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河滨公园的前世今生,它其实应叫河浜bang公园。虽然一直叫错,但回忆都是温暖的。

在镇江中山桥与新西门桥之间古运河东侧,有一座始建民国、对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河滨公园(原名“河浜公园”)。

镇江市河滨公园

始建1935年,于1983年改建

为敞开式城市中心免费公园

01

民国十七年(1928年),镇江被列为江苏省会。省府决定将新西门一带拆除的旧城墙基址约13.5亩(9000平方米)辟为公园。此园为省会迁镇后兴建的第一座公园,因临运河,取名河浜(音bang)公园,由著名造园专家陈植设计。

《江苏省会辑要》记载:“河浜公园,新西门城垣拆除后,自新西门桥至竹竿巷段,以城基辟为广场,围以墙垣”

园内遍植花木,铺设环形碎石小路,点缀花棚、假山、雕塑等。河浜公园竣工后成为城区人们游览的好去处。

抗日战争期间,公园曾沦为日军的牧马场,林木花草被破坏殆尽。

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夏,省府当局在公园内建有“抗战殉职军校同学纪念塔”。

纪念塔面镶有携刻100多名在抗日、反共战争中阵亡人员名单及军校学籍的石碑,成为公园内的主体建筑。公园当时略加修葺,但仍较荒凉。

  河浜公园的“抗战殉职军校同学纪念塔”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这是同时代镇江的磨笄山抗战胜利纪念塔碑,应该是很相似。

02

解放后,园林部门对河浜公园有过多次修缮。先后辟有民众教育馆、中苏友协、政协活动室以及儿童活动场所等。

1953年3月5日,第二后方医院的师生在镇江河浜公园合影留念。那时候,大家还都称之为“河浜公园”。

1950年,中苏友好协会镇江支会将园内的纪念塔改建为“中苏友好纪念塔”,20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塔毁。

60年代初期,公园又有了一次改建。由于当时大家将“浜”都念成了“滨”滨,久而久之,公园也顺从大众的习惯,“河浜公园”就变成了现在的‘河滨公园’了”。

  同期建设的,还有长江路(当时叫“苏北路”)畔的“镇江江滨公园”。

1983年改建,面貌一新,南部为旅游综合服务部,中部筑假山、花架、凉亭和书场,北面为儿童活动场所。

河滨公园的大象滑滑梯,是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河滨公园的出名,是在上世纪80年代。80年代,既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同时也是国民热衷武术的时代。

一部《少林寺》电影热映后,激发了许多国人学武的热情。

镇江也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学武热潮。当时的镇江各大公园一度成为拳师教习的拳场。有一位青壮派中年拳师名赵康宁(镇江人)从小拜师学“八极拳”,在镇江武术圈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赵老师在河滨公园开设“八极拳”拳场,教了一大批青少年,气势相当壮观和一定的规模。

河滨公园一时成为热爱武术的圣地。沧州八极拳武术高手还经常和镇江爱好武术的青年互动学习。

  如今的河滨公园,沿河垂柳成行,园中绿树成荫,饰以假山、凉亭,花木扶疏,景色宜人。

园内建有老年活动室、健身场,男女老幼咸得其乐。

清晨、午后,养鸟者肩挑手提鸟笼纷至沓来,群鸟争鸣,倍增乐趣。

倚于河岸屹立的护栏,看河水缓缓过,叹岁月如流沙……

那缓缓的河流,如同向人低声倾诉:

这,就是河滨公园的前世今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