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8岁学戏,11岁登台,去世60年后,依然是中国最值得追捧的明星
少年学戏,气走师傅
“祖师爷没赏你饭吃”
梅家两兄弟,这是唯一的男孩子。
家人给他取名梅澜,学艺后,取艺名梅兰芳。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有的美好,都是无数努力后的水到渠成。
身为优伶,行如君子
“演戏可以,陪酒不行'
面对灯红酒绿的上海,面对成名后的掌声。
梅兰芳并没有迷失自己。
要知道,清末民初时,戏曲艺人地位依然受人歧视。
人品不好的人,再成功也只是暂时的;唯有人品端正、有良心、讲诚信、能坚守自己内心的人,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家国为重,有情有义
“此人真乃爱国英雄”
艺术没有国界,可艺术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无论何时,不忘民族和国家的艺术家,才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艺术家,才是最值得追的明星。
梅兰芳与齐白石(1955年)
德艺双馨,方成大角
“这样不好,我影响她唱戏了”
1927年,他被评为“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成了“角儿”。
他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
可是,成“角儿”后的梅兰芳,却依然一幅谦逊的模样。
对于所有人,不论是徒弟、管事、琴师,梅兰芳一直都是和颜悦色的。
1952年,梅兰芳在青岛演出《龙凤呈祥》,小太监的台词是:太后有旨,请郡主前去拜堂。
一紧张之下,小太监说成了:太后有旨,请娘娘前去拜堂。
台下顿时喝起了倒彩。
散场后,演太监的演员觉得很对不起梅兰芳,梅兰芳却安慰他说:别难过,下次再演,小太监还是你来扮,一定就不会念错了。
对普通的演员和颜悦色,对自己的徒弟更是尽心尽力。
丁至云拜梅兰芳为师后,为了给她作示范,梅兰芳一次又一次的亲自演示戏曲动作,累得气喘吁吁,依然毫不在意。
丁至云后来在兰心戏院唱戏,梅兰芳每次都去看戏。
有一次被人认出来,许多人围着他请求签名留念,事后梅兰芳不安地说:这样不好,我影响她唱戏了。
不论是做他的徒弟还是他的朋友,与梅兰芳相处,就是舒服。
有位花脸演员曾回忆,有次戏开场前他提前2小时进入化妆间,发现60多岁的梅兰芳已经妆发完毕,默默等待开场。
专业本领决定你能走多高,德行品质决定你能走多远。
梅兰芳红透舞台近半个世纪,德行是他成功的基石。
精益求精,不断探索
从优伶到艺术家
梅兰芳生活的时代,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对于京剧,梅兰芳充满了使命感。
彼时,戏曲演员还被称为“戏子”,是不入流的,而梅兰芳却凭着对京剧的热情,想让京剧走得更远。
京剧是一个老牌剧目,梅兰芳思考:是循着老辈艺术家的路子在传统表演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呢,还是依照海派的路子,做一点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的尝试呢?
梅兰芳选择了后者。
“我不愿意还是站在这个旧的圈子里边不动,再受他的拘束”。
冒着失败的风险,梅兰芳创排了16出古装新戏,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为了让京剧走得更远,他来到了东京。梅兰芳的演出大获成功。
日本人评论他:他那自如的动作和大方的舞台技巧有着第一流演员的风范,给人的印象愉快。特别是散花的身段,极尽轻松活泼之能事,姿态妙趣横生。
1930年,他又来到了纽约。担心美国看不懂中国戏,梅兰芳对演出做了许多调整。
在纽约的演出也大获成功,也让美国人认识了“京剧”这门中国艺术。
幸运的是,梅兰芳还结识了美国电影大师卓别林,两人一见如故,卓别林还向梅兰芳“讨教”京剧中丑角的表演艺术。
从1919年4月至1960年2月,梅兰芳三渡日本、四访苏联、赴美演出,每到一处,他都把京剧介绍给外国人,他是东方文化的使者。
梅兰芳与电影大师卓别林
在对京剧的长期研究中,梅兰芳形成了一套表演体系。
著名话剧家黄佐临把梅兰芳同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并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代表,认为梅兰芳戏剧体系是三大戏剧体系中最生动、丰富的戏剧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被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院长。
他为工人、农民演出,不禁感慨:我的观众圈子比过去扩展了几十、上百倍。
他依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在京剧上。
直到六十五岁,他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为世人演出一出又一出的精彩剧目。
一件事,他坚守了一生。
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精益求精,方为匠心。
梅兰芳就是京剧的匠人。
1961年,梅兰芳带着对京剧事业的依依不舍溘然长逝。
曲未终,人已远。
他8岁学戏,11岁登台,活了67年。
在台上,他唱着最古老的戏曲,在台下,他历经着最急遽的变迁,在心里,他坚守着最纯粹的本心。
正如他的名字,梅之气节,兰之高洁,千古流芳。
这样的“明星”,值得我们一直追寻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