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治疗中风病的9种用药心得

编者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潜心研究中医药防治中风病近50年,于中药的临床运用体会尤深,今起就其治疗中风病用药心得,分平肝熄风药、镇肝潜阳药、醒脑开窍药、凉血止血药、豁痰化浊药、益气固脱药、益养肝阴药、通经活络药、活血化瘀药9部分作介绍。

平肝凉肝以熄内风,滋阴清热以消火势,这是治疗肝风内动的大法之一。药用白羚羊角、生白芍、白菊花、钩藤、僵蚕、地龙、生地黄、玄参等。其中主药白羚羊角咸寒,入心肝两经,取其平肝熄风、清热镇痉的功能,如肝热得清,化火之源得以平息,相煽之势得以消退。李时珍说过:“大人中风搐搦及经脉挛急,历节掣痛,羚羊角能舒之”。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此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并能解热。可见白羚羊角平肝、凉肝功效独特,熄风、清热尤为擅长,为平肝熄风的代表药物。白菊花、钩藤善清肝热,以熄风止痉;生白芍味苦酸寒和血泻肝以平肝之亢阳,并具酸甘化阴之效。僵蚕、地龙清其肝热,以定惊止痉,平肝熄风,并兼有通经活络的效能。生地黄、玄参养阴凉血,以取滋水涵木之用。

应用金石介贝之品,镇肝潜阳以熄风。要选既具重镇之效,又有降逆清热之功的药物,如生石膏、生石决明、生赭石、珍珠母、玳瑁等。生石膏辛大寒,具有凉肝、镇肝两方面的作用,共奏潜阳之功,此为该药独到之处,中风阳闭重证当加入方中。生赭石镇肝降逆,并能使冲上逆乱的气血下潜归经。生石决明、珍珠母均有镇肝熄风潜阳的功效,但珍珠母入心、肝两经,遇有神志障碍必应选用,此品还能镇心定惊。玳瑁性寒凉,味甘咸,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养阴的作用。早在宋朝王怀隐等编写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就记载有“玳瑁丸”以治中风不语等,可见玳瑁早已用于治疗中风急症。

虽然平肝与镇肝两类药物均用于肝风内动的急症,但具体应用尚有一定的区别。平肝药物多用于阴虚阳亢,化火生风,肝风未动而欲动或肝风易动之体,或肝阳亢盛肝风已动之患。平肝法所用药物性较平和,质多较轻,植物类、虫类药居多,兼有清热养阴的作用。镇肝药多用于阳亢上逆,肝风狂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的重证肝风,非重镇不能潜阳,非镇肝不能熄其风势,选药以矿物类、贝壳类居多,质虽重,而性非峻猛,故无遗害,有是证则放胆用之,可镇风邪及浮摇之势。

脑为髓海,称元神之府,主持人体精神思维活动,靠五脏六腑之精血供养,具有主宰十二官安危的使命。肝风狂越,扰乱神明,损伤脑络,或血溢脑窍,瘀滞神明之府,病发昏迷、昏愦,九窍闭塞,治用醒脑开窍之法。药用牛黄、珍珠、麝香、菖蒲等。其中牛黄味甘苦相兼,性凉平,其气清芳香,入心、肝二经,能开其清窍,善祛痰,清肝热,专熄其风,最适合中风阳闭重急危证。珍珠清热镇惊而安神,清肝熄风,当下多用珍珠研粉冲服,每次0.3~0.9克,重证可冲入煎剂中鼻饲。麝香一药,其香芳烈,通行十二经,能通关利窍,有开壅散结通闭之功。《本草纲目》:“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若诸风、诸气、诸血、诸痛,惊癫癥瘕诸病,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道以开之通之耶?”临床应用麝香开中风之闭,通脑络之痰,功效之捷,确非他品所能替代。

麝香入煎剂的方法,可用1克研细以绢包之,上系棉线备用,将过滤好的汤药再置炉火之上煎煮,待药沸,拿来绢包之麝香提着棉线沉入药液中煮l分钟左右,再将绢包取出,盖锅置温后饮用。至于绢包中的麝香阴干之后放入小瓶中密封,还可配丸药用。节菖蒲辛温宣窍豁痰,和中化浊,多用于兼见痰浊蒙蔽清窍的神昏、失语、口噤等症。

肝失疏泄,气郁气逆化火必然耗血动血,使藏血功能失职。上则损伤脑之经脉络道,血逆脑窍,下则伤及肠胃之络,使血内溢,发生吐血、呕血、便血之症。治疗血证,应以清热凉血止血之法为宜。药物选犀牛角为代表(现用水牛角代替),还可用生地黄、黑栀子、墨旱莲、仙鹤草、参三七等。犀牛角清热凉血,定惊,解毒。《本草纲目》认为犀角“泻肝凉心,清胃解毒”,能“疗诸血及惊狂斑痘之症”,“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本草逢原》认为“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为之首推”。因犀牛角能清热熄肝风,凉血以清退火势,血得凉则止,故有止血之效,对中风扰血、动血之症用之最为适宜;生地黄清热凉血,并有养阴止血之效;黑栀子、墨旱莲、仙鹤草凉血止血,其中栀子苦寒清泄,炒黑止血之功尤强,墨旱莲以墨黑者为佳,它能益养肝肾之阴,功善益血、凉血、止血;参三七为此法止血的要药,它能上止清窍之溢血,下止胃肠之出血,并能散瘀血,使离经之血止而不滞,无留瘀之弊。此法用时可配伍他法,从而使出血停止,血脉流通,血行归经,濡养脏腑四肢。

风夹痰浊阻于清窍,则见神识昏蒙或言语謇涩;舌乃心之苗,脾之外候,肝之所络,若痰浊迷于心窍,壅于脾经,滞于肝络,则见舌体强硬或歪向一侧,言语不清,痰涎壅盛,喉中痰鸣,痰湿内盛,浊邪抑郁,气机失降,则舌苔腐腻或如豆腐渣状。此时主用豁痰化浊法,药用节菖蒲、天竺黄、竹沥油、海浮石、胆南星、化橘红。其中节菖蒲辛温,入心、肝、胃经,气味芳香,以豁痰化浊见长,用于痰湿浊邪蒙蔽清窍引起的神志昏蒙、言语謇涩;天竺黄、竹沥油均能清热化痰,但天竺黄豁痰之力较大,并能清心定惊,多用于痰涎壅盛,口噤失语;竹沥性较寒,善于透达经络之热痰,用于痰阻经络,孔窍闭塞,故天竺黄、竹沥油常作为豁痰化浊的代表药。化橘红与胆南星均能燥湿祛痰,但化橘红能调理脾胃气机,化其痰湿浊邪;胆南星则专主祛风豁痰,走串经络、通闭塞之窍。

中脏腑若见神志昏愦,面红如妆,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此属阴竭于下,阳厥于上,阴阳互不维系,真气外泄,阴阳将要离绝,元气败脱之征。治疗急用益元固脱之法,药用西洋参、当归身、沙参、枸杞子、蒸首乌、阿胶等。其中,西洋参、沙参益养元气,回摄真气,生津固本,养阴育阳,即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之意。当归身擅长补血、养血而中守,使营血顺行;枸杞子、蒸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景岳全书·本草正》上说“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可见枸杞能固阴阳之根,使阴阳交互而不致分离相失;阿胶滋阴补血,又善止血,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证效果较好,《本草求真》认为阿胶“气味俱阴……即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可见阿胶有育养真阴,固脱复元之效。诸药配合,以期救阴阳离厥之逆,固元气欲脱之势,再与醒脑之法等法相伍,尚可有使凶险病势化险为夷,脱绝之证转危为安的希望。

中脏腑脱证,历代许多医家均用回阳固脱,多用参、附、桂之类。近代著名中风病专家李秀林教授主张不用桂、附之类回阳,他提出桂、附辛温大热,性刚烈,而中风之病,多因肝肾阴虚,阳亢为害,或以气阴两虚为本,按“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之理,若用桂附之类,易致耗津损液,有由伤阴而致动风、动血、动火之弊,甚而火助风威衍生变证。故他临证主以西洋参、北沙参、枸杞子、何首乌等补益固摄元气,养护真阴,阴中求阳,使阴复阳回。

中风病急性期由于气血逆乱,损血耗精,至恢复期必见虚证,可有半身不遂,兼有气短懒言、神疲倦怠、眩晕耳鸣、肢体乏力、腰膝酸软等症。治用益养肝肾药物,可使肝血得以濡养,肾精得以填充,元气得以恢复,诸症得以消除。药用蒸首乌、枸杞子、怀牛膝、女贞子、杜仲、山萸肉补益肝肾之精血,肝得濡养,则肝阳不致亢而为害,内风之源得以澄清,肾精得充,则肝木得以涵养,精血化生有源,其中杜仲还有通血脉,利关节之功;怀牛膝强筋骨,舒筋脉兼有引药达膝之效;女贞子尚能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用太子参、北沙参益养正气,用于气血不足之证,太子参功同人参而力弱,此药益气而不燥,养阴而不腻,无助阳动风之害;北沙参补养肺气,益脾养肾,二者合用,有补气而养血,补阴而制阳之功。笔者体会临床上太子参、北沙参合用,补气之功胜过黄芪,而无黄芪升阳助火之弊,可谓中风气虚补气之良药。

肝风内动后,经脉络道瘀滞,血不能充养肢体,从而出现上肢不能抬举,掌不能握,下肢不能行走,足不能步的半身瘫痪主症。治疗用通经活络之法,药用桑枝、桑寄生、天仙藤、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全蝎、蜈蚣等。其中,桑枝通利关节,善通上肢之经络,兼有祛风清热之功。桑寄生养血通络,犹善通下肢之经脉,兼有补益肝肾之效。天仙藤、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主用通经活络,其中天仙藤尚能理气活血而利关节;鸡血藤又兼补血活血,舒筋活络,对老人、虚人、血不养筋的经络不通者尤宜;忍冬藤兼有清热通络,用于经络闭塞,风湿痹痛者较好;络石藤专于舒筋活络,用于筋脉拘挛,不易屈伸者更宜。蜈蚣既有平肝熄风定惊之功,又有舒筋通络,搜剔经脉络道之能。蜈蚣、全蝎、小白花蛇对中风急症阶段的痉挛抽搐具有卓效。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肝风妄动,扰乱气血,内则清窍气血瘀滞;外则肢体筋脉失养。故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拘挛,不能屈伸;手脚麻木,肿胀沉困,舌质黯,边现瘀斑等症,此时宜用活血化瘀之法,可化神明之府的瘀滞,开诸经络的闭塞,展肢体的痿废,舒指趾的拘挛,是谓中风主治的大法之一。

药选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琥珀、川牛膝、乳香、没药、茺蔚子等药。其中,当归祛瘀血,养新血,又能补血,一药而多能;川芎上行头目,畅血之气,《药品化义》上说:“川芎气辛温,能横行利窍,使血流气行,为血中之气药……以其性温行血海,能通周身血脉,宿血停滞”。

当归、川芎配伍,能上开脑络之瘀闭,外舒肢体筋脉之拘挛,效果较好。红花辛香走窜,活血通经脉,以通经络之不利,达四肢祛瘀血;桃仁甘苦相兼,性平濡润,去瘀血,润肠道,以治遍身之疼;四肢麻木,大便燥结,桃仁、红花相伍,辛润结合,功效益彰。川牛膝引血下行,以化脑脉之瘀滞,止脑之出血,并通利四肢关节。丹参、乳香、没药均能活血而祛瘀。其中丹参尚能降而行血,清血中之火,安神志为其长;乳香长于散结、活血、止痛,以治筋骨指节之拘挛;没药、茺蔚子善于祛瘀散血,琥珀安心神而化瘀血。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四药合用,组成了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用于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尤见其长。

临床上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常与通经活络药物结合运用,但据证用药则各有侧重,活血化瘀类药兼有补益行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其药多气味芳香,而通经活络之法则以疏通经络,舒展筋脉,通利关节为其主要作用。它能使瘀滞的经络得以疏通,拘挛的经脉得以舒展,屈伸不利的关节得以通利,其用药大都是能够镇惊熄风、平肝潜阳,通经祛瘀、舒筋活络、活血除滞的藤类之品。

(0)

相关推荐

  •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十三)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十三) 原创2021-09-11 12:00·跃说中医 吕五九 阳邪袭经络而为偏痱,血中必热,艾灸反助络热,病剧废食.清凉固是正治,然须柔剂,不致伤血,且有熄风功能.艾灸络热. 犀 ...

  • 侯氏黑散治疗发作性眩晕病例

    刘某,女,64岁,退休人员,初诊日期:2014年1月15日. 主诉:眩晕.不寐1月. 现病史:患者近1月来反复发作头晕恶心伴入睡困难,于西医内科就诊,服用降糖.降压及镇静安神药后未见明显缓解,患者痛苦 ...

  • 湖南名老中医夏度衡先生

    (1912-1992)有一个治疗头痛的验方--四味芍药汤,此方由4味药组成:   白芍药.生牡蛎.紫丹参.生甘草.   功效:柔肝潜阳熄风,和络缓急止痛.   主治:由肝阴血不足.肝阳偏亢而化风上扰之 ...

  • 益养肝阴药 王永炎治疗中风病用药心得(7)

    中风病急性期由于气血逆乱,损血耗精,至恢复期必见虚证,可有半身不遂,兼有气短懒言.神疲倦怠.眩晕耳鸣.肢体乏力.腰膝酸软等症.治用益养肝肾药物,可使肝血得以濡养,肾精得以填充,元气得以恢复,诸症得以消 ...

  • 王永炎治疗中风病用药心得

    编者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潜心研究中医药防治中风病近50年,于中药的临床运用体会尤深,今起就其治疗中风病用药心得,分平肝熄风药.镇肝潜阳药.醒脑开窍药.凉血止血药.豁痰化浊药.益气固脱药.益养肝 ...

  • 王永炎:从证候要素角度谈外寒与内寒、外热与内热的鉴别及其意义

    王永炎 中医思维十 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走过了五十多年的艰辛历程,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象为素,以候为证,应证组合"是构建辨证方法体系的中心理论,其中&q ...

  • 王永炎谈中医辨证论治的总则和灵魂

    作为中医而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证治之,是面对病患时的总则和灵魂.在这次的治疗中,鉴别寒湿疫还是温热疫,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也是对中医人一次重大的考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 王永炎院士写给青年中医师中医药学生的信

    理法方药 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垂暮之年的学长们期待年轻一代中医药学人为中医药学学科.事业的复兴发展以饱满的家国情怀主动迎接科技文 ...

  • 王永炎-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1938年9月2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62年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工作,先后担 ...

  • 【内科名医方系列(69)王永炎内科方3首】

    【内科名医方系列(69)王永炎内科方3首】

  • 王永炎院士:胡希恕真言一则

    重磅消息 你读书,我买单 <经方表证>畅享悦读活动盛大开启!! 诚邀胡希恕老师会诊:"治风水一身漫肿,男性阴囊阴茎肿大诊为水晶疝,但见脉浮不渴,急予越婢汤可治." 19 ...

  • 王永炎[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永炎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