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下舌战
文/江一
“哎,你怎么回来这么晚?”丽姐问。
“别提了,他们吵起来了,我看着,别出事儿。”把书放在桌子上,我准备去吃饭。
“什么吵起来?”丽姐又问。
“孩子们争论元方是否失礼,课上没争论好,下课他们几个又在楼道里争论,争的面红耳赤,我还担心打起来呢?”我快速地说。
“真的假的?”丽姐产生了怀疑。
“当然是真的,我没有用夸张手法。”说完,我去吃饭了。
起初,我不知,出门才发现,他们自发地辩论,我也不敢走,留下观战了一会儿,直到他们班主任来,他们才愤愤不平、意犹未尽地进教室。
此事,我也感到惊奇,怎么会争的这么激烈呢。那时,我还以为他们在大闹了,乱嚷嚷的。
“江一老师,如果出现这种题,能否既说失礼,又说不失礼?”芝也有疑问。
“不必,只说一方面就可以。”说着,我拿起书往外走,芝跟着我。
只见涵、硕、妍、锦、儒、浩他们六个还在那里争执,最激烈的是涵和硕。
“你们别争了,快回去上课。”看到这个情景,我心里高兴,但不能鼓励,因为怕出了冲突。
一边吃饭,我一边笑着回忆课上的他们争论的内容,以便理出他们在楼道里舌战的原因。
“江一老师,我认为元方失礼了?因为无论怎么说,他入门不顾都是对长辈的不尊重······”锦慷慨陈词。
“你的理由是不应该不尊重长辈。”我总结道。
“你要知道元方只有七岁,在你七岁时,如果别人骂你的父亲,你会怎么说,你可能还不如元方这样心平气和地说,所以这不能算失礼。”妍面向锦说,依然言辞激烈。
“元方就是失礼的,既然说他方正,就是说他懂得为人之道,既然懂得为人之道,却又不尊长辈,这不是失礼是什么?”涵说,情绪稍微激动。
“友人骂了元方的父亲,就自然表明了与其父亲的关系是疏远的,既然疏远了关系,那么元方就不必把他当做父亲的朋友,他就是路人,那么元方这样做就不算失礼。”硕情绪更加高昂。
他们几位争论激烈,连我点评的机会也没有了。可是,快下课了,我就制止了他们。还因为我听到了硕的观点,友人和路人之分,与我的思考有相同之处。
“停停,要论下节课再论,我先总结。有没有失礼,各有各的观点,只要观点清晰,理由合理即可。但我们不妨跳出这个辩论圈,这个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是在生活中要守信知礼,守信知礼为友人,失信违礼为路人。”边说我边在黑板上板书。同时,也就下课了,然后就是他们在楼道里舌战的一幕。
吃完饭,我又回到办公室。
在办公桌上,我发现涵留的字条,其中有语“友人虽出‘德圈’,但认错后,又‘入圈’”。惊喜之余,我发现了我在黑板上“画圈”并写守信知礼的好处。
字条全文如下:
“首先,我们去辩一个文言文,要从什么样的思维角度去想、去评判古人,自然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那么,元方有没有失礼?为什么?
我认为元方失礼了。因为,第一,从前文看,元方已经懂得了为人之道。那么一个七岁的孩子,连‘信’和‘礼’这样的大道理都懂,并为己所用。自然不能用一个他只有七岁的眼光看他;第二,虽然我们把元方的言行放在了一个成人的道德层面考虑,但其生理年龄(肉身)只有七岁。
所以,用古人的思维结合现代的思维角度,得出以下结论。
元方在其父友人认错的情况下离去,不理长辈,实属不可,甚至犯了法(注:129年是东汉时期,遵行儒家思想),根据儒家的‘仁’,一个人就要保持、践行仁的思想、理念,孔子著有‘六经’,其中一个就是《礼》,那么在尊崇儒家思想的东汉时期,又如何看待礼呢?元方自然是违背德和礼的理念。
第二,文中友人,是元方父亲的朋友,比元方大一辈。虽然你先骂了陈太丘,但后又承认错误,改过自新,相信陈太丘也会原谅他,毕竟友人虽出‘德圈’”,但认错后,又入‘德圈’,况且陈太丘并没有与友人绝交,那么元方更没有替父亲做决定的权利和义务。综上所述,元方失礼。请对方辩友反驳。
请江一老师评判。”
当然,我对楼道舌战的来龙去脉已经清楚了。我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因为我对他们的舌战很满意,对他们这种求真、求实的勇气感到满意。
至于,儒和浩,当然是堂上没有发言,才去辩论的,也是很好的。
然而,下午大课间,涵和文来找我了。
“给。”我把涵的字条拿给他看。
“哦。”他笑了笑。
“怎么没有人反驳你。”我笑着问。
“给,江一老师。”说着,文又给我一个字条,是对涵的反驳。
“好啊,你们辩论的挺热烈啊。”心头很高兴,但我尽量抑制住。
“那是,江一老师教的好。”涵笑着说,还算真诚吧,哈哈。
“把这个卷子拿回去发了,还有,明天可以再辩论。你们回去吧。”我高兴地跟他们说。
答应着,他们去了。
我开始认真读文的字条,内容如下:
“按对方的角度来看,就是不管长辈说什么,你都要恭恭敬敬地端茶倒水吗?那他要是杀了你父亲呢?你还能忍吗?对方辩友提到了儒家思想,儒家就一定相信人就是“仁”吗?你把荀子置于何地了?再说,他骂了你的父亲,他做到仁了吗?对方辩友,别忘了,礼不是人本身自内而外的一种感情,他是外在的用来约束人的规定,自内而外的感情是约束不住的。所以,相对于了友人而言,元方不算失礼。”
读后,我很是感叹,孩子们竟然如此有心了。
也许前提是,他们喜欢这个话题。谁都谁错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们为了一个话题竟然敢于如此辩论,自问,我可能没有这么较真。
“从礼的角度说,我赞同涵的观点。”在上午回办公室时,我问了儒,他跟我说了这句话。
其实,我也赞同涵。不过,还可以再辩。
【江一简介】
江一,原名金江昆,198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青年作家,诗人,现为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衡水市诗词协会理事,国家级教育学术杂志课堂内外好老师签约作者,出版作品有《渡缘》《桃花坞雨》《艺术里的童颜》《美的唤醒》《情境之门》等。荣获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十大读书人物、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优秀先修课教师等多项荣誉,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老师”主题征文特等奖,写作教育事迹被国家级教育人物杂志《中国好老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