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精灵 ——白色汝窑盘鉴赏(二)

其二,“绵长纹”。传世汝窑的开片样式还是比较丰富的,有“无纹”“冰裂纹”“疏短纹”“绵长纹”等。

图8: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9:汝窑天青釉花式洗“冰裂纹”图。大英博物馆藏。

图10:北宋汝窑青瓷椭圆小洗,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11: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樽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图12:粉青小碟,台北故宫藏。

“无纹”“冰裂纹”世有定论,不再赘述。“疏短纹”“绵长纹”是笔者根据一些传世汝窑的开片特点“妄下断语”,无意标新立异,旨在说明问题。“疏短纹”的特点是细、曲、疏、短,“绵长纹”的特点是细、曲、幽、长,这两种开片在汝窑占了很大的部分。二者的共同特点是“细”“曲”,正是由于开片线又“细”又“曲”,构成的图像有曲折、“毛绒绒”的观感,所以有人将其附会为“蟹爪纹”。二者的不同点是,“疏短纹”虽“细”“曲”但“舒朗”而“短”;“绵长纹”既“细”“曲”又“幽深”而“长”。无论哪种开片,都是汝窑艺术成就的一部分。

图13:白色汝窑盘底足开片图

图14:白色汝窑盘底足开片图

这个盘的底足内开片属于典型的“绵长纹”。其一,纤细秀美。纹线很细,看着纹路清晰,抚摸平滑无纹。其二,曲折有致。婉转曲折,恣意而为,绝无直线和直角。其三,幽深神秘。汝窑的开片总给人一种神秘感,粗看似有图案,细审又踪影皆无;杳不知其所来,深难察其所去。其四,错综绵长。有些线似乎能形成一个“圆”,周而复始,绵绵不绝;有些线呼朋引伴,似水波颤动,如乐律流出。

五是完美的“裹足支烧”。“裹足支烧”已经成为汝窑的一个标志性工艺,主要是因为这种工艺在汝窑器上表现得近乎完美。其实,在汝窑之前,“支烧”的工艺在越窑秘色瓷的烧制中已经大量运用,“裹足”的工艺也一定会在柴窑器物的烧造中有过使用,但是,只有汝窑将“裹足”与“支烧”做到了完美运用。

这个小盘采用的是典型的“裹足支烧”工艺,但更为独特的是其支钉痕。刚拿到手这个小盘的时候,找了半天才找到她的支钉痕。与一般汝窑支钉痕的位置不一样,这个小盘的支钉痕处在外壁的上部,靠近盘口的地方。经过反复琢磨研究,笔者得出两个结论。

其一,这表现了汝窑技师们对器物美的极致追求。虽然现在都把“芝麻支钉”作为鉴定汝窑的一个标准,甚至还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加以赏析,但是,实际上“支钉痕”在技师们眼里,肯定是器物上的一道道伤疤!为了掩饰这些伤疤,我们聪明的先辈们竭尽所能将其做得小得不能再小,并且从布局到形状尽可能地做得更美。这个小盘支钉痕的位置就是技师们这种唯美追求的产物。因为这个小盘的盘底制作得太美了,她既像一轮漂亮的满月,又像一面秀美的镜子;既像一块温润的美玉,又像一张少女娇嫩的脸,技师们怎么忍心在上面打出三道伤疤呢?于是,他们将支钉上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图15:白色汝窑盘支钉痕图

其二,这个小盘应该是早期官汝窑产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个盘子的支钉痕,得到以下信息:(1)支钉的形状和大小是典型的“芝麻粒”型,痕迹的周边是衍生痕,核心痕迹是芝麻粒形;(2)这个盘子似乎是在釉干燥到一定程度才入炉烧制的,因为支钉没有和盘子的胎或釉烧结在一起;(3)在支钉和盘子之间似乎还垫有砂土,这既让支钉没有和胎釉粘结,同时也在釉上留下了砂土痕。这种装烧方法显然不如全支在底上更为简单易行,因此,后来遭到废弃。

六是创造性的“弦纹式圈足”。汝窑器物“足”的形式也非常丰富。有平底无足的,有直圈足、外撇式圈足,有兽足、云头形足等。值得注意的是台北故宫收藏的23件所谓传世汝窑中,有4件是平底无足的,特别是其中的“丙蔡”碟与这个白汝盘底足处理方式有很大得研究趣味。其一,这两个器物的底和壁之间收束得非常漂亮。“丙蔡”碟既干脆利落,又不是柔和;白汝盘非常舒缓,但是线条非常饱满。其二,这两个器物都尽量创作一个完美的底。“丙蔡”碟由于其体态十分娇小,高仅1.5cm,深仅1.2cm,口径仅10.9cm,足径仅8.2cm,技师们就没有给她设计“足”以平底为足,以防破坏其底的整体观感;同时,支钉痕尽量向边靠。惜乎“丙蔡”二字,虽然增加其历史价值,却严重降低了其审美价值。白汝盘由于体量稍大一些,技师们创造性地做了一个“出筋式”足,将器底的平面与器壁的曲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为保持器底的整体美感,将支钉痕放到了接近盘沿处,可谓用心良苦。

图16:北宋汝窑青瓷“丙蔡”碟,台北故宫藏。

图17:白色汝窑盘底图

七是“稀疏”的釉中气泡。笔者之所以把稀疏加上了引号,是因为汝窑所谓的“寥若星辰”的气泡特点是相对的,这是用40倍以下放大镜观测的结果。据沈建东先生《釉的形象——汝窑瓷器的显微观察》(中国瓷网2011年10摘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著《大观北宋汝窑特展》)所载,用150倍数显微镜对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官汝进行釉表面观察,还会看到形态各异的。也就是说,官汝的“寥若晨星”现象是确实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所用设备不一样,结果就会大不一样。用10—40倍数放大镜观察,白汝盘具有典型的“寥若星辰”特征,她只在圈足旁的较厚的釉中有一串气泡,角度合适,还能看到气泡中有亮晶晶的反光。

总结:这是一个“白色精灵”般的白色汝窑盘,我对其认识的基本过程是:先确定其一定是一件“老东西”,再确定其不是元明清的东西,然后确定其上限不会是唐以前的东西,最后锁定其为宋代产品,并且从其各种特征看,应该为汝窑产品。从整个鉴赏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文物研究者,首要态度是对器物的尊重。尊重的基本内涵是,既不要轻易肯定一件器物为真,也不要轻易否定一件文物为假。(河北  承德   刘国臣  初稿完成于2019年12月,2020年11月修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