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砣具(起源与延续)
砣,与碢同音同意,官方解答砣的意思是砣,读作:tuó。汉字基本字义是碾盘上的石轮;秤锤;打磨玉器的砂轮,称“砣子;用砣子打磨玉器。,古玉圈子里很多人都有疑问,古玉的的砣具最早的起源是什么样子的呢?历经各个朝代变化,那么砣具是否发生过断层,圈内很多学者或藏家认定的砣不早于春秋这个理论对不对?
首先,我们来理清一个上限问题,从各个博物馆现有的出土实物来佐证,古玉的砣的动力装置的上限为文化期,也就是说,从古玉开始有的时候,人们就已经能简单的进行切割古玉的能力。
二,磨盘,也称为砣具,如上图所见,最早的核桃形态的砣最早也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砣机并非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而是最早出现于文化期石器时代,根本出土文物也得到了很好的佐证
以上为核桃形态砣所遗留单面痕迹
以上为砣具双面砣开窗痕迹
对于砣的使用上限我们已经通过实物得到了验证,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觉得商周玉器为磨,而非砣,砣最早出现于春秋这个理论呢,这里就有一个想当然的推论也是一个误区,其实并非砣最早出现于春秋,而是青铜砣具目前已知的最早出现于春秋出土。
上图为春秋时候出土青铜砣具,圆砣
那么商周时期的玉是否真的发生了砣具断层,人们放弃砣改而使用磨的技巧呢,我觉得这是不符合常理的,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也证实了我的推断
上图为博物馆所藏的经典商周时期的一面坡玉枭佩饰,打磨极其精细,但是细心的观赏,还是能从中发现砣的痕迹
通过上图,截取枭的眼睛外围部分我们不难发现,眼睛的四周有很规整的段落性线条痕迹,那么这种痕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里就必须要讲到一面坡的制作方法
根据制玉录记载,一面坡为斜砣所勾,那么这种斜砣又如何能勾出一面坡呢,首先我们要深入了解什么是斜砣
以上五种砣具,为古代匠人常用的五种砣具,器形也多以此五种大小演化,分为厚核砣,斜砣,圆砣,柳叶砣,尖核砣,以上现在看到的图都是侧面图,所有的砣都是圆的。
其中所谓斜砣,也称为勾砣,上面大小面小,其工作原理为斜边磨玉,所以也称为斜砣,或者勾砣(请注意一点,下图为侧面图)
工作原理为,箭头所画处与玉发生接触,随着砣机的转动,砣的侧面慢慢吃入玉里,砣具的斜面呈现坡度的慢慢磨掉玉,便是可以形成了我们肉眼所见的一面坡
通过众多馆藏玉器,我们也不难验证,勾砣的使用原理,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也是很有意思的,古代制作一面坡之前,匠人都会在玉的表面先用硬核之物再玉的表面划刻出要砣纹样的大概模样和位置,这样既方便砣具与玉发生正面接触有入锥点,也方便匠人们雕刻纹样,所以古代制玉,有几大步骤,而其一,便是划样,也便是划刻,其二,砣样,第三,线条打磨,重度推磨使线条看起来更加美观流畅,第四,整体抛光,推演到这里,其实想起了一个很可悲的故事,战汉的毛刻并非是什么时代凸出的产物,不过是礼坏乐崩后的偷工减料。
方叶之
古玉学者
敬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