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与郗道茂:令人惋惜的婚姻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是其兄弟中书法层次最高的一位,因此被后人将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郗道茂则是东晋名臣郗鉴次子郗昙之女,稍长于王献之(比王献之大一岁)。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高门之间的联姻很多,他们还是表亲(王献之母亲郗璇,为郗鉴之女、郗道茂之姑母),从小就在一起玩,算得上青梅竹马。
父亲王羲之操心小儿子的婚事,知悉儿子对郗道茂颇有“好”意,王羲之便顺水推舟向郗家求婚,如此两家更是亲上加亲。王羲之修书一封给时为征西中郎将的郗昙,“中郎女颇有所向不?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仆往意,君颇论不?大都此亦当在君耶!”信中的中郎女即指郗道茂,而郗昙对这桩婚姻也十分看好,王献之与郗道茂的结合自然是水到渠成。
王献之与郗道茂结婚不到一年,郗昙先是病逝。随后,两人的爱女玉润也因病夭折。这之后,王羲之又辞世而去。亲人的接连去世,对王献之和郗道茂而言,真可谓还未同甘便要共苦了,当然也让郗道茂痛苦不已。因为守孝期间夫妻不可以同房怀孕,三年内自己再也不能生养孩子了。
孩子的问题一时间成了妻子的心病,毕竟守丧期间怀孕对先人的不敬,郗道茂知道丈夫是人中龙风,迟早会飞黄腾达,名声非常重要,郗道茂心里过不去这个坎,身体久思成疾,王献之报信给自己的舅父郗愔:“令外甥知问,郗新妇更笃,忧虑深!”但倔强的郗道茂为了不让王献之担心,还是坚定陪着他,一起披麻戴孝,看守坟茔,早晚拜祭,在生活起居方面陪着夫君吃素饮粥。看着日渐憔悴的妻子,王献之知道这位表姐真是发自内心地爱护自己,便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这份真情。
只可惜事与愿违,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一位当朝公主竟然明火执仗地插足进来。这位公主的名字叫司马道福,是晋简文帝之女、晋孝武帝的姐姐,她早年嫁给恒温的儿子恒济。恒温死后,恒济为了夺权,想谋杀叔父桓冲,事败后被流放长沙。于是,孝武帝就废了这位驸马。寡居的新安公主不甘寂寞,就打起了大才子王献之的主意。
王献之面对新安公主这样的无理要求,他怎么可能停妻再娶呢,自然是百般推辞。王献之被逼无奈之下,甚至自残双脚,以“跛足,不配公主”为由想让公主自己打消下嫁的念头。王献之越是这样,新安公主越是不为所动,而且还让孝武帝下诏命王献之为驸马。事已至此,郗道茂只能收拾包裹孤身一人离开了。
“王献之成为驸马的那一年在康元年之后,王献之三十岁,直到他四十一岁那年,司马道福才有了个女儿。王献之回忆着前妻的点点滴滴,自己走过的每个地方道茂都会再走一遍,扫墓划过泥土的痕迹一撇连着一撇。王献之忽然记起自己要为前妻做的一件事,因为婚姻的变故差点忘记,他要为她做篇《洛神赋》。昔日父亲把《兰亭集序》送予母亲做礼物,后来母亲又亲自把它作为定亲之物送予岳父郗昙,自己也要送给她一副字。想到这里,王献之磨墨,铺纸,写完一个字,撕了重来,再磨墨,铺纸,撕了重来,反复了十几次,结果都是一样的,王献之用左手握不停颤抖的右手,心底的压抑只会堵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只有他明白,身不由己的负罪感如影随形地陪伴他,还有来自皇帝对自己休妻再娶的憎恶之情,所有这些一点点在心里发酵。很多时候王献之扪心自问:这样委曲求全到底值不值得,即使为王、郗家族换来短暂的苟且,对归乡的前妻是一种变相的保全,可是为何自己仍然追悔莫及呢?王子敬第一次面对纸张发呆,不着一字,许久。”(朱捷《琅琊墨云:王羲之家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