园角上,种一堆苎麻做鞋用。一次割个几十根,用手一拗去掉杆芯,再刮掉青皮晾干。搓成纳鞋底的细线,绕成一卷卷线团备用,帮奶奶做辅助工。
苎麻嫩叶,也会用来做清明棵。清明节前批一篮子苎麻叶,放在石臼里捣个稀烂,糯米粉和进去做清明粿。吃起来嚼劲可以,也是非常清香,就是纤维素硬很难嚼烂。
新布鞋穿过一段时间后,一般都是钉个胶底。找来独轮车旧胎,照鞋头和鞋根样子,用剪刀剪出几块。中间部分断开,找来鞋钉自己动手,家里有钉鞋工具。
鞋底钉上旧橡胶,变成了一双胶底鞋。平时穿起来,既耐磨又防水,下雨天串串门鞋底不会烂。小时候在旁边,看到父亲这样干,自己照样画葫芦,学会了照着干。
那时冬天很冷,帮弟弟们烘鞋子。柴火碳盆炉子上,一把火钳搁上面,烘下雪天弄湿的鞋子。在家门口晒太阳,忽然间闻到了橡胶皮臭,赶紧跑回家里面去,鞋子烘焦了。
冬天弟弟站竖桶,大便拉出来就麻烦。鞋后跟一塌糊涂,粘着甩都甩不掉,用板刷拿到塘边洗。十个手指头冻得像红萝卜,多洗几次肯定生冻疮,冬天里面活受罪。
小时候长得快,一双布鞋穿不到年底。大拇指钻个洞,放学路上跑着踢到石块,会疼得你眼泪汪汪流出来。有一次脚指甲盖淤血,掉又掉不下来,只能包点棉花上学去。
夏天穿凉鞋,各种花色塑料凉鞋。新买来的会卡脚,有时划一道血印,穿旧了又容易断裂。下雨天路滑容易崴脚,有时候追小伙伴跑得快,鞋尖顶在石头上,一个跟斗翻过去。
鞋帮经常断掉,拎只凉鞋走回家。这时用上土办法,找来父亲做的土烙铁,灰堂里烤红补凉鞋。在断裂处一烙粘上,有时还得另外剪块塑料皮,贴上去加厚才牢固。
妈妈干体力活,她的凉鞋经常破。修修补补的任务,就自然而然的落在我头上,补了也不会说好。只是附近有个补鞋匠,邻居在老妈前面夸我,说也好补鞋挣钱去了。
雨鞋最好补了,只要买瓶听装胶水。独轮车内胎黑色,大小合适剪一块,挫毛糙后刷上胶水。再把雨鞋漏水处挫毛糙,也刷上胶水晾干,把橡胶皮一贴,用锤子敲实就好。
现在生活的人,不知道以前的日子。旅游鞋三天两头买,地上摆着十来双,天天换着还说没鞋穿。千把元一双不眨眼,根本不把人民币当钱看,反正手机一刷信用卡透支。
俗夫 2021年7月5日随笔
以文会友 以笔理学 以德行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