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征文|钱永祥老师剪影
轻描数行字 淡抹一师人
——钱永祥老师剪影
清晨,我漫步在离家不远的公园里,柔和的阳光逡巡在草坡上,鸟鸣悬于枝叶间---苍翠欲滴。坐在凉亭里,我想起了教我们高三语文的钱永祥老师。搁浅岁月,仿佛又看见他那激情洋溢的身影。
在遇到钱老师之前,我的作文一直都是享受着这样的“待遇”:没有成绩,只有主题不鲜明、结构不严谨之类的评语。钱老师的第一节课上,他就要求我们拟提纲,“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提纲,心中就有了数,不至于跑题或偏题,尤其是议论文。我的第一次作文就被破天荒地被当作范文读了,这对我的鼓励很大。从那以后,每次写作,我的作文都会被当作范文朗读。渐渐地,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了大学后,一有空,我就泡在图书馆里,看《读者》《小说选刊》等杂志,还有各类报纸上的文学副刊。看得多了,就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大二的时候,我的诗作《读家》在《安徽大学报》上刊载。看到自己的作品登在梦寐以求的报纸上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春节回家,我去看望还在钱桥中学工作的钱老师。当我把报刊上发表的一些作品拿给他看时,他那夹着香烟的手颤抖了一下,大概是天气太冷了吧?
大学期间,年轻气盛的我给钱老师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不必把语法知识讲得那么细,主要是培养语感,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应付高考,而不是成为语法学家。现在想来,我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说的东西,得益于这些语法训练。
前几年,钱老师来合肥参加校长培训,我们见面了,聊到了语文教学问题。他说,一堂课不必讲得太多太满——“多则惑,少则得”。如果学生有一些收获,尤其是因为你的讲解,从而对某些知识或某些内容产生兴趣,那就足够了。比方说课堂上讲到了《红楼梦》,学生课后主动地去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我们就达到目的了。确实如此,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今年春天,我到钱老师学校去看他,和他聊了一下午,从哲学到文学,从历史到经济,无所不谈,虽然有些观点不一致,但并不妨碍我们愉快地交流,其实许多时候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每次和钱老师交谈,都会有所收获和启发。钱老师谦虚地谈到当年他刚毕业不久,不太会教书,凭着一腔热情,他自费油印《读者》等上面的好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或许正是这些举动在一些学生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钱老师发的乡村美景,不时地听到他在某个音乐平台发布的自唱歌曲,这些歌曲有些还是新近流行的,虽然唱得谈不上多完美,但能自娱自乐。据说,唱歌是有益身心的最好方式,很羡慕钱老师现在这种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生活状态。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春末的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打在钱老师身上,泛出橘黄色的光晕,他挥动着手臂,那高亢而略带地方腔调的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教室的上方……
来源:文乡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