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今译图书如何实现突围?

做古籍今译选题,可以多做一些被忽视的经典,避免低水平重复出版,要在前人基础上多出精品。除了做经典古籍今译的选题,还可以做一些选编本。

古籍今译图书如何实现突围

文 | 赵建新(中州古籍出版社)

悠久的中华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其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由于时代的差异,古籍多是以文言写作,而我们今天所学所用的为当代白话文,这就使得普通读者阅读经典古籍十分困难。古籍今译正好可解决这一难题。以《论语》为例,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2年版),大大方便了读者对《论语》一书的阅读和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说,古籍今译为普通读者阅读经典古籍打开了一扇窗,这无疑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面临问题:重复出版,创新少

然而古籍今译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古籍多是用文言写作的,词句典雅,译成白话文则相对通俗,读者仅读今译,自然不能体会到古文之美。如对《诗经》篇章的今译,虽然有一些版本做到了“信、达、雅”,但读来明显没有原文的意境。且举一例,程俊英先生译注的《诗经》是广受学界和普通读者好评的一个版本,其中《关雎》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作“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虽然译文十分准确,但意境去原文甚远。二是古籍中的文句、字词,或有争议,今译只取其中一种说法,则可能错会古文真义。类此问题,加注说明,以注译形式呈现更好。如《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今有学者认为这句话可有五种断句法,断句不同则意思不同,长期以来,一般认为这句话应断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智之”,杨伯峻即认同这种断句法,也有学者认为应断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杨伯峻译注本《论语》对此处理就极好,其将原文译作“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评析中指出有学者认同后一种断句法,将原文译作“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并批评这样“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这样读者一目了然。

当下,由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国学经典古籍被大量今译,比较重要的有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中州古籍出版社“国学经典丛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等。除了成套书,还有单行本,部分经典古籍,译注本达十数种。如《论语》《诗经》等译注本,市场需求大,文史类出版社几乎都会去做这类选题。所以,当前古籍今译出版也面临着重复出版太多、创新较少、部分今译本质量不高等问题。

如何选题:选经典、选编本

中华传世古籍极多,普通人以有限的生命去阅读,可以说是“以有涯随无涯”,并且古籍中有经典同时也有糟粕。对出版人来说,做古籍今译选题,首先要选择经典之作,如儒家“十三经”、“二十四史”、子书、名家文集,以及农、工、医、建筑、天文、地理、历法、律例等经典之作。相对而言,今人做注译本,主要集中于传世经典名作,如儒释道经典、文学名作、小学启蒙书等,对农、工、医、建筑、天文、地理、历法、律例等方面的经典进行注译则较少。其实像《天工开物》《营造法式》等书,应用价值很突出,今人读之,也有借鉴意义。所以笔者以为,做古籍今译选题,可少做一些已充斥坊间的经典,多做一些被忽视的经典。

除了做经典古籍今译的选题,还可以做一些选编本。这方面笔者所在的中州古籍出版社即有一成功案例——“闲雅小品丛书”。该选题构思巧妙,另辟蹊径,精选历代优秀小品文数百篇,加以注释、今译和评析,按照文体分为《山水有清音——古代游记小品》《书卷似故人——古代序跋小品》《一言一世界——古代杂言小品》《浮生半日闲——古代笔记小品》《锦书云中来——古代尺牍小品》等。该丛书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的资助,出版后广受好评,销量较好,“双效”俱佳。

多出精品:重译文、重推广

编辑古籍今译图书,首先要据作者所据底本核对文本,以保证文本的准确性。作者的译文要做到“信”“达”“雅”,作者疏漏或不当之处,编辑应及时向作者提出改正。编辑拿不准的地方,不要轻易去改,而应多向作者请教或查阅工具书。编辑古籍今译图书,要注意译文中确定主语问题。文言中的主语往往省略,转为白话时则须明确。如《三国志·姜维传》:“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分关中兵东下。”后一句的主语是何人?一种译本译为:“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反叛,分裂出关中的一部分军队东下。”一种译本译为:“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郡反叛,分领关中部分兵马向东进军。”一种译本译为:“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造反,魏朝调一部分关中驻军东下平叛。”显然最后一种译法最为准确。此外,古籍中宾语省略,今译时如果注意不到,译文可能发生逻辑上的问题并易生误解。如《三国志·陆逊传》:“先是,二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由于“并阙”下缺少宾语,译者极易将两字视为动宾结构,即宫阙对峙,于是一种译本译为:“在此之前,太子和鲁王两宫并立,内朝和外朝的官职,多派遣子弟担任。”另有一译本译为:“在此之前,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两处宫府的侍从官员都有不少空缺;所以京城内外的在职官员,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子弟派去作太子和鲁王的侍从。”后一种译法补充了首句省略的宾语“侍从官员”,因而译文顺畅。是以,古文中省略主语、宾语等,编辑在编辑时应加以重视。

当然,编辑好图书只是成功了一半,即使质量很高,如果没有好的宣传,很容易就淹没在图书的洪流之中。编辑对自己担任责编的图书,应该最为了解,要多多加以宣传。

笔者以为,古籍今译图书要在前人基础上多出精品,或重视被忽视的经典,而不应一味地低水平重复出版。再以《论语》为例,杨伯峻译注本、钱穆译注本珠玉在前,虽权威,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白话今译语言较为陈旧,个别地方词不达意,但即使有不足之处,当下坊间的诸多注译本尚未有超过此二本者。苏州大学顾迁老师深感此象,立志要在杨伯峻本、钱穆本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注译本,笔者曾向其约稿,唯愿和顾迁老师共同努力,做出精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