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内家拳”原来是通臂拳\明朝《通臂拳谱》探秘

明朝《通臂拳谱》探秘

作者:周全,字淮颖,怀庆府人氏。

  笔者从朋友处得到一本《通臂拳谱》,细读之下颇有收获,发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拳学史料。此《通臂拳谱》乃明末周全所作。周全。字淮颖。怀庆府人氏。周在《通臂拳自叙》中写到:“大明崇祯岁次甲申仲春上浣之吉,大梁后学周全淮颖甫书于育英斋:至今二十余载,稿换数次,创为此谱,大清康熙岁次乙巳孟秋之吉重书。”即说拳谱初稿于崇祯甲申年(1644年),数易其稿,完稿于康熙乙巳即康熙四年(1665年),前后跨度二十二年,时值明末清初,初创于明代,定稿于清初。周全谱中交待通臂拳乃始师董成得自于山中通臂老猿仙,故取拳名为“通臂”,至周全已是六传。对于此谱的真伪,张全海先生曾从文字上考证确为明末清初的作品,如文中有几处用字有避明朝讳字的痕迹,如避明熹宗“由”字代以“繇”,且避康熙帝玄烨讳字“玄”(玄字缺笔),而又不避雍正帝的讳字“祯”以及乾隆帝弘历的讳字“弘”。(见张全海文《<通臂拳谱>初考》)《自叙》中还提到周全本人曾研习过的拳法有:太祖关东行拳、南唐二十四腿、叶家炮拳、周家斜踢、沙家猾拳、温家架势、刘聚短打、绵张短打等,这些都是在明代流行的拳法。通臂拳历史悠久,但是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却很少,现在的通背(臂)拳资料多是后世整理的资料,对于历史起源等讲述多模糊不清,像这样作于明代的拳谱,对于历史研究等会有极高的价值。  

  通背还是通臂  

  通背(臂)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京津、关东等地广泛流传。那么,到底是“通背”还是“通臂”呢?在民间多使用“通臂”,在1983年国家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时。是统一将“通臂”全部写成了“通背”,至于“通备”则是武术家马凤图将戳脚、翻子、披挂、八极、通臂等多个拳种综合的混合称谓,表达了马先生“通神达化,体用兼备”的武学思想。

  通臂拳的起源大都和“通臂猿猴”有关,是不是得自猿仙的传授实难证实,但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从通臂猿的身上吸取了灵感是毫无疑问的。通臂猿两臂长而有力,传说通臂猿的两臂相通,串通如一,可任意伸缩长短,这也正是通臂拳所要求证的功能和境地。拳名通臂,其所追求目标显而易见。后来传人又依据“力由背发,始由足,贯于背”之原理称之为通背,通即通达之意,背乃人之脊背。(见修剑痴修订《五行通背拳谱》)传统上多写成“通臂”,国家为了统一才写成“通背”,所以现在“通臂”和“通背”做通用。然查古籍并无“通背拳”的写法,例如明《通臂拳谱》、清黄百家《内家拳法》中皆为“通臂”,少林寺的拳谱中也为“通臂”,另在博爱唐村发现的《李氏家谱》中也记载是“通臂功”,可见原貌如此。

  武术发力讲究整劲,劲整则需要浑然而动,一动无不动,周身一体,发力时势必两臂同动,前后对争,“前手打人,后手用力”。《内家拳法》中日:“通臂,长拳也。”即是说使两臂贯通可以使拳攻击加长。这正是“通臂”的真义,通臂猿猴的天性。但是很多人把这句话看做是名词的解释,而不曾认识到他的技术层面和具体内涵,落于名相。而通背的命名,正和太极拳“力发于脊”的理论相同。脊椎贯穿上下,形成了人体五弓中的主弓——身弓,脊背能够贯通成为一块,则具备了武术发力的要素。所以。通臂和通背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武术的窍道,都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武术的本质。在练功的过程中,练习者对于“通背”和“通臂”都会有不同的体证和感悟。一般是求通臂而得通背,先通背而后通臂。

明《通臂拳谱》技术体系  

  《通臂拳谱》分三部分内容,一为拳法,包括六路和变拳十款;二为冷兵,包括长兵、短兵以及贴身寸兵等;三为内功心法和药方。

  拳法六路和变拳十款是通臂拳的主体内容。六路又细分为母法、护法和破法,以及破中护、破中破和截法。其中六路母法和六路护法有详细的动作解说,六路母法分别为:第一路双手闭单拳、第二路二路钻、第三路佚名、第四路左穿颏、第五路通袖、第六路虎坐穿膝。拳谱中有“名堂”一词,在此处做“名称、名目”解,名堂亦写成“明堂”,典出唐时刘允沦之《明堂赋》。现代通背拳中还有一套明堂拳,这套明堂拳是祁氏通背第二代传人李忠向一位韩姓老道学来的,在传统相学里面称鼻子为明堂,以其位居脸部正中命名。六路破法和六路破中护法只写了总诀,六路破法包括:第一路玉女穿梭、第二路单凤打耳、第三路拨叶寻桃、第四路立犁提、第五路刘海戏蟾、第六路里搂外上似旋风:六路破中破和六路截法只列了拳势目录。

  变拳十款分为:一贿、二进、三走、四扣、五开、六靠、七要、八揽、九踩、十问。贿即守法,以静待动之意。前后左右各六,共二十四贿。进即进攻,分为六路总进和七十二奇进(实为七十四进)。在此部分,作者着重图谱详解了十三势,“予将护破内选择一十三势以示来兹”,并有《通臂行拳十三势歌》一首。十三势为:顺步单撒胫势、白猿双抱树势、白猿单抱树势、行者扳高崖势、月下偷桃势、执法观山势、迎风铁扇势、刘海戏蟾势、白猿献果势、狮子抱球势、力大千斤照势、白鹅晾翅势、駈骝操马势以及子路拱立势。

  走即步法,指出步法的重要性“手上功夫一年而步法倍之”。有单插花、双插花、倒插花、八揽步、卒路步。涵盖了前、后、左、右、中五种形式。寸步、垫步、过步、践步等类型。扣法即擒拿,是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共有六扣三十六拿。开法即解脱之法,即有揭法、颚法、提法、剪法、扭法、纽法、崩法、磕法、撑法、展法十种。

  靠即跌法,分为六靠,每靠三式,即古之沾衣十八跌。六靠为:雄靠、威靠、裹靠、冲靠、挨靠、伏靠。要即七个要点。对应人身上、下、左、右、中、前、后七道关隘,是“拳中拔选精微之极之着”。揽法是纵横接击之法,能以柔克刚。踩法即腿法,介绍了九种:迎踩、硬踩、截踩、弹踩、通踩、蹁踩、软踩、踹躁、蹚蹴。问法是论拳通变,通过师徒问答展示百问百答的雄略之才。

  拳械部分包括样式图和部分动作谱。即有七寸金、明机、魏华棒、通臂子、藏机、铧锅挝、枣穰槊、檐枪、宣府双刀、金家小枪共十种。多为贴身短兵,方便实用,二三尺的短兵上都设有绳套,以防脱手。谱有枣穰槊六路母法、魏华棒前六路谱、汉室五门单刀谱、宣府双刀谱、金家小枪谱(九路)等。金家小枪“长一丈二尺。九尺亦可”,从其枪谱来看正是六合枪的演变。古代六合枪是大枪。历代都称作“丈八”长枪,而此谱中丈二长的枪被称为小枪,枪法后来在民间传播,尺寸有所缩短,《通臂拳谱》中记载了这一现象。

  第三部分《演重手法说》因原本缺失,已无法看到其内容。仅由目录可知包含有“行功十段锦”以及“授射心法”等等。

  是否通臂同门  

  现代通背(臂)拳的流派很多,如:白猿通背、祁氏通背、五行通背、洪洞通背、两翼通背、五猴通背、六合通背、少林通背、猿仙通背、合一通背、二郎通臂等。那么,这么多种的通背名称的拳种有没有关系?抑或是名称上的巧合呢?

  从内容体系和风格特点上看,各种通背的确大相径庭。理论上也有诸多不同,很多学者包括传人都认为各成系统,没有关系。但是,各“通背”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的相通之处,例如起源都和猿猴相关,统称通臂门或白猿门,白猿通臂传说是白猿公所传,祁家通臂早亦称为通臂猿猴拳,或称祁家通背猿拳门。两翼通背又称为两曦猿拳,少林寺的拳谱中有“通臂者,猿拳也”之说,明《通臂拳谱》也明确说明拳术得自于山中猿仙。也称为通臂猿拳。由此也可见,此拳的确切命名应该是“通臂拳”,因为民国时通臂拳大家修剑痴先生借鉴了太极拳的理论,由“力由背发”之意而写成通背,后来国家的统一定名也受此影响。

  清黄百家《内家拳法》中记载了内家拳的体系,其主体包括六路和十段锦,无独有偶,明《通臂拳谱》中所载的技术体系也是以六路和十段锦为基本内容,因此黄百家记述的“佑神通臂”极有可能和《通臂拳谱》中董成的通臂猿拳相同。六路在通臂拳体系中一直占重要地位,现代通背套路中有六路总手,五行通背中也有六路站状和六路行状等。《通臂拳谱》中六路母法每路四招,共计二十四着,使人惊奇的是,现代通背(臂)拳中也都明显留有二十四势的痕迹,白猿通背拳即以二十四势为主(包括四大名山、八手连拳、十二连炮),诀日“心猿心意与心极,二十四势藏妙意”,通背串珠也为六趟二十四手,老祁派有通背二十四势单操,也是六趟二十四手,流传在沧州的通臂拳又称之为通臂二十四势。《通臂拳谱》中记录了手法共计三十六手,巧合的是,《内家拳法》中记录了三十五手。《通臂拳谱》中有三十六手、七十二进,而祁家通臂恰巧也分成三十六手、七十二散传。《通臂拳谱》记载了正拳总目一百单八着。祁家通臂三十六手、七十二散传合计一百单八势操手,洪洞通背同样是称一百零八势,焦作猿仙通背也是称一百零八势。白猿通臂又有行拳的说法,武田熙在《通背拳法》中写到“清真教人练通背门者称行门、行拳”,即是说牛街回族将通臂称作行拳,例如其中有通背行拳二十四手,无独有偶,《通臂拳谱》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有《通臂行拳十三势歌》一首,《行拳预识箴》一首。《通臂拳谱》中有“变拳十款”,即是把全部武学的内容概括为十类来阐述。猿仙通背也有此十款,历代相传视为核心,尤其是其“十开法”和“六靠十八跌”和《通臂拳谱》中所载完全相同。在《通臂拳谱》中所记载的拳式如“靠肘”、“切肩”、“劈山”、“攒掌”、“抹眉”、“吊手”等依然是现代通背拳中的标志性动作。

  读者也许会说,且慢,仅仅比较这些数字是不是太牵强了呢?那么,偶然之中有没有必然存在呢?一项技术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差异,更何况武术本身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但是一般来说无论内容错乱了多少,名字也不会出错。何况其间还会有很多有意的改变。正如“六合枪”,流传了一千年依然是老名字,但是看看各家的内容,可谓是千差万别。但是,差别再大,同门的痕迹依然历历可见。

  也说内家拳法  

  清内家拳传人黄百家的《内家拳法》中有:“佑神通臂为最高”,可见,通臂拳和内家拳的确大有渊源。依据清初史学家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的记载,内家拳源于宋张三峰。张三峰始学于少林,得其精微奥诣,复从而翻之,另创内家一派。张三峰拳法后传至关中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在浙江的一支,明嘉靖年间张松溪为最(据《宁波府志》记载:张师为孙十三老,远承宋之张三峰),张传四明叶近泉,叶传单思南,单传王征南(见于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传黄百家,黄百家将其秘传歌诀,诠加注释,著成《内家拳法》。近代乃有把太极拳说为明张三丰所创,并把张三丰混同于宋之张三峰,于是太极拳也就等同于内家拳的说法。

  黄百家《内家拳法》和明《通臂拳谱》都同样以六路和十段锦为主,这是二者有渊源的铁证。请看《通臂拳谱》中的动作描述:“以右手当先,左手列于左乳之上,前手阳而后手阴,前手与腮相平,将后肘一拽,前手一撩,着名撩颏。”这就是两臂贯通,前击后拽的发力方式。两臂贯通对争还可以明显增加击打距离,所以《内家拳法》中说:“通臂,长拳也。”而今“探肩长臂、放长击远”几乎成了通背拳的标志特征。再看黄百家对于其“六路”的诠释:“右手先阴出长拳,左手伏乳。左手从右拳下亦出长拳,右手伏乳,共四长拳。足连枝,随长拳微搓挪左右。凡长拳俱要对直手背,向内向外者即病法中戳拳。”两者的动作描述何其相似乃尔,不仅如此,直到今天通背拳的动作还是如此这般。

  《内家拳法》中还有若干名色和《通臂拳谱》相同,如“迎风铁扇”、“分心十字”、“舜子投井”、“猿猴献果”等。可见,黄百家所说的“佑神通臂”的确应是通臂猿拳。那么,内家拳就是通臂拳吗?或许还不能如此简单对等。早有研究者指出,《内家拳法》中“虎抱头”和“四把腰”是否和心意六合拳有关呢?内家拳是宋代武当丹士张j峰所创,是他先学少林功夫,而后综合所学,归纳出新的结果,所以内家拳必然包含多种拳法的元素。从内家拳和通臂拳的对比中可见,通臂拳应在内家拳中占重要位置。《少林衣钵真传》(清代伪书,螳螂门所作)中的一句话可以为其做精辟概括:“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臂为母。”即是说有很多内容是来自于通臂的体系或者吸取了通臂劲的内涵。任何一个拳种都不是独自生成的,对外门拳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融合。戚继光吸收了民间拳法一十六家创编了“三十二势”,《少林衣钵真传》中列举了“十八家拳祖姓名”,可见少林拳(螳螂拳)的形成也融合了多种技术。《通臂拳谱》中,在“靠法”中有注释日:“此法亦同内河占衣十八跌也”,在“踩法”中有注释日:“此踩者即弘拳关西拳下七搬等腿法也。”可见通臂拳也吸收了多种拳法的内容。

  通臂拳是仿生的拳术,而其仿生并不仅限于猿猴,猿仙通背拳所最核心的乃是“鸡腿猴形”,还有要诀如“头须虚领顶起、腰似鸡呜卷尾、拳似山羊抵头、指如蜻蜓点水、脚似紫燕穿林”。现代通背也是如此,如通背拳要领“腰似蛇行、胯似奔马、膝似寒鸡、脚似旋钻”等更是为人所周知。修剑痴先生的修谱中有精彩而详细的描述:“大如大鹏展翼,小如猿猴缩身,狠如旋鹰猎兔,凶如吼狮发威,轻如紫燕抄水,捷如鹞子翻胸,斗如金鸡夺魁。稳如仙鹤舒顶,活如白蛇出洞,灵如狸猫扑鼠,卧似玉鹿伏草,闯似烈马奔槽,静似绵羊嚼叶,蹿似金犬出猎,遁似玉兔离窟。”请看《通臂拳谱》中对步法的叙述:“先进左脚一小步,后进右脚一大步,左脚随后一趿,将膝头顶于有膝鬼眼穴内。”这不就是心意拳所说的“弯套弯”的鸡形步吗?不仅如此,其中还包含了心意拳理论的“起、随、追”之要法。心意拳以六艺做基础,以十形为代表作,完全形象化,是最具有艺术特质的一个拳种。仿生象形,外取诸物,这种形象思维一直是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更是武术创作的灵魂所在。

  那么,何为内家拳呢?武林前辈大多不认同拳有内外家之分,考内外家有少林武当说、舶来本土说、刚柔动静说,都一一被人批驳。其实内家者,即含秘不外传之意,因其珍贵,所以珍秘。而为张三峰视为珍秘的拳法其中就包括通臂拳,而内家拳又不仅仅是通臂拳,还包含有其他元素。

  从黄百家之后,内家拳不知所踪,一百多年以后,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兴起,并被称之为内家拳。然而这三门拳种往前追溯,无一不是曾受到过明代通臂拳的影响,看来真是无巧不成书,冥冥中自有主宰。风水轮流转,转了几百年内家拳的名字终究不曾旁落谁家,岂不是天意。

  通臂渊源浅探  

  据《中华武术图典》(康戈武主编)中的分类,近现代流传的通臂拳主要有“祁家通背”、“白猿通背”、“劈挂通臂”三种。披挂通臂其实是通臂拳和披挂拳的融合。白猿通背为清末(咸丰)山东人鲁云清(一说任十)在北京所传,首传石鸿胜,主要流传于北京牛街一带,在回民中盛传。白猿通臂往上追溯一说始自陈抟老祖,又传白猿道人司徒玄空,一说始自春秋战国时白猿公,皆缈无可稽。祁家通背是清道光年间浙江(一说河南或山西)人祁信在河北所传,其子祁太昌有所发展,故有“老祁”、“少祁”两派之说,主要流传于河北、京津、辽东一带。修剑痴的五行通背属少祁一派,其往前追溯至云蒙山鬼谷子为始祖,现代史学家皆认为伪托。

  另有两翼通背为清末同治年间山东人刘义所传,刘义曾投身宋景诗的农民起义军,兵败后流落到河北冀县一带。其拳式以十二连招(前六招、后六招)为代表。洪洞通背拳来源最清楚。源自于清乾隆年间河南镖师郭永福。洪洞通背拳谱和河南陈家沟的108式长拳拳谱完全相同,可知在陈家沟的确也有过通背拳的存在,只是久已失传。根据博爱《李氏家谱》的记载可知,在明末时博爱已经有了通臂拳。据最新考证,郭永福则更可能是博爱县七方村人氏,郭姓是七方村的老居户。现今在博爱地区还有此通臂108式的承传,有谱,与洪洞谱相同。

  回顾通臂(背)拳历史,可查的都在明末和清代以内。白猿之说仅是传说,但也不可遽断为伪托,想来必有其来历也。司徒玄空被伪托为峨嵋道人,何以故?峨嵋山盛产猕猴故。然而。以猕猴著称的还有一处,那就是河南焦作的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位于今济源、修武县等境内。《通臂拳谱》中记载通臂拳源自于董成受授于山中通臂老猿,今焦作猿仙通背拳也是董成一支的传人。只不过对于发源问题述说有所不同。据猿仙通背传人许伟战先生介绍,猿仙通背来源于修武县净影寺(始建于隋),净影寺位于青龙峡景区,为太行猕猴的主要栖息地,传说北宋时期净影寺僧人依据山中猕猴编创了此拳,并由净影寺僧人传到了少林寺。窃以为受太行山猕猴的启发而创通臂拳的说法较为切合实际,这也是通臂拳和猿拳及白猿之说有割舍不断联系的来源了。至于创始年代,则缺乏史料的记载,难以作定论。《通臂拳谱·明师博问》中说:“通臂猿拳出自明时。”则是说通臂拳起源于明代,由此也可见《明师博问》篇出于清代,应该是周全所作,谱中虽说起源于明代,但记述粗略不详,不排除前推的可能。依谱载,从董成到明末周全记谱时已传有七代了,那么,通臂拳的历史至少也在明初,甚或更早。

  通臂拳最早的记录在何时呢?传说宋代少林寺就曾传习“韩通通臂”,韩通是五代后周的军事将领。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带军突入都城东京,韩通闻变抵抗,被杀。在古代评书和小说里面被演绎出“赵匡胤三打韩通”的故事。如果当时韩通使用的就是通臂拳,那么通臂拳的历史可从宋之前起。

  也许通臂拳的历史不止于明朝,韩通通臂拳是在宋代,张三峰创内家拳也是在宋代,依此为据,似乎可以做这样的大胆揣测:

  在唐朝或在唐后五代时期,修武县净影寺的寺僧喜武健身,在和猕猴朝夕相处中获得灵感,编创了通臂拳,也称猿拳。由于僧人的流动,通臂拳传人了嵩山少林寺。由于五代时后周名将韩通习通臂拳出名,所以在宋代少林寺的通臂拳又称为韩通通臂。通臂拳因其科学性声名远播,在民间广泛流传,后世拳种大多从中借鉴,在现代的很多拳种中都留有痕迹。而通臂拳本身也各因授受不同,形成了多种流派,风格各异,各有发展。单表张三峰一支,张三峰出家少林,亦习通臂,后人武当山修行,武功通神。张三峰综合一生的武学精华,秘密授予弟子,因为简单有效秘不示人,称为内家拳法。因为传授的隐秘,门庭不广,几乎以单传形式延续。至明代有宁波张松溪,功夫声噪一时,以赢瘦之躯,轻取少林武僧。张后无子,其徒一二,不尽其传。张传叶近泉,叶传单思南,单传王征南,王传黄百家。黄百家以文人习武,为免遗忘而著《内家拳法》留世。自百家以后,此门功夫叉潜无踪迹,三百年来未尝一闻。而内家拳的神话却在代代演绎着,像世间的草木重复着一遍遍的枯荣繁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