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小城,那些“名不副实”的地名
纳雍小城,那些“名不副实”的地名
作者|蒙鹏
纳雍小城的一些小地名,都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然而时过境迁,那些形成地名的历史背景,现在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些“名不副实”的地名。因此,一些年轻后生对于这些地名,总是疑惑不解。
比如老场,为什么叫“老场”呢?原来,老场的场是纳志土目安氏建立的,叫兔场。因场上苛捐杂税多,清嘉庆道光年间,郭朝臣、龙大训等在颜家看牛坡(今电影院门口)建立了新场。为别于安氏的“兔场”,在“兔”字前加个大字,叫“大兔场”。后来,纳志兔场衰落下去,大兔场却异常兴旺。
纳志兔场虽然衰落了,人们还是挺怀念它的,于是给它取了一个非常亲切名字——老场。今天,老场已没有人赶场。顶多,有几家专门卖菜给附近学生的菜摊。但是,老场的名字,一直传承了下来。
纳雍有个小河边。2001年我来纳雍时,初次听到小河边这个地名,纳闷不已,河呢?还真有河。原来,小河边的河叫洗布河,河两边稻田飘香,河中鱼虾肥壮。城市发展后,小河边成了小城西边的出城路口,又在河边建立了纳雍一中和沿河小区,热闹非凡。后来城市扩展,河道被封闭,成了菜市场。不过2018年,部分河道打开,尘封近20年的小河,得以重见天日。沿河小区,小河边等地名,也算名副其实了。
环城路也有点“名不副实”。一九八六年,环城路在一片庄稼地中开挖,刨出了道路的模样。后来不断改造,便成了今天的样子。那时候的环城路,也确实“环城”,与杨家河、旮旯河一道,把纳雍小城包围起来。
后来县城扩张,往居仁方向发展,环城路渐渐有些名不副实了,成了一条普通的道路。行政区划调整,镇变街道后,环城路便成了天然的分界线,路北仍旧是雍熙,路南却成了文昌。但是,环城路的名字依旧叫得甚是响亮。
环城路边有个地方叫垮桥。据说那里以前有座桥,爱垮,人们便称之为垮桥。久之,那地方就叫“垮桥”。现在,那地方的桥早已不见了踪影。倒是那里收缩的街面,卖哈密瓜的大喇叭,以及突出地面的水泥坎子,印象深刻。
如今,县政府门口已经修成了广场,叫做文化广场,或是广场。以前,这里有个露天篮球场,叫做大操场。大操场是国民党纳雍县第三任县长邓介人1945年修建的,并于当年举办了第一次全县性的以篮球为主的运动会。我在小城读高中的时候,大操场还在。改成广场后,大操场的记忆,还根深蒂固地保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
大操场往西,是纳雍的商业街,叫做中华路。但为小城人熟知的地名,是大十字和小十字。整个中华路,是纳雍小城的雏形,小城因之而发展。因两端有其它道路相交,得名大十字、小十字。几百年来,繁华异常。如今,城区拓宽了十多倍,道路相叉的地方,有十多处,小城的人不再以“十字”来命名它。近几年来,小城的商业区逐渐南移,往环城路一带发展。大十字,小十字,有些风光不再了。
说到纳雍的老地名,打铁街注定是绕不开的地方。打铁街因为吸纳了众多打铁为生的人而得名。曾经,打铁是一项很吃香的手艺。乡下稍有姿色的女人,都希望嫁到打铁街,享受一把城里人的生活。
现在,打铁街虽然还叫“打铁街”,但是没人打铁了。那些曾经打铁的艺人,老的老了,改行的改行了,只有打铁街这个名字保留了下来。
如今,打铁街成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兼菜市场。深夜三四点钟,打铁街就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外地来的蔬菜先在这里中转,再到小城的每个菜场里零售。
打铁街往西走有一条小沟,这就是纳雍有名的小箐沟。曾经,小箐沟一带沟深林密,还有水井。那时,小城的居民用水主要依靠小箐沟的水井。浩浩荡荡的挑水队伍,往来小箐沟和千家万户之间。小箐沟一带甚是热闹。
后来,小城通了自来水后,小箐沟被遗忘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小箐沟成了城中井。后来,小箐沟的井口被封堵得严严实实。如今,小箐沟一带只剩下一些民房。小箐沟呢,也只剩下一个地名,不再有水井的含义了。
其实,不只小箐沟,也不只老场、打铁街,小城的很多地名,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名不副实”,只作为一个纯粹的地名存在着。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似乎用不着过多的感叹。只是,像我一样喜欢发思古之幽情的人,面对这些地名,忍不住偶尔想象着这些地名下的昔日时光。
20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