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太行之邢台内丘邢窑游记(下篇)

过个年,真的让我很懒散,拖延症是越发严重了。一篇游记写写停停,停下来就很难找到灵感了。不喜欢我这种症状,得治啊!

接上文,下午两点,我们来到邢窑博物馆。这里距邢窑遗址博物馆就八百米,走着十分钟就到了。很喜欢余光中的一句话“旅行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嗯,我觉得,旅行是一种改变,是一种见识。这里是白瓷的诞生地,走,跟我进去听听关于白瓷的故事。

邢窑博物馆,位于内丘县城中兴北大街和北环交叉口。该馆做南朝北,门口上方,设计高低不同的碗形造型,是借鉴了唐代白瓷的风格。独特的建筑,展示着白瓷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进馆内,感觉像个迷宫,充满神秘感。太多的现代元素,跟我想象中不太一样。这匹骆驼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在很多地方都有其身影。丝绸之路,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三宝,丝绸、瓷器、茶叶、承载了厚重的文化。

我喜欢这两把剑。一把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剑,一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圆首圆茎箍兽面纹格青铜剑。我喜欢看《国家宝藏》的节目,曾看过一期介绍青铜器的故事。最早期,青铜器出现过一个两难问题,含锡量低的青铜剑韧性好,但是硬度不够高。含锡量高,硬度提高了,其韧性又会降低,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停的铸造,锻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铜兵器走上一条邪路,一味增加含锡量来提高硬度,可以说已经断绝了改善其韧性的途径。不过,剑的外形还是很漂亮的。

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的瓷器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历经春秋战国时期,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烧制的青瓷开始各具特色。

青瓷的烧制技术是在北朝时期传入北方地区的。从北朝时期墓葬出土的青瓷片得以证实,早期北朝的青瓷器,不同于南方地区的地方性特征。邢窑北朝青瓷胎釉中含铁量高,色泽呈青灰色,形状成色多种多样。邢窑烧制青瓷始于北朝,初唐时期的烧制量,因受到白瓷的冲击而有所下降。

景德镇的陶瓷享誉全世界,其实,内丘是创制白瓷的最早期,不知何故没有一直延续传承下去。早期白瓷的创烧与成熟,也是中国古代瓷器,创烧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技术进步改革。白瓷是在北方地区改善青瓷质量过程中产生的,邢窑白瓷创烧是在北朝后期,隋代已经达到成熟,所以,白瓷是中国烧制白瓷的窑厂。

我好喜欢这个造型,由于馆内灯光反射,我这么拍也拍不好,急死我了。它叫白釉黑彩鹅柄三足炉,听着很绕口吧?最开始关注这些古文化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收藏之类的节目看多了,发现器物名字绕口是那个时期的共性。

这件器物是唐代的,高17厘米,口径14.5厘米,圆唇,折沿外翻,沿面内曲,直腹圆底,腹侧置曲形鹅首柄。与对称的另一端口沿部附立瓣形鹅尾,底附高扁蹄足三个。1990年四里铺出土,属国家二级保护文物,也是邢窑的镇馆之宝。

白瓷又分为细白瓷和粗白瓷两种,细白瓷是专供皇室贵族之用。隋唐时期,邢窑瓷器的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开始出现了具有字款的专用烧制,如落款为“官”,“盈”,“大盈”,“翰林”,“进奉”等等。细白瓷,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玉,釉质莹润,很受欢迎。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有较高的开放性与自由度。唐朝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迄今为止寿命最长的封建王朝。唐朝崇尚的“中肥浓丽,热烈放姿”,不是单纯指女性体态上的肥瘦。白瓷也体现出一种“磅礴大气”,“恢弘壮阔”的精神。

粗白瓷,是针对胎质粗细而言,邢窑粗白瓷还分两种。一种是胎色灰白,施白色化妆土,釉质较细,还有细碎的纹片。另一种是胎质比较白,胎体致密,胎色较淡。粗白瓷产量很大,曾说:“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地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比较贫民化,接地气儿,老百姓也用得起。

窑炉改进是向着最合理,最省材,升温快的方向发展。提高烧制温度,烧制技术的改进,工具的更新,后来,出现了模具,增加了装饰工艺。我个人认为,各有各的特色吧!改进之后,虽然瓷器更漂亮了,更赏心悦目了,但是,少了远古时代那种手工制作的味道。这里有个展厅,是专门对外销售瓷器的。有茶具,有墙饰,有摆件儿……价位从上百到几千不等。

这是一种透影白瓷,是隋代邢窑一种最精细的瓷器。具有半脱骨,胎质坚致细密的特色,釉色洁白莹润,透影性强。可以达到光照见影的程度。

这些瓷片是考古学者在隋代地层灰坑发现的,经过研究分析,胎釉中加了钾石原料。还掺了石英矿物,堪称陶瓷史上的奇迹。很可惜的是,出土的这些瓷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就像这个透影白瓷,如果完好如初,得有多漂亮啊!

素瓷之美,美在神韵。浏览着展柜内的各自瓷器,有艺术的价值,有历史的厚重。美来源于生活,制陶者善于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把人的思想和感情融合在器皿上。让每一件瓷器都有了生命,有了故事。

一张白纸才好画出最美的图画,一领白瓷,方可演绎出变幻万千的彩绘瓷器。邢窑历史千古之谜,白瓷的奇迹再现。

作者简介:宁儿

(0)

相关推荐

  • 邓梅格:北方早期白瓷浅议

    [内容提要]以北方地区窑场出土的早期白瓷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墓葬出土材料,从制瓷工艺视角来探讨该类瓷器产生.发展乃至成熟的相关问题.经分析,这些问题与青瓷烧造技术的改进.北方传统釉陶的生产技术,以及& ...

  • 李鑫:唐代早期白瓷的生产与流通

    中国考古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小时前 摘要:本文通过对墓葬出土白瓷的分析,探讨了唐代早期白瓷产品的流通与分布,揭示出其对长安.洛阳两都市场的依赖和尚属奢侈品的商品属性.唐代早期出土白瓷主要为巩义窑产 ...

  • 白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

    今天我们的日用瓷里纯白瓷器随处可见. 然而古代的中国,纯白的白瓷 是突破了极大的技术壁垒方能烧成, 在此之前,青瓷一家独大. 唐朝时期,瓷器出现"南青北白"的新格局. 以邢窑为首的 ...

  • 魅力太行之邢台内丘邢窑游记(上篇)

    年,是越来越没意思,越过越没味儿.唯一值得念好的地方,就是趁着过年可以悠闲那么几日.在家待着实在无趣,出去玩儿吧!看看朋友圈的动态,不是堵车正闹心,就是各地人满为患.呜嚷呜嚷的人头攒动,让我心生恐惧. ...

  • 火龙果采摘季!邢台内丘的火龙果成熟了,周末约起来~

    火龙果对于大家来说一定不陌生,作为大家最爱吃的水果之一,各大超市.水果店市场.小摊贩都在卖,但是,吃过火龙果的你,知道是怎么生长的吗? 亲自去采摘一下不就知道咯!现在正是火龙果成熟的时候,熟透的火龙果 ...

  • 魅力太行之——邢台仙界山游记

    两个月暑假,相信所有妈妈被孩子闹腾的,都是要疯掉的节奏吧?我也一样,想带她们出去玩儿,说什么我的暑假我做主,一副任何事儿都没商量的架势.整整一个暑假,我欠下自己一场又一场的旅行.暑假过后第三天,各就各 ...

  • 魅力太行之——邢台石楼大院菜树沟

    菜树沟地处太行山区白云山东崖下,村南有新修的"抗大"旅游专线通过,距邢台市区40余公里,属邢台县浆水镇管辖.全村现有413人,均为汉族,山场面积约有5500亩,耕地307亩,经济以 ...

  • 魅力太行之——邢台古堡石楼鱼林沟

    古堡石楼鱼林沟 鱼林沟村位于邢台县路罗镇西北,从路罗沿323省道西行一公里就到了鱼林沟南口.据沟口石碑记载,清朝初年李.赵.郭姓分别从菜树沟.桃树坪.浆水搬迁而来,在此立村. 后来,有杨.朱.胡.安姓 ...

  • 魅力太行之邢台天梯山游记

    我的小城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比如夜里霓虹闪烁:是绚烂多姿的,比如公园景色更替:是繁荣热闹的,比如街道车水马龙.可能骨子里就是喜欢那种田园牧歌的意境,难隔十天半月就想去空旷的地方待会儿.又想去爬山了,说 ...

  • 魅力太行之邢台古村落——“太行仙阙”小戈廖

    小戈廖村原名小旮旯,隶属邢台县路罗镇,地处路罗川北侧的一条沟谷中,四面环山,南距323省道一华里. 该村地理位置优越,尤其是邢汾高速公路的通车,大大方便了小戈廖村与山西和邢台市区的联系. 小戈廖村有村 ...

  • 魅力太行之邢台古村落——白马河边东石善

    石善村名的来历源自一个神话传说.很久以前的建村初期,这里常发洪水.一年夏天,阴雨连绵,暴雨如注,山洪暴发,冲毁了田地和道路,冲走了家禽和牲畜. 万般无奈,村民集中到村后十八亩高地屈膝长跪,祈求上苍保佑 ...

  • 魅力太行之邢台时村大石桥的美丽传说

    公元1697年(清朝康熙三十六年)时村霍氏第十四代先祖霍起兆带头捐资(当时叫输资)修建时村大石桥(即福禄桥),被誉为建桥输资第一人(有石碑为证).他们就地取材,节约开支. 时隔三百年,至今桥西边河南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