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永不褪色!

顶着清冷的山风,父亲来了。手里拄着一根棍子,脚上的鞋几乎湿透了。我在离村五里外的小镇上开个家小门市,虽然挣钱有限,但每天也是忙的不亦乐乎。

我们这里属于深山区,村民们冬季取暖全靠山坡上的枯柴。寒冬季节来了,我也腾不出时间去山上拾枯柴。妻子早已经张罗着买回了过冬用的炭块,可是爹娘还是不放心,总是唠刀着说煤块没有木柴暖和。老人竟然冒着严寒到山上捡了好多干柴,然后给我打来电话,催我把干柴拉到镇上的门市来。

我心疼爹娘,又担心自己没时间打截这些木柴,就一股劲儿埋怨他们费这么大的劲儿干啥?父亲听我怨言有些诚惶诚恐,一再说不用管这些事。我怕再说多了反倒惹老人不高兴,索性就由他们了。

待我抽空儿把柴禾拉到门市,扔到后院再无暇打料了。这不,今天下起了大雪,父亲就跑几里路来帮打截柴禾了。

父亲随身带来了一把木锯和一柄劈柴禾用的斧头,真难为他了。父亲的腿疾已有好几年了,一走路右腿就痛得厉害,一到寒冷时节更加严重。一进门,我忙给父亲倒杯了热水。他小心接过,慢慢坐在椅子上。稍微坐了几分钟,就不由地用拳头轻捶着右腿,叹息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天依然很清冷,大片大片的雪花飘飘洒洒。我劝父亲暂且不要打截这些柴禾了,等天晴好,再弄不迟,可父亲表示不能白跑这一趟,说雪天正好也不能干别活。

说话间他就来到院子里,蹒跚着到乱七八糟的柴堆旁,略显拘偻的身影在寒冬里显得有些单薄。他慢慢地弯下腰,把凌乱的树枝拾掇齐整些。随后瞄准门市院后那尺半高的小地堾,走到那里,屈起左腿踩到堾上试试高矮,脸上露出很满意的笑容,随后拿起一根两米左右的枯枝,缓缓放到堾边,一头向外探出一拃多长,左脚用力踩住这根柴,同时左手牢牢握住木柴稍前端。

他不能似常人那样站的挺拔,只能右腿后撇一点,前身尽力前倾来减轻膝盖的压迫感,右手握紧木锯,稍稍试了一下,就一上一下地开始锯起柴来。随着“吱啦吱啦”的一声声锯响,一根根粗细不一的短截木柴应声而落。

此时父亲的头上,脸上腾起一道道白白的水汽,细密的汗珠从他花白的头发间慢慢渗出,顺着面颊流了下来。看到父亲认真操作的神态,一阵阵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我赶紧放下手里自己的活儿,给父亲递上根烟,让他稍喘口气。

这时,小女儿也给爷爷端来了开水,心疼得劝爷爷喝口水歇会儿。父亲一遍遍的说:“没事,很快就好,很快就好……”就这样一下又一下,父亲的脚下堆起一堆短柴棒……

终于,一大堆的长干柴让父亲锯完了,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好了,终于锯完了。”一边擦著脸上的汗水一边自言自语。

午饭过后,父亲又开始麻利地把粗柴棒一个个挑出来,找到一个大木墩子,随后把粗柴棒放墩子上,抡起大斧,一个个劈开来。他说这样既好放火炉子里,还能使火苗燃得更旺。

一会儿工夫,“咔嚓咔嚓”一大堆泛着栗木特有的芳香的短柴瓣欢快地四下分离。劈完之后,父亲又把短短的木柴整整齐齐地码在院子里靠牆的一个角落,一切完事后,才擦把汗水,脸上满是舒心愉悦的神情。

年年冬天,父亲都是这样为我们这个小家忙活着过冬的烧柴。父亲已经是个70多岁的老人了,尽管右腿腿疾折磨着他,可和母亲一直惦记我们的衣食住行。瓜果蔬菜成熟的季节,父亲总是第一时间给我们送来。

我们总能闻见父母的辛苦,妻子是个懂事明理的女人,更能能体味父母的苦心,对父母的关爱甚至超乎于我。

多少年来,是父母的慈爱我度过了生活的风风雨雨。生活和事业上的喜怒哀乐我都喜欢和父母沟通。眼看着生龙活虎的父亲在我的视线里变得步履蹒跚,真的抱怨时光太过于匆匆了,父亲的每一道皱纹和岁月馈赠的每一根根白发,都使我心头一阵阵发酸。

我很愧疚不能给予父母太多的享受,也很少抽出时间来陪他们说话。而我每一次对他们微小的关爱,总是让他们受宠若惊!作为儿女,我真是问心有愧。我只能在心底一遍遍祈祷愿普天下的和我父母一样的老人健康长寿,祈愿天下儿女善待老人,感恩父母,大爱无疆,让爱延续!

本文作者路宝旭,男,1972年6月生,高中文化,爱好文学、书法。现从事室内装修,精湛的技术博得客户的满意。执著于文字的天地里,尽情挥洒。

(0)

相关推荐

  • 【西散原创】尹乾作品 | 生活在燃烧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看着一大堆的树枝丢在地上没有人理睬,母 ...

  • 难忘背柴

    我是地道的农村娃,对农村的农事有太多深刻的记忆.昨天,朋友晒一张背柴的图片,把我的记忆拉回了童年,最难忘记背柴那些时光. 我的家乡在一片丛林中,群山环绕,山上有很多木柴.木柴是我家乡生产生活中最主要的 ...

  • 你不是废柴

    你不是废柴                                          刘述涛 在散步回家的时候,看到楼底下的院子里一位中年男人正在劈一堆木柴,一边斧头狠狠向脚底下的木柴劈去,一 ...

  • 从树梢到真火壁炉,一根木柴要走12个月

    并非所有形式的木材都适合用作木柴.在真火壁炉种燃烧湿柴可能会导致火炉出现问题并对健康也百害而无一益,因此,绝不建议燃烧湿柴. 但有时又很难区分干柴和湿柴之间的区别.因此这里我总结了一些湿柴具有的特征, ...

  • 诗画 |《消失的梭梭柴》 杨 永

    诗人简介 杨永,生于石河子,长于安集海.1975年毕业于一四二团中学.同年,到一四二团二营七连当农工.1980年7月考上老师,1981年调141团5连任小学教师.1986年调河北保定蠡县教育局工作至退 ...

  • 【文艺众家第四期有奖征文 第28篇】焉家启||年——必备的一捆干柴

    文艺众家第四期有奖征文活动征稿  主题:年. 时间:2017年1月19日至2017年2月18日. 形式:散文.小说.诗歌.书法绘画摄影. 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发表在平台的作品,除了打赏的稿费外,还将 ...

  • 春,永不褪色

    作者:清欢 诵读:轻舞飞扬 <春,永不褪色>诵读:.mp34:10 来自四季美文 春风化雨润山川,花开锦绣遍田园.流年缱绻词中赋,转眼落红绣婵娟. 春归来,梦中喜奔桃花源,与花红柳绿相约人 ...

  • 姜育恒《驿动的心》英文版:永不褪色的老歌,经典永流传!

    这样飘荡多少天 这样孤独多少年 终点又回到起点 到现在我才发觉 哦 路过的人 我早已忘记 经过的事 已随风而去 驿动的心 已渐渐平息 疲惫的我 是否有缘 和你相依 经典歌曲<驿动的心>,是 ...

  • 且听下回分解,有你有我永不褪色——追忆单田芳评书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11日仙逝 童年永不褪色的记忆 "单"枪匹马 "田"畴著述 "芳"华不逝 永远的评书艺术家单田芳 20岁拿起惊堂木 一说 ...

  • 在这座城市,南传佛教是永不褪色的信仰!

    傣族信奉小乘佛教,西双版纳小乘佛教规定男子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如此才能解除苦难,积德行善,成为受过教化的人.尚在嬉笑打闹的年纪,父母便会把孩子送进寺院接受佛法洗礼,在傣族地区有村就有寺, ...

  • 这些手绘美人,美丽永不褪色!

    即使同样是铅笔绘画,不同的作者也会有截然不同的风格.千百个艺术家就会有千百种绝不雷同的艺术作品.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 永不褪色的经典···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艾略特·欧维特.尤金·阿杰等一批大师将街头摄影 推向了巅峰,那是街头摄影最辉煌的年代."决定性瞬间"理论影响了几代摄影人.此后不断更迭的摄影思潮向前发展了数年 ...

  • 《天堂电影院》上映30多年后,仍在豆瓣排行榜第49名的高位,热爱永不褪色

    意大利影史经典<天堂电影院>重映定档6月11日,发布正式预告--电影永不散场,热爱永不褪色". 这次重映也是本片首次登陆内地银幕,作为<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 ...

  • 永不褪色的投机之王

    1877年7月26日,利佛莫尔(Jessie Livermoore)出生于美国马塞诸塞州舒茨伯里市乡下,是一对贫苦农民的独子.穷困的童年给他烙上了敏感.孤僻的性格印迹,纵然这一生拥有的财富与美女无数, ...

  • 普宁嵌瓷|永不褪色的艺术

    普宁嵌瓷,俗称为扣饶.激饶,也有称聚饶.贴饶等,是广东省普宁市所拥二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资料介绍,这种传统潮式建筑的装饰工艺最早出现在明代,形成于清,清末和民国时期已经十分兴盛,至现代则更大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