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周易》研究的重大意义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易经》,在中国学术界是仅次于晋太康二年(公元 281 年)汲冢出土竹书的重大事件。汲冢竹书大都亡佚了,这次出土的帛书却全部整理出来了,其中不仅有《帛书易经》经传的原文,还有解释《易经》的文章好几篇,这些帛书,对今天的《易经》研究真是太重要了。《帛书易经》共四千九百三十四字,与传世的王(弼)本不同的字为九百五十七个,约占百分之十九点三九。如:“孚”作“复”,“谦”作“嗛”,“征”作“正”。《帛书易经》与王本《易经》有三十五个卦名不同。如:“乾”作“键”,“坤”作“川”,“否”作“妇”,“离”作“罗”。《帛书周易》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一幅卦图、一个卦名、一条卦辞、六条爻辞组成。键(乾)卦和川(坤)卦各多出一条爻辞。每一幅六爻卦图都由下上两幅三爻卦图组成。每一幅三爻卦图都由阴阳两个符号排列而成。六爻卦图下面的三爻卦图称为内卦,又叫做贞卦,还叫做卦下体;上面的三爻卦图称为外卦,又叫悔卦,还叫卦上体。由三爻画组成的卦共有八个,称作经卦。八经卦是:键(乾)、川(坤)、根(艮)、夺(兑)、赣(坎)、罗(离)、辰(震)、筭(巽)。

由这八经卦组成的六卦叫做重卦,又叫做别卦。别卦共有六十四个。《帛书易经》共六十四卦,分八宫排列,每宫八卦,按八卦相重的原则排列。八宫的顺序为:键(乾)宫、根(艮)宫、习赣(坎)宫、辰(震)宫、川(坤)宫、夺(兑)宫、罗(离)宫、筭(巽)宫。八宫按乾(纯阳)、艮(少阳)、坎(中阳)、震(长阳)、坤(纯阴)、兑(少阴)、离(中阴)、巽(长阴)的顺序排列,反映了《帛书周易》制作者以阳为尊,阴阳消涨,盛极而衰的思维特征。每宫上卦不变,下卦从本宫卦为始卦,以后每卦的次序为键(乾)、川(坤)、根(艮)、夺(兑)、赣(坎)、罗(离)、辰(震)、筭(巽)的顺序排列组合而成。每宫内八个卦象的下卦、或内卦按乾(纯阳)、坤(纯阴)、艮(少阳)、兑(少阴)、坎(中阳)、离(中阴)、震(长阳)、巽(长阴)排列组合而成,反映了《帛书周易》制作者阴阳相对,阴中有阳,阳中有阳的思维特征。帛书本周易八宫六十四卦:乾(金)艮(土)坎(水)震(木)坤(土)兑(金)离(火)巽(木)纯阳少阳中阳长阳纯阴少阴中阴长阴乾为天艮为山坎为水震为雷坤为地兑为泽离为火巽为风天地否山天大畜水天需雷天大壮地天泰泽天夬火天大有风天小畜天山遁山地剥水地比雷地豫地山谦泽地萃火地晋风地观天泽履山泽损水山蹇雷山小过地泽临泽山咸火山旅风山渐天水讼山水蒙水泽节雷泽归妹地水师泽水困火泽睽风泽中孚天火同人山火贲水火既济雷水解地火明夷泽火革火水未济风水涣天雷无妄山雷颐水雷屯雷火丰地雷复泽雷隨火雷噬嗑风火家人天风姤山风蛊水风井雷风恒地风升泽风大过火风鼎风雷益通行本周易八宫六十四卦:

《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卦序,仅仅四卦(键、恒、筭、中复)与王本相同。其余六十卦的卦序都不相同。《帛书易经》的六十四卦的排列和辞句,许多地方与现今通行本也不一样,更为可贵的是《帛书易经》成书时间要远早于汉魏时的通行本《易经》,这就为我们在研究、学习通行本《易经》的之外,提供了另一种研究、学习《易经》的思路,可以放手摆脱几千年来因通行本《易经》而形成习惯性思维的桎梏,以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来研究、学习和继承先人的智慧结晶。此外,《帛书周易》含《帛书易经》、《帛书易传》、《帛书易传佚书》。《帛书易传》指《帛书系辞传》。《帛书易传佚书》包括《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五篇佚书。为我们研究《易经》提供了更多的,与通行本《易经》不同的资料和内容。例如通行本《系辞传》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太极”在帛书《系辞》中作“大恒”。帛书《系辞》云:“是故《易》有《大恒》,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两者有着显著的不同。

《帛书周易》的“《易》有大恒”在通行本中为“易有太极”,《帛书周易》的“马”在通行本中为“象”,显然通行本中的太极本为大恒,是为避讳汉皇帝刘恒的字而用极字代替。而“马”可能是“码”的通假字,后人不知何故用“象”字替代了。由此我们想到《帛书老子》中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在通行本《老子》中则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恒”字显然也是后来者为避讳汉皇帝刘恒的字而用“常”字代替。为什么不用“极”是代替呢?我想是因为传承者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不同和个人思维的局限性造成的。如果我们用“极”字来代替,那么《帛书老子》中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则应该替换为“《帛书老子》中的“道可道也,非极道也。名可名也。非极名也。”一字之别,但显示的气象各大为不同。恒者,久也。有终极的意思,总是这样谓之恒,始终这样存在谓之恒;不变亦谓之恒,总是这样变化亦谓之恒。而“极”只有终极的意思,“常”只有总是这样变或不变的意思。可见“恒”与“极”、与“常”虽然在意思上有共同之处,但在整体意思上,“恒”字是无法用其他的字来完全替代的。所以《帛书老子》中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可以通译为:人们通常所说的那些道,不是我所说的那个终极大道。人们通常所说的那些道的名,不是我所说的那个终极大道的名。而且《老子》一书中还对他所说的那个道”有过多次类似阐述。如“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子也,象帝之先。”“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胃复命。复命,常也。”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胃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一书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与《帛书易经》中“是故《易》有大恒,是生两■,两■生四马,四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业。”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再联系到《帛书周易》和通行本《易经》都以恒卦为六十四卦象中的第三十二卦,是上下三十二卦的中分之卦,那么这一段话用白话就可以通译为:所以《易》用大恒版进行起卦,大恒版分为两片,两片各有正反两面合而为四码,四码定出生成八卦,八卦定出吉凶,吉凶决定六业。可见《易经》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阴阳学指导下先人编著的中华传统文化奠基之著,两者自然是相通的,不同的是两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罢了。由先有《帛书周易》,而后成通行本《易经》,就如同先有《帛书老子》,而后有通行本《老子》,其中有割不断的继承关系,当然也有理还乱的自作主张、自说自划的胡乱更改。所以说老子已非曾经的老子,孔子已非曾经的孔子,后人出于种种目的和需要,不断扛着老子、孔子的神位,将一已之私隐藏其后,著书立说,到处招摇撞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