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记:姚钟华
姚钟华的画比较吸引我的是他的实践性,以及他源于生命感受的特征。他那些随走随画的草稿尤其能让人会心一笑,那其实就是作家,当然是真正的作家,在小笔记本上的一行行唯有在现场才会有的文字刻画。它们作为创作线索的鲜活性,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姚钟华作为一个画家始终坚持着这样的创作规律,不画或者尽量少画自己没有在现实里看到过和感动过的场面,这一点以数十年来的中国绘画史的角度上观之,不能不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优点。即便是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里被迫画了一模一样的两幅的《北京的声音》,在人物和背景上的所有细节上也都有他写生的充分依据。
他在1964年写生的佤族妇女接水的场面,一直到31年以后才画成《佤山清泉》;1963年在路南县,他跟随下地农民记录下来的合家去干活的场景,一直到1984年才画成《红色的高原》;他
1972年接受任务画《黄河》,尽管已经有过诸多关于黄河的印象,但是还是立刻就起身奔赴河南陕西,沿着黄河去收集第一手的创作素材,最后所形成的著名作品《黄河》在角落里尽管有一队打着红旗的队伍作为革命的标签,但是整体山岳气势与流水姿态,却是这个民族在这块土地上漫长的栖息历史的一种浓缩。那个大约只有现在的无人机才能拥有的视角,使我们与日胜生活里很难抵达的广袤艺术化地呈现出来,好像任何细节都可以一直被凝望下去,直到永远。
姚钟华大多数画作都是所见所闻之后的浓墨重彩,堪称绚丽与璀璨的生命景象的忠实记录者。他画少数民族的画,远非民族意义上的猎奇,而是对依旧在大自然的整体环境中和谐生活着的人类生存状态,惊喜而畅怀的讴歌。
看姚钟华的画,很有一种激动的感觉,山水壮阔,人物圆融。神性的天光云影之下,万物婆娑。在那样的环境下还有那样的生活,远离尘嚣,天人合一。艺术与宗教在这样的意义上殊途同归的妙境,直逼人生的本质。他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了自然美的简朴生活,其实就是人生的真谛。在这样的画作边上,你似乎能听到画家创作的时候发自肺腑的感叹!
画家作为光影世界里的自然之子,在姚钟华这里表现得非常充分。他使人激越,使人向往,使人顿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大自然的神妙是我们未曾亲历过的,还有那么多人间天堂是我们所无缘其底里的。抛却凡俗,置身到姚钟华所创作的那样的世界里去,一时之间就成了我们在看画的时候最为澎湃的激情。
艺术家在天地自然和人之间,作为一种媒介通道的价值和意义,于此大放光彩。而在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代,姚钟华的绘画作品无意之间还多有了一种回味与保存的意义,其六七十年代的作品中的纯净山水,其实在现实中已不多有,作为我们民族,作为整个人类在大自然中曾经幸福生活过的诸多场景,他的画,已然有了史料的珍贵意味。
后世的人们在重新检视我们的天空和土地,重新回望地球的时候,大抵是很可以拿出姚钟华的画来叹息一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