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笔记:一点其他感受
梁东方
深圳的发展让人惊叹,深圳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现代文明让人流连忘返,不过,深圳也有大城市的难以摆脱的城市病。
深圳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尤其地铁的线路之密集、覆盖面之广、在建线路之多、管理之细致都堪称国内一流。以地铁交通为依托的现代化快速公交体系在这样一座庞大的世界级城市里正在大步走来。主城区几乎从任何地点到达任何另外一个地点,都可以直接或者不是很费周折地间接使用到最为快速最为确定的地铁,这是未来深圳城市交通体系里一个耀眼的亮点。
不过,与此相应,在这个密集的建设期里,地面上的慢速交通顺畅度正在大幅度退化。骑车向一个方向而去往往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狭窄和颠簸都在其次,施工的阻挡虽然已经屡见不鲜到了绝非偶然的程度,但是更大的困难却是绕行的迷魂阵,以及这迷魂阵设计之初的无数BUG。即便是拿着手机时时看着电子地图,开着导航亦步亦趋地按照语音提示去走,往往也还是如坠五里雾中。
地面交通,尤其是地面慢速交通的退化,似乎是地铁日益发达的一种并发症。这年头了,谁还骑车,谁还走路之类的简单判断,窄化了人们普遍的骑车走路的需要与乐趣;把大家都变成了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行路的半“残疾”状态。
到处在修路修桥修地铁,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了步行和骑车的空间。如果一个人不开车不坐地铁不乘公交,地面上他已经寸步难行,绕一个圈子只能回到原地。虽然未来建设工期结束应该会好转,但是步行与骑车的交通方式的弱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便是现代城市在都市化进程中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忽略:为汽车修的桥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几乎每一座桥都使行人和自行车的通行受到了阻碍:上坡下坡绕行,甚至绕行也无法抵达的彻底阻断,不得不与机动车危险地并行的路段越来越多。即使还能通,路面也越来越窄,在窄窄的路面上机非混行,让弱势交通方式的一方处于危险之中。这不是深圳专有的现象,而是很多大城市甚至中等城市都已经很常见了的交通症候。
在大城市里,物格外是那个物,弥足珍惜。比如一根香蕉,比如装在厚厚的塑料包装里的一块添加了各防腐剂保鲜剂的点心,比如一个可以卖到12块的猕猴桃;另外有些东西又格外不是那个物,弃之不足惜:如喝光了水的矿泉水瓶,吃了饭的快餐盒,撕开了的包装纸,被踩瘪了的手机壳或者充电线,还有摆在街角上的旧沙发。
一切农业时代被视为天然之物的粮食蔬菜突然都具有了珍贵的稀少性,需要用近乎天价的高价来购买,购买可怜的一根一个一片,还需要用不能完全吃饱来做根本性的应对。
地铁与琳琅满目的商场直接相连,让出站的人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商场的密集店铺之中。不过里面没有卖文具的,即使小学中学门前也少有文具店;因为房租高,文具利润虽然也不小,但是绝对数小;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人们都已经改为网上采购了,那比实体店便宜得多,也方便得多。
在城市里,一切都是昂贵的,也许电子产品可以除外。蔬菜动辄七八块一斤,水果堪比珍珠,就连南方产的香蕉也比其在北方价格高出了几倍。深圳在物价方面是绝对走在全国前列的。因为房价,因为地价,并不与工资同步。
从南方回来,回到落后的北方,发现经济落后意识也落后的北方其实并非一无是处;而如果说广州深圳这样南方的一线城市,代表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的话,其实也未必可以完全期待。固然,那里有无数的高楼大厦,有发达的地铁,有令人羡慕的具有现代文明色彩的公共图书馆;但是,人口过度密集,给每个普通人留下的空间实在有限,高企的物价和不容转身之地的狭促,是衣食住行诸多方面的共同特征。
不仅是开车在路上的拥堵,还有地铁上的拥堵,在便道上的拥堵,火车站的拥堵,商场图书馆的拥堵,甚至是厕所的拥堵。做任何事,给普通市民个人留的时间和空间都非常短暂狭促,不容转身,不容有丝毫停留。而物价高企居住昂贵又使人们处处计算计较,什么时候也不能放开,不能畅意……
去了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实际上也就可以明白,其他所有的地方,即使未来能发展起来,也不过就是达到现在这四大一线城市的状态。老实说,它们的模式状态并不怎么理想,虽然公用设施非常发达,非常令人羡慕,但是充斥上了过多的人口以后,一切都已经大打折扣。发展势必带来人口聚集,人口聚集势必就会形成这四大城市通常可见的城市病症状。
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讲,这未必就是理想的生活环境。如果北方的城市继续以这种房地产为龙头、以房地产为驱动力的发展模式再发展几十年,在一定程度上追上广州深圳,也无非如此,那就让人不无失望了,当然那时候失望的不再是我们,而是我们的后代。
据说雄安的发展模式将是全新的,是不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是环境友好型的;或者那将是未来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