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全局丨张建会守正出新的思路(第二十一期)

著名书画家张建会守正出新的思路

“三品寻美今天又来谈论书法的美。我们有谈过线质,有谈过结体,有谈过互相呼应,但是其实任何一个艺术作品第一感觉是一个整体的气象,给人家一个大的气势,这张作品就有这个感觉,就一个茂密里面,它又很轻松活泼。张老师,你说说你的创作理念。”

张建会作品图

“这幅的字数比较多,字也比较小,那么在(书)写时其实更注意这个通篇的、整体的一个关系的把握。作为隶书来讲,我觉得是说大字小字应该是兼修。因为有时我们写大字得气象容易,但是得意蕴,或者一些个关键的细节处的把握容易缺失,就是广大容易,精微难。但是写小字,这个细节上把握的非常的能够体现一种从容,(整体难于完整)所以说我在这个作品的把握上把各种矛盾,各种对立关系,都要在这个作品当中去呈现。首先第一行写的时候有错落有大小,但是还是稍微的平正一点,对应的平正一点。那么第二行就开始围绕第一行的这个关系,疏密、轻重、大小、虚实、正侧等等,就是前两行写完以后,到后边的这些关系就以此为参照点。当然这个书写,也并不是说必然找这个关系,它实际上是一种感觉,就是把你平常的一些积累,在书写瞬间(时)的那种畅达,那种表现,可能稍纵即逝,就在那儿稍微你闪念或者有那么一种感觉,把那个时刻通过这个(即时)书(写)给它固化或者物化。

作品局部图

另外,像这一块是轻重,那必然这块儿我就写的要松一点,因为这边比较紧,错落一点。然后这边三个是紧的,只有把这行拉开,才能体现这个行的空,跟这个行的之间的一个对比。但是这个是(在)分析上是(很)清楚,可是在书写(时),就是当下的一种自身的那种感觉、感受,其实是把你当时书写的这种心境,或者说长时间的积累,通过书写(时)的这种表达,感觉没有阻碍,或者在写的时候,笔墨相互生发,让你感觉心手双畅。”
“就是说不同的情景下面也有不同的情感流露,因为艺术作品就要表达情感的,笔墨也当随时代,所以有不同的一些变化。我知道喻老师除了在很早以前研习书法之外也到日本研究过国外的一些审美观念,那从这张作品我感觉是具有一些现代的气息在里面,所以从中西方的一种审美概念,你谈谈这种作品的一种审美气息。”

“刚才张老师在谈的时候,给我一个触动,就是他在反复谈到关系,在谈整体观。我对张老师比较了解,张老师年轻的时候也画过画。在早期进行素描训练的时候,老师们总会教导学员要始终保持整体观,就是说当你画眼睛的时候不能总盯着眼睛画,那你就会把眼睛画的越来越实,你看着他的耳朵,同时用余光看着眼睛,或者画眼睛要用余光看着耳朵、看着鼻子,这样来决定你这个眼睛该怎么画,该多深、该多实、该多重、该多大。 实际上他恰恰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整体谋篇布局的,他看的不是这个字该怎么写,而是看这个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来决定这个字怎么写。这就是大局观和整体观,这也就决定了他这件作品的整体气息是非常连贯的。刚才黄老师提到这件作品具有当代性和现代性的感觉。其实说当代性也好,现代性也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表现性,就是要把自己当时的即时性的那种情感,或者说那种灵光闪现能够如实地在纸上表现出来。当他要把侧重点放到如何传达自己的感情,如何表达自己的那种灵光的时候,技法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作品局部图

技法是为了如何传达自己的这种情感,那种情绪或者说那种观念服务的。所以我们在这里也看到,建会老师他已经把技术已经放到了这篇作品的第二位。第一位是整体的关系和整体的气息的把握。在这气息里头,就像他所说的,有一种书卷气也罢,有一种活泼的灵动气也罢,虽然每个人感受到的东西不一样,但是给我们感觉整体贯穿的这个气象是最主要的。映入眼帘的,给观者把控的正是对这种气息的审美。在审美之余,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这种具体技巧的随机掌握。他完全是因势利导的,不是想好了再写,而是完全随性,所以他这件作品具有很强烈的表现性,并因此而显得自由。张老师在他具有那种严谨的,正大气象的操控能力的同时,他还有这样一种很随性的且自由度非常高的这种灵巧的作品,可以想象我们张建会老师所驰骋的艺术空间是非常大的。这件作品足以说明。”

“你感觉你的空间够不够大?”
“喻老师过奖了。隶书创作,它的资源丰富,给我们从事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它也像一个宝矿,实际上还没有被我们完全的开采,我们要沉下心来,进一步去深入的去挖掘,去整合。因为(我们)都是在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作品呈现也是当下的一个节点,一个阶段性的呈现。在艺术创作当中,这个看似容易,但事实上,确实是在这个探索上是很艰辛的。有一句话叫入门容易提高难,隶书确实也是这样。因为需要你各个方面的一个积累,(隶书)稍微门槛比较高一点,为什么呢?我们的隶书这个研习创作,看到的那些碑刻是模糊不清,有很多人恨不得有清晰的,但是恰恰那种模糊不清,能让你去体会里头的那些个意蕴。
五凤二年刻石
乙瑛碑
就像喻老师画山的时候,画的山是你心中的山,是你主观的一种表现。就是说,这里头一看这山水是山水,但是就能看到作者这个思想境界和看到作者本人。所以你有隶书这方面的训练基础,你再去写帖,它就不是被动的光去呈现那个像与不像了,而是能有主观的,在那基础上有它主观的一个表达,一个表现,它能够发挥作者的这个主观的能动性。”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15年前我第一次去天津看你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你说的是:“传统是一棵大树,我们不指望在树(顶)上生一(尖)出来,但是我们找到一个点发出我们的一个叶、一个芽、一个枝,不断去寻找这些点,寻找传统里面营养点来开枝散叶这是我们要做的事。”其实书画同源,喻老师是画家,但也是书法家。从这个角度上,你又怎么看待这个寻找营养再次怎么去开花的?”

“实际上传统是源,同时也是流。如果把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一个对传统的既定程式的技术层面上的话,可能对传统的理解就会降低了档次。其实传统更主要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风格,是一种永远在变化过程当中的历史规律。所以过去讲世界上万物只有变是不变。其实只有变化才是传统。

不要把自己认为的那个技巧的层面当做传统,而把违背了这个就排斥为没有传统。其实有些传统是更深层次的。传统不是口号,不是仅仅在某一个技法层级上继承。所以我们觉得,对于传统也好,创新也罢的认知,应该在充分提升整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再重新认识这个传统和创新,而不是单单的就事论事,人云亦云,或者固执己见。只有当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层级的时候,我们对传统可能会有一个豁然开朗的感受。就像刚才张老师一直在说的,我们看一个东西不是最真切的、最清晰的就是真好,恰恰是斑驳的、迷离的、朦胧的那个东西才给你无限延伸的空间。对于传统也是这样,当把传统固化了的时候,这个传统就已经不是传统,传统就成为了枷锁。只有当传统是一个模糊的、暧昧的、朦胧的,似是而非的时候,传统对于我们才会呈现出无限延伸的空间。”

“说得好说得好。通过咱们对这个理解,张老师是通过对传统大量的吸收、融汇之后就创造出这么一个也有朦胧气象的一个作品出来,很感谢呢提供这个作品给我们欣赏。今天就谈到这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