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斟细语】品读刘姥姥进贾府前的故事(下)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品读刘姥姥进贾府前的故事(下)
作者:火烧彤云
刘氏与狗儿
刘氏面对母亲和丈夫的争论,不好帮哪边说话,一直是默不作声。当母亲提到二十多年前她们去王家的往事时,作为当事人,她有了发言权。但是她没有虚荣地显摆当年进入豪门大户的见识,更没有接着母亲的话盲目地怂恿丈夫去找王夫人,而是就事论事地分析起了上门求助的困难:
“你老虽说的是,但只你我这样个嘴脸,怎么好到他门上去的?先不先,他们那些门上的人也未必肯去通信。没的去打嘴现世。”(第六回)
这是刘氏在前八十回里说过的唯一的一段话。短短的五十几个字刻画出了一个沉着理智、自尊自爱的农妇形象。刘氏当年是和母亲一起去过王家获得过资助的,她领略过人家“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的滋味,当然知道,只要能找上门,大概率是能获得资助的。但她去更清楚进入豪门非常不易,没有钱财打点,守门人都未必肯去报信,还会被他们耻笑挖苦。如果连门都进不了,还被人嘲笑的话,不如不去。“没的打嘴现世”这句话体现出刘氏那种不愿意受人侮辱的性格。
刘氏是刘家的女儿,受母亲的教育,和母亲一样,立足实际。但她与母亲又稍有不同,就是要自尊、要脸面,这可能是她毕竟当过几年官家媳妇的原因。刘王两家的生长生活经历和所受教育折射到了她身上,没有变成势利和市侩,而是成了理性和自重。刘氏的形象生动立体,并不单薄,真实可信。
谁知狗儿利名心最重,听如此一说,心下便有些活动起来。又听了他妻子这话,便笑接道:“姥姥既如此说,况且当年你又见过这姑太太一次,何不你老人家明日就走一趟,先试试风头再说?”(第六回)
狗儿刚才和刘姥姥还一口一个“你老”地争吵、撒气,猛地发现有打抽丰的机会了,一下子就面带笑容地转换了口气,又是以孩子的口吻改口敬称岳母为“姥姥”,又是客气地称呼“你老人家”,变脸之快,令人瞠目!狗儿与刘氏的性格、心态恰成鲜明对比!所以作者说狗儿利名心最重,他给这个人物命名为“狗儿”,就是喻指这个人物有着狗眼看人的势利心态。
刘姥姥并不是王家的人,而是刘家的老太太,当年她是和女儿一起去的王家,现在怎么好一个人去贾家找王夫人攀扯亲戚关系呢?她直接以贾家的人不认识她为由拒绝了狗儿的要求。狗儿也知道让岳母一个人去上门,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笑着提出:
“不妨,我教你老人家一个法子:你竟带了外孙子板儿,先去找陪房周瑞,若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这周瑞先时曾和我父亲交过一件事,我们极好的。”刘姥姥道:“我也知道他的。只是许多时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这也说不得了,你又是个男人,又这样个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付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第六回)
板儿是王狗儿家三代单传的男丁,是正经八板的金陵王家的连宗子侄。刘姥姥只有带着板儿上门,才好开口求王夫人看在亲戚的面子上给予资助。板儿这个角色在刘姥姥两进荣国府的故事里看似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顽童,实际上却是一块举足轻重的敲门砖!“板儿”的“板”和“正经八板”里的“板”字相同;“青儿”的“青”谐音“亲戚”的“亲”。这两个名字就是暗指他们是金陵王家正经八板的连宗亲戚,更是暗示王狗儿家要利用这层关系攀附王夫人去打抽丰,这是作者利用人名隐寓情节发展的一种手法。狗儿和岳母吵了半天,没说一句正经话,这个主意却是出对了!
谁去打抽丰?
周瑞以前和王成交过手的是一件什么事?作者暂时按下不表,直到后面刘姥姥找到了周瑞家的,才告诉读者周瑞曾经和别人争买田地,王成父子帮了周瑞的忙,所以王成与周瑞的交情不错。周瑞欠了王成父子一个人情,所以周瑞家的才会愿意穿针引钱地帮助刘姥姥见凤姐。作者在这里留下了一个小悬念,让整个故事有起伏感。王成这个名字,也就是喻指他和周瑞的交情为刘姥姥打抽丰取得成功起了关键性作用的意思。
大家本来策划着去贾府求见王夫人,现在又要先去找周瑞,整个计划多了一个步骤。多一个步骤,事情的发展就多一点变数。由于王狗儿家与金陵王家已多年不来往,刘姥姥不知道周瑞在贾府现在的地位如何,能不能递得上话?所以她说“知道他如今是怎样?”,这反映了刘姥姥行事稳重,思虑周全,到底是年老多知,社会经验很丰富。
刘姥姥经过再三分析,发现狗儿是个男人,没有见过王夫人。王家当下只有王夫人在京,没人认识狗儿。加上狗儿现在只是个农夫,上门的话,难免被人瞧不起。年轻的刘氏也不好去“卖头卖脚”,还是自己带着板儿去最合适。
“年轻”是个比较性的词语,形容所描述的对象相对另一对象的年纪较小;“年青”则指所描述的对象处于青年时期,这是现代汉语的词意用法。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人们不用“年青”这个词,而是用“青年”这个词,用法和意义等同于“年青”一词,比如第五十五回提到探春是“青年的姑娘”,第六十四回提到贾琏是“青年公子”等等。“年轻”这个词的用法则是古代现代都相同,就是形容年纪较小的意思。刘姥姥说女儿刘氏是“年轻媳妇子”,并不是指她是青年少妇。前文已析,刘氏是个中年妇女,并不年青,或者套用《红楼梦》的语体来说,她并不是个青年的媳妇。刘姥姥说刘氏年轻,只是相对她自己的年纪,刘氏是年轻一辈。
“卖头卖脚”并不是指“抛头露面”。“卖”在这里指的是展现自己的贫穷和弱小,以此来乞求对方怜惜和资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卖惨”。卖头卖脚与摇尾乞怜同义,只是前者粗俗浅白,更符合一个农村老妪的口吻。刘氏作为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中年妇女,上门去乞求人家资助,确实有好逸恶劳之嫌,难以博得人家的同情。而老妪幼童的组合效果就不一样了。
这件事情要先找周瑞,再找王夫人,可能找着周瑞,还是见不到王夫人。种种情况,难以预知,刘姥姥做好了失败的准备,顶多就当是走了一回公府侯门,去见了见世面,算是一段人生经历罢了。她这么说,是让女儿安心,要女儿不要担心她此行受辱,回复女儿先前那句“没的去打嘴现世”。我们可以想见她对着女儿说这几句话时的表情。母女深情,尽在此言中。打抽丰的事议定之后,全家的气氛完全转暖,大家开始说说笑笑起来。
品读之总结
王家的这段故事短小精悍,一波多折。首先从刘姥姥责备王狗儿开场,然后转为刘姥姥提议去找王夫人求助,提议几乎遭到刘氏的否定后,又在狗儿提出通过找周瑞来求见王夫人的意见下得以议定。故事读来不觉突兀,每个转折都自然合理,展现了作者对铺展情节的写作功力。
除了情节曲折耐看以外,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王狗儿、刘氏、刘姥姥三位主人翁的形象都很生动。在前八十回里,像王狗儿和刘氏之类的只出场过一次的人物非常之多,作者总能把他们塑造得有模有样有性格,令人难忘,展示了非凡的写作功力!作者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把人物放在事件中来展现性格特点,这也是中国古典长篇名著的常见手法。《红楼梦》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简直是炉火纯青,特别是刘氏,仅仅说了五十几个字,就把一个理性实际、自重自爱的妇女展现在读者面前。
语言是反映人物特点的重要手段,作者给三人设定的口吻完全符合他们的身份性格。比如,“守多大碗儿吃多大饭”、“拉硬屎”、“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卖头卖脚”这些粗俗的比喻,一看便知,出自村妇之口。还有“老老诚诚”,是从“老诚”这个词以叠字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和“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等词语一样,都是词汇进行延展而产生,是一种汉语的语言创造方式,表达了刘姥姥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带有波折性的情节,极富人物特点的语言,把一个农户的家庭会议写得是热热闹闹,这正如元春的奢望:“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这话恰如其分!刘姥姥被女婿接来一起生活,“一心一计”地帮衬着女儿女婿。如果她不是关心这个家庭的发展,根本不会出言责备女婿。她不但帮着他们带孩子,最后还代替他们上贾家求助。
刘氏和狗儿是二十多年的夫妻,彼此非常了解。在丈夫开始喝酒撒气的时候,刘氏极力忍让,不敢与之顶撞,这其中有夫为妻纲的封建道德造成的害怕丈夫的因素,也有一份出于互相了解的情结。刘姥姥最终决定自己带着板儿去打抽丰时,要女儿不要担心自己受辱的那些话,默默地传递了浓浓的母女情。虽然狗儿有些势利,但在这个家中,夫妻情、母女情、妪婿情让他们开诚布公、互相交流,集思广益,把一个个问题都进行了讨论,最终统一了方案。温暖的天伦情意洋溢在这个小小之家里,尽管它有时以争吵方式而发生,但绝没有探春形容的那种“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氛围!这是贾家等豪门大户所难得的福气。
作者通过写刘姥姥进贾府前的故事里透露了一些金陵王家的信息,但主要还是把它作为巧姐故事的开场故事。在这段故事中,作者通过对王狗儿家的家庭格局、人物品格的描写,为巧姐故事的开展作了逻辑上的铺垫,这是这段故事在全书中最重要的作用。
首先,刘姥姥因为经济独立,又是被狗儿接来带孩子的,所以她在家中的话语权本就不低。加上后来她两进荣国府,为王家带回大量的财物,极大地提升了王家的经济状况,她在家中的话语权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次,刘姥姥反对狗儿大手大脚花钱。当她从贾家得到财物之后,不会全部交给狗儿去花,而是用于改善家庭生活和壮大家业,从她二进荣国府时带去大量的农产品这一点来看,可以看出她就是这么做了。说明她是拥有家庭财权的。第三,刘姥姥母女三观较正,并不势利。当巧姐坠入火坑,急需花钱去解救的时候,势利贪财的狗儿应该是反对的,但刘姥姥母女出于感念贾家的恩德,还是要去解救,因为刘姥姥在家有权威又有财权,母女俩为人又不势利,她们才会也才能力压狗儿的意见,解救了巧姐。
“刘”谐音“留”,暗示刘氏母女除了解救了巧姐以外,还收留了巧姐在王家生活。当然,刘姥姥并不姓刘,“刘”是她丈夫的姓,但是她是刘家的媳妇,冠用了“刘”姓。刘姓从古至今都是大姓,人数上仅次于王李张三个大姓,但是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里,作者让李张林秦等一些姓氏都有两家或以上的人姓,唯独把刘姓这么一个大姓只冠给了刘氏、刘姥姥这对母女,这是对她们收留巧姐的义举的高度赞许!一个“刘”字,如夜空中之烛火,点亮了这段故事!

个人简介:
火烧彤云,湖南省长沙市人,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师,自幼喜欢《红楼梦》,爱思考,爱写作,追求美好高尚的精神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