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华|圣所
我在的学校位于市中心,学校东南方向隔一个路口,分别有两片在市内闻名遐迩的建筑,一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起的冀东烈士陵园,另一处是唐山大地震后为截瘫伤员新建的医疗中心——市截瘫疗养院。这两个地方离学校的直线距离500到1000米,非常近,我们休息的时候抬抬腿就能到,很快就可以打个来回。
冀东烈士陵园占地113亩,这里长眠着238位在冀东这片热土上战斗、并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陵园初建时位于唐山市郊,随着城市的逐渐展开,它现已被大片建筑群包围,处于城市的中心。曾有一种意见要把陵园外迁,但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没有同意。陵园作为烈士的家,作为全市及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原址上被大家保护了下来,每年成千上万的孩子、学生、公职人员、市民们来此祭扫膜拜。陵园内苍松翠柏,绿草如毯。238位烈士的墓碑隐映在浓浓绿荫中,白色大理石上的照片文字,静静向人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久远而又壮烈的故事。陵园的塔碑是由朱德委员长题字的,矗立在入门处的广场上,高大、庄严、宏伟。这是唐山市的一张名片,是唐山人的精神圣所。这里你一踏入,自要肃穆凝重,来不得半点轻佻、不恭。
我课下休息时很爱去烈士陵园走一走,有时是环着它,有时是深入其中。我喜欢这里的清幽宁静,有时在学校里把头弄得浑浑噩噩,心里极不踏实,来到这里就会归位,似乎重新找到了平衡。我喜欢顺着甬道边走边看,读读那些墓碑上的烈士照片,了解他们的姓氏名谁和事迹生平。我读着看着,发现这里的烈士都那么年轻。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是多数,四十以上的年龄就算是老同志了,很少。感慨自古英雄出少年,那么多青年在革命中牺牲!这里的烈士来自祖国的天南地北,有的甚至是从国外来到中国参加革命。他们原来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职业军人……出身、文化、贫富程度各不相同。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为了建立新中国,为了人民的解放,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直面牺牲。读了这些介绍,看了烈士们的照片,你会觉得这些烈士高尚伟大。他们目光如炬,胸怀似海,他们就是一团团烽火,照亮着社会,照亮着中国,鼓舞着他们身边每一个爱国向上的同胞们。这里的烈士墓,有的埋葬着烈士的遗骸,有的是烈士的衣冠,更多的是只有墓碑上的名字,甚至有的合墓中的烈士没有名字,只有战役。我在想,如果人们知道一项事业的伟大,但却时刻丢不下私心,做不到为国为民的牺牲,这样的人绝不会是真正的革命者,也绝不会成为这里的革命烈士、人民英雄。
我的学生们每期必到这里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看他们用心擦拭每一块墓碑,在烈士墓前肃穆献花,看他们统一着装列队整齐地在纪念塔碑下,向着以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邓培、八路军冀东军区副司令员包森、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周文彬、煤矿工人出身的抗日英雄节振国等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们庄严宣誓,我很惬然、欣慰。因为这是一种革命精神的厚重传承,它可以深深撼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灵,并将之内化为服务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动力。
唐山市截瘫伤员疗养院,是我的学生们更多去的地方,特别是原来有正式学历教育的时候。两年制的高中班,四年制的初中班,学生们形成了传统,一个月就会来这里搞一次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他们帮休养员们理发,帮他们修车擦车,搞宿舍卫生。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在老师面前可能会耍小聪明,调皮捣蛋地给老师“出难题”。但在这里,一个个都在认认真真地学雷锋,什么脏活累活他们干得都很用心。学生处这项工作抓得特别好,落实制度,持之以恒。学生们也在这种助人为乐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粹炼升华,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人民满意、有责任担当的人民警察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参加过学校老师们去截瘫疗养院的共建活动。两人一组,包一位休养员一个房间。我自己包了一个房间,探访一位休养员,帮她搞卫生,和她聊天。这是一位年纪和我相仿的女士,眉清目秀,自带气质,穿着干净简单,在木床上端坐着。她说她是演员姜文的表姐,地震时正值青年,和父母都在唐山。她的腰椎神经被彻底砸坏了,两条腿不能动,是政府安排来这里,有医生和服务人员全程照顾。开始极不适应,后来见不少情况类似的伤员伙伴儿,大家都开朗乐观,她逐渐改变了态度,现在和大家一样积极地面对每一天。姜文来看望过她,年后还可能被接去北京,接受更好的康复治疗。我和她谈得很投机,答应以后有时间再去看她。看得出她很高兴。
这一年春节前我又去看望了这个新认识的朋友。没有学校要求,是我自己去兑现说过的诺言。我想女人都爱美,于是去商场买了一条火红颜色的围巾,一顶帽子,作为带给她的礼物。我想这火红色代表着火热的生活态度和不屈的抗震精神,这位姐姐应该喜欢。果然如此,戴上红围巾的她看上去很精神。我们互相祝福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希望今后再见。但之后却没有再见过她,或许是真地去了北京。但参加过这么一次共建活动,有过这么一次与休养员们的纯真交流,有过那份温馨,我想这也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离开唐山这座城市已经几年了,中间没有回去,而且短时间内也回不去。但我总记得离我们单位很近的这两个地方:冀东烈士陵园和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陵园中有我们熟悉的大名鼎鼎的革命英雄。而疗养院呢,居住着这么一批劫后重生积极乐观的休养员们。曾有外国专家说唐山震后留下的这批截瘫伤员,最长生存时间为15年。然而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45年,这些当时的伤者现在多数都超过了70岁。据说,现任疗养院的院长正是大地震后唐山第一位出生的婴儿,现在已成长为一位英俊帅气的中青年干部。
这就是唐山市的两处圣所所演绎的故事,这是唐山人的故事,是中国的故事。我为这个故事而感动。只盼我们的生活岁月静好、人民安康幸福、祖国繁荣昌盛。
作者简介
黄淑华,女,河北丰润人,退休教师。现为唐山市作协会员,有散文在《唐山文学》发表。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编委会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张玉红 王翠红 杨晓健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刘艳芹
古体诗词:刘艳芹 张志明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燕山诗文
遵化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置顶公众号,每日第一时间阅读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