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太行之邢台内丘邢窑游记(下篇)
过个年,真的让我很懒散,拖延症是越发严重了。一篇游记写写停停,停下来就很难找到灵感了。不喜欢我这种症状,得治啊!
接上文,下午两点,我们来到邢窑博物馆。这里距邢窑遗址博物馆就八百米,走着十分钟就到了。很喜欢余光中的一句话“旅行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嗯,我觉得,旅行是一种改变,是一种见识。这里是白瓷的诞生地,走,跟我进去听听关于白瓷的故事。
邢窑博物馆,位于内丘县城中兴北大街和北环交叉口。该馆做南朝北,门口上方,设计高低不同的碗形造型,是借鉴了唐代白瓷的风格。独特的建筑,展示着白瓷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进馆内,感觉像个迷宫,充满神秘感。太多的现代元素,跟我想象中不太一样。这匹骆驼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在很多地方都有其身影。丝绸之路,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三宝,丝绸、瓷器、茶叶、承载了厚重的文化。
我喜欢这两把剑。一把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剑,一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圆首圆茎箍兽面纹格青铜剑。我喜欢看《国家宝藏》的节目,曾看过一期介绍青铜器的故事。最早期,青铜器出现过一个两难问题,含锡量低的青铜剑韧性好,但是硬度不够高。含锡量高,硬度提高了,其韧性又会降低,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停的铸造,锻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铜兵器走上一条邪路,一味增加含锡量来提高硬度,可以说已经断绝了改善其韧性的途径。不过,剑的外形还是很漂亮的。
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的瓷器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历经春秋战国时期,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烧制的青瓷开始各具特色。
青瓷的烧制技术是在北朝时期传入北方地区的。从北朝时期墓葬出土的青瓷片得以证实,早期北朝的青瓷器,不同于南方地区的地方性特征。邢窑北朝青瓷胎釉中含铁量高,色泽呈青灰色,形状成色多种多样。邢窑烧制青瓷始于北朝,初唐时期的烧制量,因受到白瓷的冲击而有所下降。
景德镇的陶瓷享誉全世界,其实,内丘是创制白瓷的最早期,不知何故没有一直延续传承下去。早期白瓷的创烧与成熟,也是中国古代瓷器,创烧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技术进步改革。白瓷是在北方地区改善青瓷质量过程中产生的,邢窑白瓷创烧是在北朝后期,隋代已经达到成熟,所以,白瓷是中国烧制白瓷的窑厂。
我好喜欢这个造型,由于馆内灯光反射,我这么拍也拍不好,急死我了。它叫白釉黑彩鹅柄三足炉,听着很绕口吧?最开始关注这些古文化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收藏之类的节目看多了,发现器物名字绕口是那个时期的共性。
这件器物是唐代的,高17厘米,口径14.5厘米,圆唇,折沿外翻,沿面内曲,直腹圆底,腹侧置曲形鹅首柄。与对称的另一端口沿部附立瓣形鹅尾,底附高扁蹄足三个。1990年四里铺出土,属国家二级保护文物,也是邢窑的镇馆之宝。
白瓷又分为细白瓷和粗白瓷两种,细白瓷是专供皇室贵族之用。隋唐时期,邢窑瓷器的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开始出现了具有字款的专用烧制,如落款为“官”,“盈”,“大盈”,“翰林”,“进奉”等等。细白瓷,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玉,釉质莹润,很受欢迎。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有较高的开放性与自由度。唐朝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迄今为止寿命最长的封建王朝。唐朝崇尚的“中肥浓丽,热烈放姿”,不是单纯指女性体态上的肥瘦。白瓷也体现出一种“磅礴大气”,“恢弘壮阔”的精神。
粗白瓷,是针对胎质粗细而言,邢窑粗白瓷还分两种。一种是胎色灰白,施白色化妆土,釉质较细,还有细碎的纹片。另一种是胎质比较白,胎体致密,胎色较淡。粗白瓷产量很大,曾说:“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地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比较贫民化,接地气儿,老百姓也用得起。
窑炉改进是向着最合理,最省材,升温快的方向发展。提高烧制温度,烧制技术的改进,工具的更新,后来,出现了模具,增加了装饰工艺。我个人认为,各有各的特色吧!改进之后,虽然瓷器更漂亮了,更赏心悦目了,但是,少了远古时代那种手工制作的味道。这里有个展厅,是专门对外销售瓷器的。有茶具,有墙饰,有摆件儿……价位从上百到几千不等。
这是一种透影白瓷,是隋代邢窑一种最精细的瓷器。具有半脱骨,胎质坚致细密的特色,釉色洁白莹润,透影性强。可以达到光照见影的程度。
这些瓷片是考古学者在隋代地层灰坑发现的,经过研究分析,胎釉中加了钾石原料。还掺了石英矿物,堪称陶瓷史上的奇迹。很可惜的是,出土的这些瓷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就像这个透影白瓷,如果完好如初,得有多漂亮啊!
素瓷之美,美在神韵。浏览着展柜内的各自瓷器,有艺术的价值,有历史的厚重。美来源于生活,制陶者善于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把人的思想和感情融合在器皿上。让每一件瓷器都有了生命,有了故事。
一张白纸才好画出最美的图画,一领白瓷,方可演绎出变幻万千的彩绘瓷器。邢窑历史千古之谜,白瓷的奇迹再现。
作者简介: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