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互动教学的“负面清单”,从误区走向高效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是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必须实施恰当的互动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具有责任担当,能够实践创新,最终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要改变、提高和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
在先前的文章中,我们从课堂氛围、教学情境、互动对象、互动环节、互动素养等方面和大家分享了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需要关注的要点。然而不少教师在组织和实施互动教学的过程中仍出现了偏差,走入了误区,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如预期。
因此,我们不仅要把目光聚焦开展有效互动教学的要点上,还要关注互动教学中的“负面清单”,有意避免实施互动教学时可能走入的课堂“陷阱”。本文从课堂讨论、课堂提问以及课堂互动对象的选择三个角度入手,探讨课堂互动教学中常出现的偏差。
课堂讨论的形式化
课堂讨论是课堂互动的一种形式,有助于学生的认知、技能、高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合作互助的意识。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
1
讨论主题的形式化
讨论主题的形式化主要体现在讨论的主题基本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存在太过简单,无需讨论的情况,但部分教师以此为主题设计讨论环节,占用了一定的教学时间且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此,教师在设计互动教学过程时,应该精心研究讨论的主题,使主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基于知识通过论证得出严明、独特的观点。
此外,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追求课堂讨论的本质,使学生能够进行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思辨已有的观点,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真正地进行高水平的思维碰撞。
2
讨论指导的形式化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学生讨论时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尽管时而在这个小组停留,时而在那个小组停留,但却没有真正地投入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有时,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只是在讲台上为下一环节整理教学思路,没有“到学生中去”。
在一节关于“城市化”的地理课上,出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
教师以“安徽省宿州市的城市化过程对于当地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主题进行分组讨论。教室像炸开了锅,热闹非凡,但个别同学始终在发言,有的同学低着头偶尔附和……发表见解呈现无序化。
期间,教师一边关注时间,一边翻着教材在本子上做记录,但却一直未曾离开讲台。过了几分钟,教师让学生停止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面带微笑的看着学生发言,几分钟后示意停止,没有实质性的评价和指导,而是直接总结说:大家讨论的不错,希望大家以后能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不应向上述例子的教师一般,不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不分析讨论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干涉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方向,不点评学生的讨论结果。
教师应该选择具有一定探讨性、争议性的主题,采用一定的规则和标准组建不同的讨论小组,保证小组成员参与的机会均等,引导团体讨论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一定的支持,维护讨论环节知识的准确可靠,并科学、理性地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为学生的进一步探讨明确方向。
课堂提问的形式化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提问贯穿教学的始终,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频繁的教学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作为课堂互动的重要一环,教师巧设问题向学生提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内容的探索需求,强化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引导他们对新知识进行研究。
但是部分教师在提问中存在形式化倾向,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1
提问偏离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互动而互动,不假思索地提问。哪个环节有趣,可以使学生“动”起来,教师就在哪个环节上进行提问,不考虑这样能否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这一教学片段:
教师在教授七年级《竹影》一文。文章中,几位小朋友在“爸爸”的指导下观察竹影、画竹影,获得纯真的生命体验和极大的乐趣,概括来说就是“童真童趣”。
教师:同学们,文章中说到一群孩子在“爸爸”的引导下,观察竹影的不同并体会到了中西绘画的异同点。你们能说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在教科书中查阅,找到了关键词并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很好,那我们也感受一下中西绘画的差异。
打开PPT,展示郑板桥的绘画和西方一些有关竹子的绘画。
教师: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中国绘画的“留白”。
学生查阅工具书,得知“留白”的意思。
教师:好,我们理解了留白,那就将理解付诸实践中,一起动手画竹子。
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很活跃,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学生则闷闷不乐。
教师:我们来展示一下。
学生相互欣赏彼此的作品,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氛围很活跃。
我们可以看到,一节课下来,课堂氛围热闹,师生互动很好,最后的作品也赢得了满堂喝彩。但认真反思这堂课会发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偏离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没有组织学生从日常的小事中学会细致观察;后期将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组织学生练习绘画的能力却使语文教学效果黯淡许多。
因此,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是教学目标设计前期重中之重的环节,教师在进行互动教学设计时,应该参考课程标准对该知识点的目标要求,切勿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而盲目选取无意义的切入点。
2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在互动教学环节中,为了追求互动衔接缜密的表面现象,凸显出师生互动的连续效果,没有估计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导致学生紧张不安。
实际上,课堂教学期间的沉默往往是学生思考问题的一个契机。美国学者Rowe研究发现,等候时间的增加对于学生的回答有重要影响,比方说学生对于自己的回答会更确定,学生更愿意给出猜测性的答案,学生提问的频率也会更高。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不要一味地追求教学的进度。同时,教师也不应该立即对学生的创新成果予以判断,而是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创造。
3
提问时机把握不好
提问必须把握好时机,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若没有把握好时机,或者错失良机,提问就可能导致学生思维阻塞,启而不发。另外,部分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随意地提问,认为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巩固认知,最终却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产生疲劳感,思维停滞。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产生疑问时把握时机,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4
问题没有启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思维。有效提问通常指向开放性思维,而不是希望特定的回答或反应的提问。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层次较低,事实性知识和识记性问题比较多,这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设计提问环节时应该注重减少知识记忆性问题,增加引发学生基于所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的问题,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逐渐完善思维体系。
互动对象的选择不平等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上会存在不平等现象,这是教师进行在追求有效互动教学过程中应该留意的问题。
从学生性别上看,教师与男生的互动多于女生,尤其是随着年纪的升高和女生的成熟,这种差异逐渐扩大。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学阶段的女生比较害羞,行为举止略显拘谨;而男生相比于女生更开朗,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开得了玩笑”“磨得开面子”。
例如,在初中生物课的课堂上,会出现类似以下教学片段的情况:
在学习“激素的调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科学地、理性地正视激素的知识,教师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我小时候曾经问父母,为什么女孩子的胸部比男生大?结果遭到父母的一顿臭骂,于是一个天才夭折了!为了让你们都成为天才,今天请大家自由提问,关于人体激素调节方面,你们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随即哄堂大笑,然后是一阵窃窃私语,接着男生踊跃提问:“个子小一定是激素方面的问题吗?”“同性恋是怎么一回事?”“变性人能生育吗?”“女人长胡须是怎么一回事?”……
而女生显得很腼腆,有些女生因为男生提的一些问题而感到害羞,只是静静地听男生提问和教师讲解。
在一些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基于男女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不同性别的学生活跃起来。例如多和女生探讨,引导女生多进行合作学习等,让她们忘我求索,勇于实践。
从学生职务上看,教师与学生干部的互动明显多于非干部学生。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外时间与班干部交流的时间和次数要多于非班干部学生,对他们具有信任、亲切、可靠的情感认同。反之,班干部学生也将教师当作朋友对待,因此在互动中对教师既尊重又平等,显得落落大方。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从学习成绩上看,教师更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互动,这也是互动教学中的不平等现象。徐飞基于对国内外课堂互动情况的研究,发现教师对于不同成就水平的学生,往往会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成绩好的学生更加自信,课堂互动不拘谨,能较快地解决教师的问题;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有一种“厚望”;教师为了互动教学更顺利一般会选择成绩较好的学生。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给予学困生鼓励和关怀。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从每次接新班开始,就鼓励每一位学生在温馨而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次教授《宇宙》一文时,有个成绩较差又比较胆小的学生因为受到鼓励提出了一个问题:“‘万万颗星星在宇宙中运行’,‘万万’是什么意思呢?”他刚说完就引发班上的一阵哄笑——那不就是“亿”吗,怎么连“万万”都不知道?
没料到于漪老师亲切地说:“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问题一出,顿时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同学们认为,“万万”是叠词,表示语感强烈,很有气势。于漪老师肯定了这个回答,也表扬了提问的学生。
其实,很多学困生知识不太清楚如何规划学习,当这些学生得到教师的点拨,获得更多的机会时,成绩会有比较大的改善和提升。
互动教学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不仅要指向知识内容,还要指向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感悟。了解可能走入的“陷阱”,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开展互动教学。
文章整理自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丛书《互动教学能力实训》,李高峰、刘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