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世甚烹茶(十)

3关于“《登高》”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圣此诗,为“古今七律第一”。凡第一者,皆来之不易。《登高》字里行间,其不尽秋象,其难尽哀愁,其身心疲惫,溢于言外。身临其世读之,更为不堪:

此诗作于767年(唐王朝之秋起于安史之乱,平定于763年),彼时外患有:763年吐蕃入长安,代宗出奔;764年吐蕃、回纥大举进攻奉天(今陕西乾县)。内忧有:761年段子璋反唐;762年徐知道叛乱;765 年崔旰乱蜀。如此内忧外患大背景之下,杜甫逢知交同道之零落——761年王维过世,762年李白过世,763年房琯过世,764年苏源明、郑虔过世,765 年高适尤其严武的去世,让杜甫失去生活凭仗,举目皆秋!于是,杜甫在766年连下八首“秋兴”犹难遣怀后,终于767年吟出这首古今独步的“第一”。种种不堪,堵心难表,不言也罢!

4关于“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36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河西节度使府慰问。此诗“单车”、“征蓬”表王维受排挤后的孤寂,众所皆知;“大漠”、“长河”为千古壮观句,更是众所周知;再如“诗中有画”也是常谈。唯有“孤烟”为“炊烟”抑或“平安火”抑或“沙尘暴”,似仍未定论。

愚见从陈寅恪先生,遵其“平安火”说:

一则,按: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五十二《兵五·守拒法》烽台:“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闻警,固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上始惧。”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二则,诗题既是《使至塞上》,纵受排挤,还是皇差。如纯为写景,已非皇粮公事。“孤烟直”报边境太平,是题中应有。否则,“萧关”、“燕然”将无法收束全诗。

5、再说“床前明月光”一二

李白《静夜思》历代无人不知,而“床前明月光”之“床”这个问题,早已讨论了无数遍。譬如“唐代无床之睡具”、“马扎”、“井栏”等说法,似各有其理。松颜客大致搜寻了一下从先秦到唐代的有关“床”的诗句,略引几例如下:

先秦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诗经·小雅·斯干》)

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诗经·小雅·北山》)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汉朝

小姑始扶床 (《孔雀东南飞》)

媒人下床去(《孔雀东南飞》)

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魏晋

翩翩床前帐 (曹丕《代刘勋妻王氏杂诗》)

清琴横床 (陶渊明《时运 其四》)

南北朝

坐我西阁床(《木兰辞》)

郎眠何处床  (鲍令晖《近代吴歌 长乐佳》)

抱枕向空床 (何逊 《拟青青河边草转韵体为人作其人识节工歌诗》)

孤帐覆空床 (沈约 《悼亡诗》)

床有一空帷 (阴铿 《和樊晋陵伤妾诗》)

就水更移床 (庾信《结客少年场行》)

隋朝

银床金屋挂流苏 (江总 《东飞伯劳歌》)

在分析以上诗句前,我们先看看“床”字的意义:,从爿从木,先民之床,是像版筑那样用两版相夹,其中填草而就。此物固非后世有腿之床,然也是可供坐卧之具。是以,《诗经》中才有“载寝之床”、“息偃在床”。在唐前诸多涉及“床”的诗句中,“床”的使用很难看出与后世有什么区别。不过庾信“就水更移床”是个例外,因为该诗体现的“床”是室外非固定的器具。可是这些都不能有效帮助我们理解李白的《静夜思》之床。

李白所言的“床”到底是何物呢?我们这里也不再引用唐朝的那些“床”的诗句了。不妨换一个角度,从李白的诗作来考虑。

其一:《洗脚亭》李白  白道向姑熟,洪亭临道傍。

前有昔时井,下有五丈床。

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

西望白鹭洲,芦花似朝霜。

送君此时去,回首泪成行。

其二:《长相思》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第一首《洗脚亭》的“床”,当是井旁的一个休憩之具。第二首虽没有“床”字出现,其诗意却与《静夜思》如出一辙,都是写李白在长安的秋夜,于秋霜之前,望月之思。而《洗脚亭》与《长相思》的共性是,“井、霜、情思”。所谓“饮水思源”、“秋思乡愁”,李白《静夜思》的“床”,还是置于“井”旁更合于诗仙的写作习惯?至于是否“唐代无床之睡具”?是否“马扎”?是否“井栏”?仅仅“载寝之床”、“就水更移床”、“下有五丈床”就足以证明,“床”在唐朝的运用已经很复合,绝非仅仅几个答案就可以来回答。

(题外话:诗人的同赋之作——)

诗人名作,倒底经由如何之千锤百炼方才问世?且不论众所周知之删润窜削,即或其作已成多年,同题再赋乃成佳作亦为常事,《静夜思》如是也,《汲江煎茶》如是也。

试院煎茶

苏轼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汲江煎茶

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0)

相关推荐

  • 古诗词日历 | 李白《静夜思》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井栏银床上,好像地上铺上了一层白霜. 我抬头仰望夜空里的一轮明月,低头却不禁思念起遥远的故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疑 ...

  •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身临其世甚烹茶(一)

    诗.时.史.世,识也.<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章太炎言:"六经皆史也",都谈到了史世之重要性.&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二)

    二. 身临其世甚烹茶之"文变染世情" <文心雕龙>有云 "文变染乎世情",此言"世代之情可染变于文",公论. (一)"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三)

      二.身临其世甚烹茶之"杏花对骏马" 所谓骏马秋风塞北,杏花烟雨江南,南北文学之春兰秋菊,在诗歌上的体现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c1] 谈到&q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四)

    四.身临其世甚烹茶之"何世为合适" (一)"何世为合适"之魏晋风(疯)度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谈到了魏晋风度与五石散的很多关联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五)

    (3)五石散后遗症其三    诗人与虱人 虱子以优雅姿态登上文学舞台,是在魏晋,原因在上文已有提及,主要即是五石散之后的个人卫生问题造成(诚然,虽有乱世之"铠甲生虮虱",然,中国历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六)

    (二)"何世为合适"之诗歌王朝 (1)诗歌王朝之盛唐气象 启功先生有言:唐人理直气壮.唐人果气壮乎?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谓生离死别,自古同伤.古代限于交通.时世.医疗等等,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七)

    (2)诗歌王朝之"贫贱不移" 水涨船高,船之高定于水之高.李杜诗篇万口传,民之口,甚之川,万川之口,方能推得李杜登峰造极.假如唐王朝没有高素质的民众鉴别能力,任凭欺世盗名之辈混淆视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八)

    (三)"合于世"与"迎合于世" 整体而言,诗者几乎都是"合于世"的,乃有前文之"百代之千秋"."文变染世情&q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九)

    (四)身临其世甚烹茶之"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言中国之西高东低也!汉诗歌中,每多风物,皆缘中华之世事.世事之渊深,博学如六一居士,亦有"夜半钟声到客船&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