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的失明人—— 回忆我的哥哥王立民

王立民(小名生小),中共党员,1939年出生。1956年参军、任班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荣立三等功二次。

1961年复原回家,任白岸村民兵连长,1972年-1984年任村民事调解员,1972年-1977年村派贫管学校负责人,1977年-1985年任村戏剧团团长。曾被推荐参加河北省第六届残疾人代表大会代表。

共产党员不学算卦

1963年正值风华正茂之季年方25岁的王立民双目失明了,这对他本人无疑是晴天霹雳,今后怎么办?

一个好心的双目失明人劝说:“老天爷饿不死瞎眼(雀qiao)儿,算卦、拆八字、说书是老天爷留给咱盲人的饭碗,你还年轻,人也聪明,我可免费教你。”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受党教育多年,算卦、拆八字的营生我不学。眼虽看不见了,还有手,用手照样能生活。”这就是王立民的回答。
为了解外面的世界,40年内他听坏了3个收音机。在晚年时,每天有人到他家里对骨牌、打扑克、说闲话,他也不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两间不大的小屋,最多的时候挤了21个收听广播的人。有人开玩笑说:“你眼也看不见,操心那么多事干啥?”“谁叫咱是党员。”虽无豪言壮语,但也实实在在。
把粮食又背了回来
20世纪60-70年代,粮食产量低,生活困难。而山西土地广阔、风调匀顺、年景也好。咱们这一带的人,为了多吃点儿,就背着白面到山西漳槽、骆驼等村换玉米、小米等粗粮。
我哥眼看不见,可家里没有壮劳力,也常跟我姐夫做伴儿去山西。去的时候背的轻还好点儿,回来的时候100多斤的粮食,大几十里的山路,对于一个正常人都不容易,况且是一个眼睛看不见的人。
有一次去漳槽换粮食。头一天晚上,我嫂子推水碾子回来,把碾好的玉米糁搁在炕边,白面也在炕边,忘了对我哥说。
五更起来,我哥背上玉米糁走到了漳槽,换粮食时,直到别人告诉他才知道是玉米糁,只好把玉米糁又原样背了回来,白跑了一趟。
好好听,让别人出出气
上世纪70-80年代,村里家家户户弟兄们多,生活不富裕,条件都不好,住的窄狭,吃的仔细。
难免有弟兄们分家嫌你多我少吃了亏,妯娌间觉得你管老人少、我管老人多不说话,婆家对娘家不好、关系不睦等小矛盾。
我哥眼看不见,有时间也愿意听人说话,村里觉得处事也公正,让他当了民事调解员。
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他一干就是13年,直到路金贵接管。
我哥常说,“家长里短没啥深仇大恨。无非是一句话想不开、一个事不对付,心头儿有气,气儿出清了,事儿就解决了。”
我哥性子急,是有名儿的“急急赶”。他调解时,反倒耐得住性子,上午说不完,下午再来说,下午说不清,晚上接着说,有时还要搭上一顿饭。
说着说着,“苦水儿”倒的差不多了,心里也就没啥大气儿了。
我哥趁机说说这个,点点那个,因为不偏不向,话儿也在理,多数场合下双方都还满意。碰见实在解决不了的,汇报给党支部,由党支部出面解决。
带伤的双手
1973年,山货站收荆筐。从山货站买荆条儿,我自己上坡割筐条儿,我哥在家编粪筐,东沟、小鱼沟的亲戚帮着上筐提。
那个年代冬天又冷,舍不得烧柴火,手上崩的裂子,荆条儿拉的口子,一动就流血,龇牙咧嘴的疼,粘上白胶布继续编。仗着熬的时间长,一天编的比正常人还要多。
1977年,嫂子去世,直到临终前的几年,都是自己做饭,洗衣服。大米、面条、炒饼、炒菜等一般家常菜都会做。
可毕竟眼看不见,往暖壶倒水烫着脚,切菜铿一块儿,做饭手上烧个燎泡儿,也在所难免。2009年,不生煤火的冬天,71岁的老人还买了个煤气灶做饭。
白岸戏,好戏!
1977年,古装戏恢复,村里成立戏剧团,我哥担任了村戏剧团团长。
从河南请来孙彪、玉兰夫妻到村里教豫剧,发展年轻人,购置了新道具。靠着口口相传,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不仅在本地演出,还唱到了山西的左权、和顺。1985年戏剧团解散,我到山西串亲戚,村里人听说我是白岸的,还有人打听我哥,“你们村那个眼睛看不见的人,管这么大一个戏团,不容易着嘞!现在,身体还好啊?”当然,也总会由衷地赞叹:“白岸戏,好戏!”
1978年正月初二,戏剧团到沙河市石盆村演出,一场大雪不期而至,被困在了石盆村。戏剧团一连演出10天,村里群众竟然也看得津津有味儿。
虽说占了当时文化娱乐生活不丰富的光,但至少说明村里的戏着实唱的不赖。双增姐夫的“三起三落”至今提起来,还令人称道。
爱干新鲜事
我哥常听收音机,爱接受新鲜事物,又喜欢琢磨事。在当时的条件下,用别人的话说是个爱干新鲜事的人。
改革开放不久,我哥从县综合厂请来食品师傅,教大侄女和侄女婿做饼干儿和月饼。
月饼用传统的煤炭火上下烘烤,炉熟的核桃仁、瓜子、芝麻、花生,附以葡萄干儿和青红丝伴馅儿,自家熬制的糖稀、卫生油和面做皮,刚出火炉的月饼,皮酥馅儿香,入口掉渣;久放出油,软而不硬,经年不坏。
80年代,送十几岁的侄子去南宫市学习修手表,成为白岸乡第一个修钟表的人。90年代,前往邯郸学习洗衣粉配方,自制洗衣粉。
自配老鼠药走村串户叫卖,效果良好、打出了名声。请别人代加工制作旋柿饼刀儿,质优价廉,卖到十里八乡。
虽说这些事对于一个正常人或现在看来不算啥,但对于一个眼睛看不见的人能在当时干出来,实属难能可贵。
当然,我哥也将爱琢磨的特点发挥到了生活中,他请木匠制作了一副骨牌,把骨牌上摸不准的5点和6点,改为“十号”和“等于号”。在与他人小打小闹的娱乐中,竟也赢得多输得少,令人称奇。
收废品的老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20年代初期,东到路罗,西到左权,南至沙河,北至浆水,一提起白岸村收废品的老王,做废品生意的几乎都知道。这段时期,是我哥后半生最为“风光”,也吃苦最多的时候。
为解决称重的问题,自制了杆秤,将斤拉成槽,两打成孔。刚开始时,拿着拨浪鼓,背上柴架在本村和四外村儿收酒瓶儿,废玻璃。
攒的多了,家里人帮着送到村罐头厂卖掉。后来,慢慢的纸箱子、废报纸、铁丝头儿等破烂儿都收。攒够一车,给沙河玻璃厂收废品的打电话前来拉走。
有一年,听说山西左权村里的酒瓶价格便宜,就搭村里秋贵的拉煤车上山西收酒瓶。
靠着收废品,我哥晚年不但生活无忧,还乐在其中。用他的话说,“夏天不离鸡蛋,冬天不离肉。养好身体,省着孩子们接济。”
可是,毕竟眼睛看不见,收废品时,绊跟头、走岔路、蹚河是经常的事。乡里乡亲的知道他不容易,都同情他,时不时地常帮衬着他。
一年冬天,去北坡村收废品,掉到了公路下边的玉米杆里,村里人拉起,活动了活动身子骨,所幸只是破了点儿皮,没有造成太大伤害。
还有一次,去鱼林沟村收酒瓶,掉在鱼林沟往路罗流水的水渠里,朱温坪村冯秋梅看见叫到家里烤衣服吃饭,并送到村外大路上。
对于自己遇到的危险事,回来之后他从不说,只告诉家里人,谁谁可不赖嘞,咋儿咋儿帮了我。
要家里人记住别人的好,能有机会就帮帮人家。这些事,都是后来别人给学的。

注:本文作者王二生,图片与文字无关!

最后小编隆重推荐有网购需求的朋友,可以看图扫码下载:

如果喜欢,请点这里

(0)

相关推荐

  • ​【金饭碗】/ 王立刚

    金饭碗 王立刚 牛池沟村位于甘县王村镇最西边,南与武兴县代家乡相邻,西临古硝河和麦河交汇处南段,三面环绕于麦河,隔沟与周城镇.梁村镇相望,因村南有一饮牛潦池和村子处于沟边而得名. 相传农师后稷曾在牛池 ...

  • 祁阳垃圾分类扮靓美丽乡村

    本报讯(通讯员 李新春 贺彪)村民们可以用家中的废品"垃圾"到村里"绿色超市"换取日常生活用品,既得到了实惠,又美化了环境.日前,祁阳县观音滩镇团胜村推出&qu ...

  • 山西苯胺污染事件:背靠'天脊'癌症村难自救(图)|半岛网

    从天脊集团泄漏了的苯胺顺着河沟流经王都庄周边宁静的山水田园.图为事故发生后工人在用活性炭筑坝净化水质. 苯胺顺着这条排污沟流经王都庄. 天脊集团厂区里装苯胺的大罐. 从流经王都庄的河沟里清理出的冰块. ...

  • 【故 居】/ 王立刚

    故居 王立刚 十寨村位于大山深处,是个名气很大的村寨.解放前,当地村民为防范土匪的侵扰,便在地形险要处建立了十个村寨,十寨村由此得名.十寨村的村民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村寨,居然出了一位副 ...

  • 【驻村工作队队长】/ 王立刚

    驻村工作队队长 王立刚 一 孟雄今年五十六岁,个头偏矮,肩阔腰圆,圆溜溜的眼晴在黑黑的脸上显得炯炯有神.从党办主任卸任后,他就清闲下来,上班时间不是喝茶看看报,就是与同事聊聊天,感觉生活枯燥无味.先前 ...

  • 从道光年间砖窑烧制出来的古建青砖

    据说,出岸村烧制青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甚至更早.早在2012年, 出岸古建青砖制作技艺就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要说出岸村大家可能不熟悉,要说雄安白洋淀.世界五百强企业华北石油想必知道的 ...

  • 爹是好爹,只是我没有尽好孝心(3)

    晚上8点多的时候,冰棺送到了.于是把爹抬到冰棺里,然后又把冰棺移到堂屋正中间.爹头东脚西.冰棺前面摆着供桌,供桌上点着两支长明灯,摆放着馒头之类的供品,还有一炉香.爹的遗像就摆放在长明灯的正中间. 在 ...

  • 暑期自驾拾遗之平顺棒峧

    --点击右上方<天地沐春风>添加关注-- 不知道拐了多少道急弯,在只适合农村拖拉机行走的盘山路上终于攀上山顶,但是并未看见导航所说的石坂村,在距离目标只有几百米的时候突然不再播报,好像这个 ...

  • 看哭了多少人!你是我的兵哥哥!也是我的夫!

    漫长的等待,浓浓的思念.兵哥哥你啥时候回来? 终于等到你 妻子和女儿为退伍的丈夫拉起了"欢迎你光荣回家"的横幅,等待!在此刻结束! 泪蛋蛋那个流啊!就冻成了冰蛋蛋 新疆军区红山嘴边 ...

  • 简简单单酱油拌饭,是许多人回忆里的味道

    可以说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与我合作的商家出题要用低盐酱油独立成菜.但是说实话,像这样只用一种调味品而且还是低盐的调味品来做菜确实有些让人头疼,毕竟咸度不够的话做出来的菜根本就没法吃啊,再加上北方人自来 ...

  • 这些老北京人回忆的“穷吃食”,有的备受欢迎,有的早已消失!

    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顺益兴四合院",每日更新四合院信息.新鲜资讯,北京政策等--记得关注! 这些老北京人回忆的"穷吃食",有的备受欢迎,有的早已消失! 熟悉老北 ...

  • 明星们的老照片, 年轻时的赵雅芝, 扮萝莉的王祖贤, 张张引人回忆

    点击加载图片 这张照片真的是有趣,还画了小胡子与小眼镜,长大后的她在90年代的香港娱乐圈是公认的大美女,你猜到她是谁了吗? 点击加载图片 林凤娇,说起她的话,第一印象就是她是成龙的老婆,年轻时候的林凤 ...

  • 几代人回忆的广州老街,曾险遭拆除,如今成网红景点人流量暴增!

    来到广州旅游,你应该知道,这里不止有着高楼林立的摩天大厦,还有着承载历史文化气息的老街,比如曾是荔湾区经济核心的恩宁路. 这条建于1931年的老街,是当时西关最繁华的区域,洋行.戏台.服饰店.餐厅等应 ...

  • 那些让四川人回忆起儿时的红糖美食,外地的朋友,你们吃过几种

    四川自古广种甘蔗,是著名的产糖区,四川内江号称"甜城",四川将红糖用到了极致,四川小吃中,红糖可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调味品. 话不多说,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些,能够勾起四川人民儿时回忆的 ...

  • 一首老歌《太阳岛上》, 原唱郑绪岚再次演唱, 听得让人回忆满满

    一首老歌《太阳岛上》, 原唱郑绪岚再次演唱, 听得让人回忆满满

  • 勾起我们关城人回忆的老物件

    家家有,家家这样吊着,防老鼠挺好. 有点条件的,人口多,有空屋子,弄个磨坊. 咱们村还有这东西呢 这个书包,八零后都不怎么熟悉. 九零后不熟悉的提灯 谁家有个军用水壶,很让人羡慕. 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吗 ...

  • 最了解日本的人——回忆廖承志

    现任东日本国际大学客座教授的西园寺一晃先生是中日友好界的名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每每有年轻记者采访他时,他都会讲起周恩来总理勉励他广交朋友,为中日友好做贡献的故事.而更加令记者惊奇的是,西园寺先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