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梅岭玉与良渚文明“家谱史”

“良渚玉矿在哪里?”7月16日,随着“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亮相故宫,作为15家参展单位之一的江苏常州博物馆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该馆参展的一件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堪与浙江反山“琮王”媲美,出土于规模仅次于良渚古城遗址的天宁寺墩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常州还拥有国内目前唯一的良渚文化玉矿遗址——梅岭玉矿。

展开剩余89%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流域,江苏常州一带为其西北界,也是遗址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特别多,需要丰富的玉矿来供给。专家们都确定地认为,在良渚文化区域里尤其是良渚文化遗址群内的天目山余脉,一定存在着不曾被发现的古代玉石矿藏。”据常州博物馆专业人士介绍,1989年,江苏省地质矿产局工程师钟华邦在宜溧山地首次发现了透闪石软玉矿床,经鉴定与良渚文化部分玉器材质基本吻合,从而使长期困扰学界的“良渚玉器用料来源之谜”露出了冰山一角。

钟华邦发现的玉矿位于常州溧阳小梅岭村,此玉因而被命名为“梅岭玉”。在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之前,梅岭玉和良渚文化相关课题就已再度成为学界热点。5月下旬,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所所长庄丽娜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考古学会的数十位权威专家学者齐聚天目湖畔,主办了一场以“梅岭玉与良渚文明”为题的学术研讨会,带大家一起探寻梅岭玉与良渚文明古往今来的神秘“家谱史”。

“浮玉之山”出“瑶琨”

在安徽广德庙西和江苏常州溧阳交界处,浙江天目山余脉蜿蜒起伏,翠竹覆盖的青葱山体美丽而充满生机。天目山古称“浮玉山”,被认为是《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的“浮玉之山”,而使“浮玉”之称名副其实的,是位于梅岭村后的良渚文化玉矿遗址。

雨后初晴,走进青山环绕碧水依依的小梅岭村,几乎家家门口都摆放着形态不一颜色各异的梅岭山石。村中350年以上的银杏、山榉、栎树丰茂苍翠,银杏树前筑有石台,上置器皿和蜡烛供奉树神。这个村保留着原始的敬天奉神的宗教信仰。

倚山而建的村庄长如游龙,沿途溪水哗哗而流,清新的空气,习习的凉风和安静地坐在家门口的老人,让人感觉再走下去,会邂逅在后山的溪流中捡拾梅岭玉石的良渚先民,那时溪涧很宽水流很急,从山上冲下来的梅玲玉石以“山流水”“河磨料”的形态静静地沉在水底,如果不被及时发现,夏日一场更大的雨也许会把它们带到下游的沙河,带到安徽或浙江……后山打猎归来的良渚先民,羽冠兽面,颈项上一定挂着温润漂亮的梅岭玉。

玉矿遗址是小梅岭山一个采石宕口和100平方米的水池,涧水从山上流下来,水映着的山真如浮玉一般。采石宕口大的长18米,宽9米。小的长6米,宽2米。据村民们介绍,水池原来是采石矿洞,他们祖辈就知道山里有玉石,并进行小规模开采。专家们认为这里的透闪石软玉矿床,分布在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与下二叠纪棲霞组镁质大理岩接触带,质地细腻,具有一定透明度,品种有白玉、青玉和青白玉。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在《中国和田玉玉文化叙要》一文中,考证梅岭玉就是《尚书·禹贡》中记载的扬州所产“瑶琨(美玉)”。溧阳古时属扬州,而《禹贡》被认为是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

几千年过去了,良渚先民有没有留下使用梅岭玉的印记?

“就近取材”的“邻里圈”

良渚玉器与红山玉器共同构成了中国南北史前文明两大玉文化板块,红山玉器取材于辽宁岫岩当地产的努鲁尔虎山玉石。良渚玉器的数量远甚于红山玉器,品类之丰、雕琢之精更是达到了我国史前玉文化的巅峰。然而江南一带玉矿资源贫乏,其用料来源曾是考古界一大谜题。上世纪80年代,钟华邦在小梅岭发现玉矿后,专家们通过拉曼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粉晶照相和电镜扫描等科学方式,分析研究出小梅岭玉中品质较佳的软玉与天宁寺墩遗址、吴县草鞋山出土的良渚文化部分玉器材质基本吻合,因而认为梅岭玉矿就是良渚文化玉器原料的主要来源地。

这个发现消除了良渚玉材来自于新疆等地的假设,专家们久经探讨达成共识,即良渚玉器用料来源于“就近取材”。

天宁寺墩和吴县草鞋山都在梅岭玉矿“就近”,尤其是寺墩遗址,南缘距小梅岭玉矿仅数十公里。而寺墩遗址是良渚文化晚期的核心聚落,不仅有人工营建的大型祭坛,更有大量玉琮、玉璧、玉钺随葬的权贵墓葬。其中寺墩3号墓共有124件随葬品,除了陶器、石器外,最珍贵的要数24件玉璧和33件玉琮,玉器数量之多居良渚文化墓葬之首。其中的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工艺精湛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玉琮内圆外方,矮方柱体,分为上下两节,各琢刻不同纹饰。上节是戴羽冠的人面,下节是兽面,组合在一起代表神人骑坐在神兽上,反映了良渚先民的宗教信仰。

此外,以溧阳为中心,方圆不到150千米的范围内,密集出土过良渚玉器的还有常州青城墩、象墩、黄城墩、姬山等诸多良渚文化遗址,溧阳上兴秦堂山遗址、社渚神墩遗址也出土有良渚文化玉器,这些地方都在梅岭玉就近取材的“邻里圈”范围内。

那么,梅岭玉“就近”以外的良渚文化玉器材质来源于哪里?地质工程师钟华邦早就提出,梅岭玉是一个矿群,根据内生矿床往往具有“体、群、带”的空间分布规律,沿着安徽芜湖到浙江嘉兴断裂带附近,具有与小梅岭地质条件相似的苏、浙、皖地区,皆有可能发现透闪石软玉产地,即广义的“梅岭玉”。

“精英南迁”筑“良渚城”

“良渚文化早期,先民的生产活动以采集和狩猎为主,他们选择海拔较高的台墩而居,文化重心在安徽和江苏交界的天目山余脉宜溧山地。”常州溧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长史骏介绍,最新考古研究显示,多处马家浜、崧泽文化遗址及梅岭玉矿资源说明宜溧山地一带是良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浙江考古研究所方向明先生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中的先民是外来民族,不是土生土长的良渚镇“本地人”,而是从安徽和江苏交界处过来的良渚精英。

也就是说,良渚先民最早可能是梅岭玉矿附近的乡下“山里人”,后来其中的精英南迁,来到浙江余杭筑了良渚古城,成为“城里人”。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良渚文化中期气候发生了变化,从潮湿温暖变为温良偏干,海平面急剧下降,陆地生存空间扩展,浙江余杭一带出现了广阔的平原,更适合生产和生活。而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气候又回归于潮湿温暖,于是文化重心又回到宜溧山地。

就良渚古城遗址而言,不仅仍然处于天目山余脉,而且整体给人以山为郭之感。古城南北分别峙立着大遮山和大雄山两座天目山余脉,西部散布着一系列低矮山丘,这三处山体均距古城约两公里,向东则是敞开的平原。发源于天目山脉的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最终向北注入太湖。可见,古城所在的区域有着广阔的腹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良渚玉器和良渚古城是良渚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数千年前,宜溧山地的先民一定是带着梅岭玉,走向了浙江余杭良渚镇。

“良渚文明”和“玉之问”

“梅岭玉与良渚文明”研讨会上,专家们肯定了其作为目前发现的江浙地区唯一软玉矿遗址,为良渚玉器用料来源提供了线索。但是梅岭玉背后的良渚社会背景,以及作为资源产地何时开始和文化发生关系,还有待考古发现。

良渚文明被认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制造没有实际用途的玉器,除了用于宗教活动,也是拥有者身份的标识。从良渚时期墓葬出土情况看,玉琮、玉钺、玉璧等礼器不仅见于顶级贵族大墓,中小墓葬中也有玉质饰品出土,只是数量少或不精美而已。

良渚先民还特别喜欢动用大量人工来堆筑高台墓地,厚葬之风的唯一好处是使今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痕迹。无论是对玉器的偏爱还是高台筑墓,这一切在溧阳当地小梅岭人看来,也许只是先民出于对洪水的恐惧。良渚文化中心地区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水灾危及生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很普遍的现象,何况史前时期的良渚!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道出了“玉”在古人眼中是自然界的精灵。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指出,有学者认为玉器是人们通过对稀缺资源的控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那么究竟是玉器使人地位变高,还是因人的地位高而拥有玉器,这些都值得研究。

而围绕良渚时期梅岭玉的开采、制作、运输等问题,专家们认为目前还存在盲区。

梅岭玉是良渚文化重要的家族成员,但是谱系还不够清晰,存在太多待解的“玉之问”。为此,专家们决定将梅岭玉遗址考古纳入“考古中国”文化探源工程,以推动良渚文化研究进入新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