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京戏拉京胡玩的就是"尺寸”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文:二黄导板
据说,戏曲学院有位老师,曾问过一些学生:"唱京剧拉京胡最难的是什么?”同学们有的答韵味,有的答音准,有的答流派等等,老师都一一摇头表示不对。最后老师作答说:"最难的是`尺寸’”。
对京剧的“尺寸”有人说就是节奏速度的意思,这是一种狹义的理解。我认为所谓"尺寸”就是尺度分寸意思,它不仅包括了京剧的节奏,速度,还包括力度,劲头等内容及其变化。这是"尺寸”一词的广意理解。"尺寸”一词还含有对京剧唱腔及京胡伴奏在板眼,节奏,速度,力度,劲头,气口等方面”精准把握的意思。而这种对"尺寸”的精准把握,是塑造人物,传情达意所必需的。就犹如做衣服一样,尽管布料上乘,做工也很精致,就是服装各个部份的尺寸不准,穿上身不合体,不舒服,这件衣服很难说是合格的产品。
对京剧的唱腔和伴奏而言,即便是同一唱段比赛,几个不同的人来演唱,伴奏,如果有的人嗓子再漂亮,胡琴音色再好,拉得再流畅,如果尺寸失准,肯定是得不了高分的。因为"尺寸"不准,唱和拉要表现的唱腔的内容和意思都变了。
以《文昭关》"一轮明月"这段唱为例,前面的慢板不少票友唱得比较赶,速度快了7%到10%左右,看来问题似乎不大,但听起来伍子胥满腔悲愤,满目凄惨的意思就没有了。后面的快原板,杨宝森的原唱和杨宝忠的胡琴是快尺寸,每分钟150拍,但多数票友和胡琴只能达到每分钟120拍左右,由于尺寸明显不准,伍子胥报仇雪恨的激愤之情也荡然无存。真是失之分寸,差之千里。
所以有的资深票友说:"唱京戏拉京胡玩的就是尺寸”,真是经验之谈。
在票界很多人没有尺寸意识,更没有对精准尺寸的追求。唱和拉都是随心所欲,弄到那里算那里,除了拼嗓子,卖弄一点小技巧外,根本没对尺寸问题进行过认真的学习研究,唱和拉也就是耍耍戏的水平,没有什么艺术含量。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想水平有质的提高是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