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在隆兴寺内,发现抱厦有三处“妙”用,古代匠人真的聪明
古代建筑纷繁多样,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自近代以来,古建专家们对我国现存的古建,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和维护,有不少令人惊奇的发现,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古建之美。比如,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曾考察过隆兴寺,而且还破解了其中摩尼殿抱厦中奥秘。究竟什么是抱厦呢?它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奥秘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一一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梁思成是民国时期妇孺皆知的大才子,而且还长得一表人才,因此关于梁思成一系列的爱情故事,或许比他的专业技能更广为流传。不管怎么说,梁思成一生在建设学上贡献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其毕生精力也都投入到中国古建的研究和保护上。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成在北京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的主任,他不遗余力地考察了北方一带大量的古建,并为后期维护提供支持。
1933年4月,梁思成慕名前往河北正定县,因为他听说当地有座千年古刹隆兴寺,所以特意前往绘制隆兴寺的古建结构图。史料记载,隆兴寺始建于隋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我国目前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寺院之一。隆兴寺历经隋唐宋和元明清几代,因此院内的古建都兼具各代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可谓是一件活生生的古代建筑活化石。
梁思成前后6次考察隆兴寺,其中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院内的摩尼殿,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建筑构造,让博学多才的梁思成都表示从未见过,并且直到现在摩尼殿的构造也是海内孤例。当时,梁思成初次见到摩尼殿就被它的设计迷住了,它面宽约35米,大殿进深约28米,呈十字型布局。远看大殿的屋顶,为重檐歇山顶的样式,但是和一般构造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四面中间处竟然各多出来一件房屋,犹如从乌龟壳中伸出的乌龟脑袋,因此当地人称之为“龟首屋”。
梁思成感到十分纳闷,他在此之前还从未见到过如此怪异的“龟首屋”,而且他还暗暗心想,这样多修了四间屋子就要耗费更多的材料,古人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梁思成百思不得其解,他后来翻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终于在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中找到了类似“龟首屋”的设计,学名叫做抱厦。抱厦起源于隋唐时期,曾在宋代流行过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因为建造工艺复杂就逐渐没落了,后来最多也就在一些古籍文献中还略有提及,比如明代《宛署杂记·》记载:“修至公堂东房、抱厦、东天沟……十四间”。
在后期的深入研究中,梁思成也发现了摩尼殿修建抱厦有三个作用,体现了当时古代工匠的智慧,绝非是耗时耗力的多此一举;
作用一:提高采光效果。
隆兴寺内有很多殿宇,当您在相同时间段进入与摩尼殿并排的殿宇时,会惊奇地发现摩尼殿内的亮度最大,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摩尼殿有抱厦。摩尼殿的四个抱厦是四个入口,同时也是四个采光通道,并且在抱厦顶部也有一圈隐蔽的开口,都有效地提高了采光效果。这在没有电灯的年代还是很有必要的,当其他殿宇变得昏暗无光时,摩尼殿内还很依旧光亮,兴许又能节省油灯钱。
作用二:提升威严气氛。
摩尼殿内供奉了五尊金装彩塑的佛像,摆在正位的为释迦牟尼佛坐像,神态威严,睿智庄重。历史上隆兴寺香火鼎盛,无数的信徒涌入摩尼殿跪拜礼佛。
为此,古代工匠增加了抱厦,当信徒们进入抱厦内,抬头便可以直接看到塑像面部,同时四目相对,而且光线也正好照在塑像上熠熠生辉,仿佛佛光普照一般,让人们都产生敬畏之心,所以从抱厦进入殿内的氛围就变得十分威严。
作用三:提升建筑颜值。
梁思成在后期绘制摩尼殿的结构图时,尝试了将四间抱厦都省去,结果发现竟显得不协调了,尤其是和其他的殿宇放在一起时感觉格格不入,而将抱厦补上之后就立马变得自然。由此可见,抱厦看起来多此一举,但实际上对提升摩尼殿的颜值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和其他建筑搭配起来也显得很和谐,或许这就是建筑的魅力吧。其实任何建筑都不是孤立的,它还需要与环境融合。
除了摩尼殿之外,中华大地上的古建还有无数,它们都是古代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和艺术的典范。因此,我们应该像梁思成那样不遗余力地去保护它们,也许我们不是古建专家,但我们能在其他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的保存下去。
参考资料:
《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作者:梁思成,林洙,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