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篇文章看懂青铜器身上的“纹饰”,从此没有青铜器能难倒你!学不会算我输
你好呀,我是朵朵~
来吧,青铜器纹饰大扫盲
👀
▲ 大克鼎 西周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青铜器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祭祀礼器,器身上的纹饰除了装饰以外,更是祭祀者与鬼神之间沟通的媒介,另外也能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毕竟出来混,气场很重要,一定要从气势上压倒别人。
▲ 错金银牺尊 战国中期
1.
兽面纹
对称、大眼
兽面纹以前叫“饕餮(tāo tiè)纹”,就是“龙生九子”中那个因为太好吃,把自己身体都吃掉的熊孩子。宋代人根据这个典故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为饕餮纹。
但你要知道,现在为了严谨起见,我们还是叫它“兽面纹”。为什么——
饕餮纹这个词限制在“有首无身”这样的定义,而此类许多纹饰是带有身体的,虽然身体一般很小很小,眼神不好的还必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到,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人家体形小,就忽略。
▲ 兽面纹鼎 商代晚期 河南安阳出土
划重点:
①兽面纹是青铜器最主要的纹饰之一
②兽面纹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常作为主题花纹饰于器物的腹部和颈下
③在衰落后,一般作为辅助纹饰出现于器物的耳、足上
▲大克鼎鼎足
🤔如何找到兽面纹?
发现了吗?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由眼睛、兽角、眉毛、耳朵、鼻子组成一张完整的脸,部分有左右展开的身躯和兽爪。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是它的重要标志。
来自“兽面纹”家族的凝视
👀
5
2.
龙纹
蛇身、长吻、有角
在商周青铜器纹饰中,龙纹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图像,基本贯穿了整个商周时期。虽然在一千个古代人心中有一千种龙的样子,但在青铜器纹饰中,凡是体躯蜿曲如蛇,张口嘴唇外翻,带角的动物基本可归于龙纹。
龙纹由于流行时间长,发展出了大家族,但按照龙的形态可以大致分为:夔(kuí)龙纹、顾龙纹、蟠龙纹、交龙纹等等。每一种都很个性,相信下次你在博物馆中也能分辨出来!
夔(kuí)龙纹
“给你欣赏我的美丽侧颜”
夔龙纹指的是一种作爬行状的龙形侧面图像,有一足、两足或者无足,通常对称式出现。
在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常作为主要纹饰,饰于器物口沿下方,或者作为次要纹饰,饰于圈足上。
它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永远不给你看正脸!
传说中夔龙只有一条腿,所以与上面的饕餮纹一样,其实夔龙纹的命名并不准确,不过由于这一名称已经使用了很久,而且暂时没有更好的名称,所以现在仍然继续用啦。
▲ 鸢鼎 商代晚期 传河南安阳出土
顾龙纹
“看我潇洒的回头”
顾名思义,顾龙是指作回首状的龙。它和夔龙纹大体相似,就是潇洒的回了个头。
它盛行于西周中期,通常几条龙两两相背,中轴对称以纹饰带形式饰于器物的口沿和颈部。
“哎,你的脖子还好吗?”“都几千年了,早就僵了”
▲ 外叔鼎 西周中期 陕西岐山出土
蟠龙纹
“青铜器中的卷卷心”
蟠龙纹也称“卷龙纹”,就是将龙的身躯以龙首为中心盘卷成圆形,一般装饰在铜盘的中心,流行于商末周初。有时龙首还会做成立体状,更具艺术感。
乱入一张卷卷心,“我卷故我在”
▲ 蟠龙纹盘 商代晚期 浙江温岭琛山出土
交龙纹
“拧成一团乱麻”
顾名思义,就是龙身体相互交缠的图像。无论是“S”形、“N”形、麻花形,还是一团乱麻形......身长体软的龙龙们都能轻易地做到。
其中有一种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小龙相交,组成纹饰单元,密布于器物表面的交龙纹饰又称为“蟠螭(pán chī)纹”,流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快来人帮我们解开T^T”
▲ 秦公簋 春秋中期 传甘肃天水出土
与蟠螭纹同时期流行的还有一种蟠虺(pán huǐ)纹,同样交错扭曲的图案乍看与蟠螭纹十分相似。不过“虺”是古书说的一种毒蛇,与小龙“螭”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 蟠虺纹鼎 春秋晚期 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
3.
鸟纹
尖钩嘴、羽毛尾
鸟纹在商、西周青铜器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纹饰。虽然传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是商族重要的图腾,但是直到商代晚期,鸟纹也多数是作为辅助纹饰存在的。
商末周初作为主题装饰的鸟纹开始出现,西周中期前后达到全盛,以凤鸟纹为主题装饰成了时代潮流,这与周人将凤鸟视为吉祥之物有很大关系。西周晚期以后,可能随着周王室的衰微,鸟纹也一并衰落了。
🤔如何找到鸟纹?
鸟纹最明显的特点就向下弯钩形的鸟喙,以及脑袋上的角。鸟的尾部变化较多,有长尾、垂尾和分尾几种形式,有些会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鸟尾上散开的羽毛。而西周盛行的凤鸟纹,在鸟的头部更是带有华丽的凤冠,有时垂于胸前,有时作长羽飘举状,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传说中神鸟的“仙气”。
▲ 孟簋 西周穆王时器 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窖藏出土
鸟纹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纹饰——鸱鸮(chī xiāo)纹。鸱鸮,就是猫头鹰。
比较著名的一件器物就是妇好墓中出土的鸮尊。不但整件器物做成鸱鸮的样式,而且在器物的尾部也装饰了一个“萌萌”的鸱鸮纹,举向胸前的两爪仿佛竖起的两个大拇指,对你说:“棒棒哒~”
▲ 鸮尊 商代晚期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4.
其他动物纹
关键词
现实存在
除了以上神话传说中的和艺术再加工的动物纹饰,青铜器上还有各种现实动物。比如蛇纹、虎纹、牛纹、羊纹、鹿纹、象纹、兔纹、鱼纹、龟纹、蝉纹、蟾蜍纹等等……
只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没有古代人不敢用在青铜器的。
5.
变形动物纹
关键词
抽象加工
如果仅仅是按照现实模画动物的形象,怎么能满足先秦人民汹涌澎湃的创作欲望?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变形动物纹就是选取某种动物纹饰的部分结构进行艺术再加工,使纹饰更加简洁、抽象。
这类纹饰有鳞纹、窃曲纹、波曲纹等等。
鳞纹
取龙、蛇的鳞片排列组成的纹饰。有的像鱼鳞一样上下相叠,纵向交错排列,装饰于器物腹部;有的单个鳞片横向并列(也有作两层),构成带状纹饰,装饰于鼎和簋的腹部或圈足位置。这种纹饰主要流行于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
“请问您要来条鱼吗?”
▲ 周生豆 西周中期 陕西宝鸡出土
窃曲纹
多数青铜器研究者认为窃曲纹是由夔龙纹变形而来。窃曲纹的纹饰形式比较复杂,但是特征很明显:每种图案的主要构成都是卷曲的细长条纹,这种纹饰在青铜器上往往连接成带状,装饰于器物的口沿下方或器盖边缘。从西周中期出现后,一直流行到春秋中期。
波曲纹
又称“波带纹”、“环带纹”,形状如同一条宽阔的带子,呈现波浪状起伏的形象,波峰间的空隙常常填有动物形或几何形的线条,是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纹饰之一。
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颂壶都在腹部及颈部饰波曲纹。不妨去找找看哦~
“一条大河波浪宽~”
▲ 颂壶 西周晚期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6.
几何形纹饰
点、线、圈
青铜器上的几何形纹饰是一些点、线、圈图案的集合,除少数被用作主纹饰外,多数是作为辅助陪衬纹饰使用的,它也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样式,来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陶器上的纹饰。
连珠纹
又称“联珠纹”,是由多个小圆圈横向排列构成的带状纹饰,这是青铜器中出现最早的纹饰之一,在二里头时期的铜爵和铜斝(jiǎ)的腹部已经出现,商代比较流行,常用作界栏性纹饰。
“珍珠项链要戴两条才好看。”
▲ 兽面纹鼎 商代早期 陕西铜川三里洞出土
涡纹
又称“火纹”,形状近似旋转的水涡,也有学者认为这种纹饰代表太阳,中间的弧线表示火焰的流动。这种纹饰流行的时间很长,从夏代晚期到战国从未间断。
“旋转吧,小太阳!”
▲ 涡纹鼎 商代晚期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
云雷纹
云雷纹是“云纹”和“雷纹”两种纹饰的合称,圆形螺旋状的是云纹,方折角螺旋状的是雷纹,但实际上由于方圆的区别并不明显(其实就是分不清......),所以常使用合称。
作为商周青铜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何形纹饰,云雷纹流行的时间也很长。商代早期已有用连续带状云雷纹作为主纹的青铜器。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常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的空隙处填上云雷纹,作为主纹饰的地纹。
子申父己鼎 西周早期 河南伊川出土
▲ 兽面勾连雷纹鼎 西周早期 陕西长安新旺村出土
7.
人物画像纹
关键词
写实手法、社会生活、战争场面
人物画像纹就是用写实的手法在铜器上描绘出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和战争场面,题材上不再只拘泥于鬼鬼神神,构图上也基本摆脱了之前规律化的对称图案,画面更加丰富生动。这类纹饰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一直流行到战国晚期。
人物画像纹的内容多种多样,有宴乐、弋射、采桑、狩猎等生活活动,还有攻城、水战等战争场面。这些内容也是研究先秦社会生活、军事的重要历史资料。
“冲锋的号角已经响起,兄弟们冲啊!”
▲ 嵌红铜狩猎纹壶 战国早期 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
在商与西周青铜器纹饰中,人的形象出现得不多,而且常与动物同组,比如后母戊鼎耳部和龙虎尊(安徽阜南出土)上的虎食人纹。总体而言,与凶猛、威严的神灵动物相比,商与西周青铜器纹饰中人的形象比较死板,且地位较低。
随着春秋战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铜器中的人物形象也摆脱了被动与束缚,开始以写实手法描摹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也可以看作是当时人文主义思潮觉醒的表现。
参考书目: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
部分图片来自中国文物网
注:
注: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博物馆丨看展览”,作者乙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